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1015条评论,几乎清一色支持王警官

文摘   2024-11-26 11:16   辽宁  
首先,我承认打人不对。但我不辩解。网络斗争15年来,我有一个切身的感悟:永远不要跟不同层次的人争辩。
低头做好自己的事。永远不要和一个蠢人在大街上辩论,那样路人会分辨不出谁是真的傻子——对,最高级的辩论,就是不辩。哪怕你被误解、被诋毁,会委屈,会觉得冤枉,但不争论。因为一争辩,你就和他(她)一个层次了。
卡耐基说: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人生来不一,成长的环境不同,一路的风景不同,三观亦会天差地别,更不可能有所谓的感同身受。层次不同的人,很难站在同一阵线。
所以,当一件事发生的时候,以不辩应万辩,用沉默作答,时间自会给予公证。
宁夏固原的王警官,就在专注做好自己的时候,他直面校园暴力,却把自己的副所长职位弄丢了。他委不委屈?冤不冤?但是自始至终,他不辩解。
尽管最初的视频被人刻意放在网上的那一刻,评论区的每一句留言,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小刀,句句刺向王警官的心脏。什么“警察打孩子啦!”“警察连孩子都不放过”“必须严惩、判刑!”“身为执法人员,殴打未成年人,必须严惩不贷”。

然后,警察打人和警察打谁了?
监控上看出,这位12岁的高年级学生,是一位校园霸凌者,其体格与成年的警察已经没有明显的差距。年龄在那,法律没法处理,有人能出手收拾他一下,是在救他。结果家长继续护短,社会偏见,警察被处理,境外势力还抓住机会充值。
但,王警官选择沉默。
当通报出来,还原事实。舆论瞬间反转。小学六年级,身高已经和王警官差不多,屡次殴打两位三年级小学生,家长伤心欲绝,气愤难耐,忍无可忍,但最终冷静地选择报警。民警出警,录入信息,安抚被打的伤者和家属情绪,在核实过程中,这位霸凌者却满不在乎擅自离开,派出所副所长追上去,打了他两下,把他带到班主任那里,结果怎么了?
结果,教训熊孩子的民警被撤职了。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永远不要去低估网友的辨别能力。尽管王警官很生气,12岁就霸凌同学,还是比自己小好几届的同学,警察来处理还满不在乎自行离开,足见其藐视,小小年纪就已经毫无敬畏了。
现行的法律,惩戒不了校园霸凌者,家长不教育,警察教训了下熊孩子,结果被撤职了——可以想象这个孩子的未来情景,他只会更加肆无忌惮,无法无天。
你看,你能拿我怎么样?那些校园施暴者,此刻正在欢呼:警察都不敢管我!而那些受害者,被欺凌的可怜的孩子们,可能绝望到“警察都管不了!”
孤烟暮蝉说:这次处理了警察,这校霸以后更加有恃无恐。

是的,如果你再教训我,我就挂网上,你就被开除!下次,还有哪个警察敢去教育这些未成年的校园霸凌者?
突然想起多年前北京4个未成年人绑架并残忍杀害同班同学,在法庭上被宣判时候相视而笑的场景:看吧,果然没判我们死刑!

王警官打人该不该?如果那个时候换做是我,说实话,我也会踢这孩子两脚。这个和规范不规范执法能不能扯上?说实话,我不争辩。
一争辩,我就输了。你都是对的。因为你有圣母心。
直面校园暴力的王警官帮家长,帮学校教训了一下熊孩子,踢出了民意,挽回了民心,结果受到处分了,还要给校园暴力的小流氓道歉。警察管了要被收拾,以后,谁还会来管?
其他孩子也会有样学样。等所谓的“小孩”长大了,破坏力更大了,痛到看客身上或者伤到他们自己的孩子了,这些人又会开始指责警察不作为了。
而央视也出手了。新闻一出,评论区1015条留言,基本都是清一色支持警察。从最初的呼声要严惩,到呼吁固原公安局谨慎思考处理决定。

央视1015条评论中,几乎清一色支持这位王警官。

固原警方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为何通报出来,舆论反而更大?原本是为了平息舆论,结果引发的次生舆情更加汹涌,很明显看出平时这个地方对当下互联网缺乏起码的辨识能力,对事件可能引发的后续效益没有正确的认知,也暴露出平时危机公关应对能力的不足。
其实,从声讨到力挺警察,舆论的反转说明了什么?按照固有的思维,一旦发生警民冲突,公众首先想到的是警察滥用职权,“暴力执法”等刻板印象与负面标签便积聚一定的社会反感情绪,当地警方如果没有镜头意识和舆情意识,捍卫正义的同时注意把握分寸,就会出现今日这样的情景。这确实是需要我们改进的。
但是,从警情通报可以看出当地警方能够主动发声,且回应的速度和态度虽然看出他们希望给予公众一个交代,但是恰恰回应的力度和温度差强人意,从而引发次生舆情,在处理这个事件的过程中,至少暴露出如下问题:
第一,没有做到态势感知,分类处置。
“警察打孩子”视频一出,当地公安应该是联动其他政府部门实时跟进舆情,在舆情监测中应该关注到了相关热点并迅速做出回应。但是,恰恰警方过度关注的是“警察打孩子”,还恰恰忽略“警察打谁了?”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就是当地公安和教育局之间对事件的态势感知把握错位,甚至有互相甩锅的嫌疑。教育局回应属于“偶发事件”,否认了殴打“多次”,而警方通报里面明确说到高年级的马某某屡次殴打低年级孩子,孩子的父母伤心报警。
这中间,谁在说谎?校园霸凌本就是教育领域的一颗毒瘤,教育局理应是手持利刃的“除瘤勇士”。关于这点,舆评专家墩墩说得很清楚:

而一般普通校园霸凌本来不是警方的职权范围,家长和学校反映,学校内部处理。但是这个案子为啥能闹到报警?而且警官还要“安抚伤者和家属情绪?”但是,教育局的回应却表示低年级学生的情况就是当天发生的偶发情况。否认了殴打“多次”,因为如果承认多次,就等于说学校和教育局管理失范
所以,该事件最好的应对方式,本应该双方第一时间做好联动,紧扣网络燃点,动态研判舆情走势,细分舆论场,分类处置。公安、教育局通报同时出来。于是公安警情通报一出,马上就有网友发问:固原教育局的通报不用出了吗?
至今,固原教育局没见有关这个事件的任何通报。
第二,固原警方为避免舆论审判,内部切割挫士气。
我只想说,固原警方在应对这个事件的效率那不是一般的高:22号寻找逃离现场的学生,23号民警被停职并要求道歉,24号对王姓副所长进行撤职处分。
从事舆情研究这些年来,其实我很不喜欢写涉警舆情,你会发现基层警察必须要作为神一般的存在去执法。而神,是不能有半点瑕疵的。一旦在执法过程中有任何一点执法瑕疵,我们马上就是一阵切割。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每一个触发舆论的对立面都是对的,而每一个身陷舆论风暴中心的警察无论怎么做都是错的,如果每次遇见舆情,不能很好地为自己的同志担当,最终挫伤的是基层警察的心。
从央视的1015条评论看出,给民警撤职并不是公众想要看到的结果,公众想要看到的,是提出批评之后,对校园霸凌这个事件的处置结果。所以,这件事情固原警方在核实情况后体现责任担当,快速回应,及时遏制谣言滋生于恶意炒作的同时,对涉事民警也做到入情入理得人文关怀,我想,这才是对网络涉警舆情稳控战的精准发力。
第三,“灭火式”舆情处置,忽视源头治理。
原本想着用“堵住嘴”的方式进行“灭火式”舆情处置,但是恰恰忽略了线下问题没有解决好,线上问题永远解决不好的道理。舆情预警研判一旦缺位,应对就会处于被动状态。这件事件当通报出来,人们根本不关注警察打孩子本身,而是发生了舆情衍变,基本将目光投入到了校园霸凌这个痛点问题。这个时候,如果教育局不出面回应,单凭公安一方用“灭火式”的舆情方式处置,而忽略校园霸凌的源头治理,那么,网络的这把“火”,可能越烧越火。

提醒:由于公众平台近期做了大幅调整,订阅号消息里显示的文章是根据用户常读和星标来进行推送,若没有将本公众号添加星标可能会导致小伙伴们无法正常接收到我们每天的推文,这里强烈建议大家把本号“添加星标”,最后点个赞和点“在看”,星标后每天即可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推送。

瓜尔佳说事
搜罗有意思的事儿,欢迎您的点击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