【老鸟·特稿】韦礼明:杨合散文集《能往前走便是幸福》阅读印象记
文摘
2024-08-26 12:32
广西
售 书 广 告
1.杨合散文集《能往前走 便是幸福》(作家出版社出版),每本售价56元(含邮资),欢迎点击这里进入购买页面,扫码或者加寒云微信(shirenhanyun)购买。 2.孟爱堂散文集《天使的歌唱》(漓江出版社出版),每本售价58元(含邮资),欢迎点击这里进入购买页面,扫码或者加寒云微信(shirenhanyun)购买。 3.宋先周散文集《朝着幸福的方向奔跑》(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每本售价58元(含邮资),欢迎点击这里进入购买页面,扫码或者加寒云微信(shirenhanyun)购买。 4.牛依河首部诗集《落日抱紧我》(广西民族出版社),签名本每本售价64元(含邮资),欢迎点击这里进入购买页面。【作者简介】韦礼明,70后,河池市东兰县人,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有文学评论文章发表于《南方文坛》《文学界》《广西日报》《南楼丹霞》等报刊杂志,现供职于河池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以浩然之气行走沧桑正道
——杨合散文集《能往前走便是幸福》阅读印象记
文/韦礼明
杨合的散文整体风格精致典雅、端庄大气、厚实绵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皆条分缕析,脉络分明,承继的是中国古代优秀散文的儒家正大传统气息和历代才子流风遗韵。以气场而论,杨合的散文富有诗情才气、浩然正气、细节匠气和烟火地气。如果只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中正”二字,他散文的灵魂就藏在这二字当中,正身直行,不偏不倚,浩然之气充盈其间,读来令人精神振奋,面貌为之一新。在我漫无目的的零碎阅读中,杨合写我家乡东兰县的散文《东有兰香》,是一篇从里到外满纸芬芳、清香扑鼻的优秀作品。他的所写和发现,估计很多东兰本乡本土人也已陌生,熟视无睹,日用而不知,我当即在朋友圈中点评称赞:“《东有兰香》是一篇关于东兰堪舆方物、人文地理的知识考古散文佳作。杨合对东兰历史典籍的梳爬剔抉、对乡土文化的感情倾注、对方物珍品和建制沿革的拾遗补阙及当代重构,塑造出一个历史底蕴丰富、文化积淀深厚的全新东兰形象。”东兰特色物产丰富,历史悠久,现如今有“红色老区、绿色生态、金色铜鼓、银色长寿、黑色物产”的五色东兰美誉。要说东兰的历史,近现代史上因为出了一个拔哥,所以一般人就中国革命史都会道出个一二三来,但拔哥之前呢?《东有兰香》中作者设置了一个小谜团,对“东兰”这个地名做了一个拆解,追问“兰香何在”,本意是为东兰找一个曾阔过的先祖或辉煌灿烂的历史,无奈这大石山自古本为蛮荒之地,没有找着东兰有“兰”的记载。翻《庆远府志》,卷八“食货志”赫然记有“荔枝,东兰出佳”,并载有庆远府时任知府商盘《荔枝诗序》,录诗一首,对东兰荔枝推崇备至。可惜两百多年后曾经名扬史册的东兰荔枝已不知去向。东兰无兰,荔枝又近失传,人们眼中“小巧温润、青翠葱茏、初入者为之心动”的可亲可爱的东兰,还有什么能让人骄傲的东西可说呢?这时,作为文化学者的杨合,笔锋一转:“我还是认为东兰有兰,而且兰香馥郁”“此处之兰,并非可赏可嗅的植物,而是从幽谷中飘逸而出的历史、人文、风情与物产的清香”,作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东兰的历史建制沿革、壮锦、铜鼓、学堂、物产、名人俊杰和心灵手巧的壮家姑娘。文章结尾,东兰确已建有兰花森林生态产业园,蓄势发展兰花产业,打造当前广西最大的兰花生产基地,这一次,“兰”不再只是人文历史的余韵之香,东兰有兰,东有兰香,终于可以称得上其来有自,名副其实。杨合对东兰绝对是真爱,不止一次极尽赞美,否则任谁都写不出这么人格化的动人佳句:“那之后,每年都要与东兰打上很多次交道。到东兰追寻红色之旅,会在列宁岩看见理想,会在魁星楼看见明灯,会在拔群故里看见壮烈;在途经东兰的路上,饥饿时她是饭店,没油时她成了加油站,车子出状况时她成了修理厂;出差东兰,困倦时她成了落脚点,与朋友相聚时她成了温馨茶庄……我认识的东兰,就这样越来越丰富,韵味也越发幽深绵长。”文艺作品可以赋能一个地方以自己都未料到的持续吸引力和魅惑力,我相信,假以时日,《东有兰香》会像曹靖华散文《风物还是东兰好》,麦丁高守信罗晋联合创作、取材自东兰山歌“武篆民谣”的歌曲《壮锦献给毛主席》一样,成为给东兰增光添彩、地以文传、文以地名的地方性经典作品。《一九六二年的瑞雪新房》是杨合富有气场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以这篇散文为例,可以看出杨合散文创作的一些共性特点,是理解杨合散文艺术特色的窗口之一。这篇作品的第一个特点是细节匠气。“自古以来,拥有安稳的住房都不是易事”,作者以工匠的精神和长期主义的耐心,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写农村住房结构和怎么建造的细节,比如,“祖父头脑中的房子,是四列,三间正房,两侧各一厢房”,要准备的上乘木料计有“中柱四根,这是顶梁柱”“其他不同高度的柱头共十六根”“再然后便是横梁,其中六根主梁,木质同样上乘,其余便是穿方和檩子,檩子之上瓦条”。说到凿柱头:“凿柱头得从中柱开始,中柱四根,其中两根是中堂的主柱,笔直滚圆,先从它们下手,哪个眼孔是枓横梁的,哪个眼孔是枓穿方的;哪个眼孔是枓全榫头的,哪个眼孔是枓半榫头的,这些一定要事先标注好、测量好,然后才定墨,再然后才下凿”。说到穿方:“做穿方也是一项力气活,需要把一根又大又长的木头,横在木马上,用墨线定好墨后,就用锯子慢慢分解出厚约四厘米的木板,一根木头,可以做到三四匹穿方,来来回回要拉锯无数次。”优秀的作家都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细节是衡量一个作家作品真实与否、成立与否的关键,杨合在这里罗列出建造房子需备材料的准确数字和细节,如家谱般真实可信,令人叹服。我们的传统文化往往开口闭口家国天下,不屑于日常生活和技术性工作,似乎口号正确,就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了,其实大谬不然,真正支撑起乡村基层社会幸福生活的,正是祖父这样的能工巧匠和担当家庭责任的男子汉。第二个特点是烟火地气。比如民间选地基,就得讲风水,祖父选中的地基他自己一直引以为豪:“面朝文笔峰,后靠大青山,右边白虎伏地,左面青龙欲飞”;比如上梁仪式,主梁系上红绸布,现场熠熠生辉,主持人开唱起祥瑞祝福的上梁歌:“吉日良辰,此地开张。瑞星到此,大吉大昌。年开月利,起建华堂……”上梁仪式在钢筋砖混房普及后,已渐失传,但我们这一代住泥瓦房、木梁房长大的一代人,上梁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仪式,可惜这样人生大事的仪式,这么接地气的人间烟火,已渐沦为民间吃喝和攀比之风。上梁仪式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这篇散文,还有杨合的故乡——巴马长寿岛景区每晚上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艺《梦巴马》,这个节目存留有完整的上梁仪式和抬梁歌,节目中几十条光着圆阔膀子的壮汉抬着横梁,齐唱抬梁歌,音乐雄壮浑厚,场面大气震撼。第三个特点是诗情才气。主要体现在作者的精彩议论和真挚抒情上,比如“一个男人,一生一世,至少是要建一幢房子的”“仪式是一种宣告,是一次总结,是一场告慰,也是一句承诺、一片尊重”“房子是劳作后的归宿,是风雨来临时的港湾,是人一辈子的依托,寄托着无数的心愿”“时间会流逝,岁月会苍老,事物会消亡,情感会淡漠,但仪式永远光亮而鲜活,永远会活在当事人的记忆中,持久不绝”。1962年的茅草房在风雨中轰然倒下,所幸的是全家已经搬入新居,“那场雪,是祖父人生中的瑞雪”“瑞雪中的新房,稳健而踏实,它用坚挺的脊梁担负重量,用厚重的瓦片阻挡雨水,用密封的木墙抵御寒风,用开阔的怀抱接纳亲人”,这些抒情既是人生中的永恒主题,更是现实中挚爱满满的幸福兑现和责任担当。第四个特点是浩然正气。这种正气不是指宏大叙事,而是一种主动作为、积极向上、礼仪得体、不卑不亢的人生态度。比如说先祖从湘西迁徙桂西北后,“乡音不改,习俗难忘,在缺失文字记述的情况下,依然把嫁娶、建房、生育等重大事情的仪式,做得郑重其事,风神不损”。祖父新建的房子落成,在大多数人家都还住茅草房的年代,祖父坚决要烧瓦盖房,可是因为烧制瓦片不够,自尊心极强的祖父仍坚持“还是要讲面子,前半部分盖瓦,后半部分盖茅草”,这样“从前面看到的仍然是一幢完整的瓦房,工工整整,堂堂正正”。郑重其事、风神不损、工工整整、堂堂正正这些用词,捍卫的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即内心的自重和尊严,让人感受到先人正身直行、坦荡为人、踏实做事、有为担当的人间正气,激励着人们不懈追求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杨合是一个时代感极强的作家,一般作家写乡村生活,要么是写景抒情,一派田园牧歌,要么是沉缅往事,忆苦思甜,其中几乎看不到任何时代变迁的影子。杨合敏锐地意识到了改革开放后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度流动的现代社会,曾经被城乡二元体制禁锢在土地上农民已经能够相对自由迁徙,进城务工或从事自由职业,传统乡村社会面临分崩离析,因而他着重讲的故事不再是自我内心的悲情,而是新乡土叙事,是变动时代乡村社会人们的众生相。根据美国学者沃尔泽的描述,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地理上的流动,使人们对居住地的感觉大为削弱,对单一的故土和故乡的忠诚被淡化,社群的归属感逐渐下降;二是社会身份的流动,使流动的人们在收入、教育和社会等级越来越与父辈相左,已经过上与父辈相当不同的生活,讲着与父辈截然不同的故事;三是婚姻关系的流动,有了更多选择的人们不再有稳定的家庭关系和亲密关系。四是政治上的流动,随着居住地、社会地位等变迁,人们的社会认同和信仰复杂多变,对道德、信仰和社群的忠诚度急剧下降。回到杨合的作品,在《家乡山河·小河也能东到海》,一般人写家乡山水,也就停留在写景状物和升华抒情的阶段,杨合则跳出了这个窠臼,将家乡最终奔流到海的小河比喻为1980年代开始涌入沿海地区打工创业谋生活的乡亲们:“那些朝东而去的队伍,就像流水,绵延不绝”“一些成就出众者,举家搬迁,在富裕的土地上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与家乡的小河一样,淙淙而东、千里奔袭之后,已经融入大江大河中,完成了华丽转身”“也有很多不顺利的人,工作失意者、投资失败者、客死他乡者等,让千里之外的家乡,不断收到一道道伤痛的消息”。《四叔来的信》是一篇形式独特的作品,这篇书信体散文可视为非虚构的纪实作品,也可以当作一篇精彩的小说来读,以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四叔这个进城农民工的客观视角,以跨度二十年的时间,将故乡和这片土地上人们在“流动的现代社会”中大起大落的离奇命运和生死悲欢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复杂的、真实的、令人忧思的变动时代乡村社会的变迁。杨合的作品在主旋律和硬题材上善于软表达,其中总有一种乐观向上、富有生气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在激励鼓舞着人们,我同样认为这是他敏锐时代感的具体表现。比如《八桂琴弦》写新中国成立后广西道路交通变迁史,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高速路网建设,到2022年,八桂大地终于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这是所有人肉眼可见的当代生活最大的变化之一,杨合的欢呼是诗意的:“亿万年后,有人在崇山峻岭与苍茫大地间画上了一条条实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把群山、河流、洼地、荒野变成了坦途,让种子遇上春天,让坦途化为琴弦,让八桂人民在琴弦上弹奏出亿万年来未有的兴奋与惊叹。”他的赞歌是进行曲式的:“八桂大地终于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也突破了8000公里。八千里路云和月,突破的是长度,跨越的是心灵。新时代的八桂儿女,不仅仅脱掉了交通事业落后的外衣,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也如上了快车道,风驰电掣。”但他大部分的表达却是软性的,他从柳宗元贬谪柳州、黄庭坚羁管宜州、徐霞客吃尽苦头的广西行、巴金抗战期间一路舟车劳顿随断头铁路滞留河池等入手,从文化历史和地质地理的角度,写尽了广西人民的艰难行路之苦和改天换地之盼。总的来说,杨合作品没有回避主旋律,有时候迎难而上,以硬题材软表达将作品审美化散文化,反而更能彰显作品的时代感和鲜活的生活气息。他善于从人们关注的热点和身边的事物中感受时代之变,展现地方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作品中有恢宏崇高、刚健昂扬、正大光明的精神文化气象。杨合曾谦虚地自称说理解他的作品,只要三个关键句子就足够了:一是徐霞客游记初入广西所描述的眼前情景,“山至此而顽,水至此而险”;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江山有胜迹,我辈复登临”;三是曾滞留河池的巴金先生所感叹的“不管他坐的是什么车,能够往前走的人便是幸福的”。当读罢全书,再回来品咂回味这三句话,想想这不就是我们整个人生奋斗向上不断追逐幸福的旅行之路么?是的啊,人间正道是沧桑,如本书一再重复的主题:能往前走,便是幸福!
每一个文艺而感性的人
都关注了老鸟传媒!
国际视野·人文情怀·自由精神
打造一个有高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文化传媒平台
承接电视专题片、撰稿出书、灯光音响等业务!
广告投放请加微信:shirenhanyun
合作电话:13788285815(老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