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视察发表讲话深入论述新质生产力以来,各界就掀起了对新质生产力的学习研究热潮。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一种话语体系和研究生态。基于这一共识,如何将新质生产力与高校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相结合,事关社会主义大学办学使命任务落细落实,也是事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2024年9月24日,在高校展区,同济大学的科研人员向观众介绍靶向肿瘤干细胞的创新抗癌药项目。新华社照片,上海
(一)新质生产力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它是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由高素质劳动者、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多维度的劳动对象构筑而成。其中,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需要培养更多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人才是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显著标志。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亟须具备强大的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从比较的视野看,过去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认识和做法,通常就是提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增强人力资本积累,本质上是一种规模效应。那么,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不仅需要不同于传统的普通工人和技术人员的高素质劳动者,更需要以创新型、知识型、技能型、战略急需为特质的劳动者,这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和能力提升迫切需要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掌握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技术,形成1+1大于2的体系化竞争优势,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国家战略实施关键在科技,根本靠人才。国家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一文中强调,“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质变”与“跃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以及掌握科技的专门人才,本质上而言,是离不开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的战略引领、改革创新和基础支撑。从一定意义上说,高校是新质生产力中高素质劳动者培育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作为高新知识与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为未来人才提供创新孵化与知识产出的示范效应和积极氛围,这必将显著影响到一个国家(地区)未来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换句话说,高质量人力资源必将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质与效,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与高技能、强创新人才相辅相成。当今世界各国在人才、科技、教育方面竞争激烈,倘若一个国家拥有更多的高端人才、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更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那么该国就可能拥有更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2024年10月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冠军争夺赛现场,6支参赛团队代表等待登场。新华社照片,上海
学科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平台,是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的主要载体。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和引领,是一所高等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确保高等教育在高端知识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中心作用,在研发和应用高水平技术方面成为主力军的关键要素。当前,加快发展、快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主导作用,带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产出国际化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要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加快建设优势学科,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优化调整,提高学科专业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其中,完善学科专业布局,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既对高校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提出了现实要求,其本身也是高校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的核心要义。当前高校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亟需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众所周知,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技术并不是传统意义的技术创新,而是强调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要站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上去理解。一是要解决现有产业中被“卡脖子”的问题;二是要有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新技术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性技术维度,需要占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新赛道,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高校优化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注重深化学科的本体性与前沿性课题研究,突显本学科独特价值,又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充分理解不同学科跨学科属性,厘清学科内涵和边界,推进本学科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科学设计交叉学科专业,搭建多样化学习成长平台,推动高校在学科、专业、课程、人才培养质量、数字化资源、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上重视协同创新、加强科技教育,统筹推进本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实现跨学科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不再是单一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而是在三元构造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的跃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高校应坚持围绕新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三元构造基础上的优化组合,探索实行学校和企业、产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机制,通过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针对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双侧发力,促进“学科—专业”布局与“招生—培养—就业”人才培养联动,切实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应用新质生产资料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深入思考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科交叉融合是推进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要义,也可以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和动力支持。
来 源:宣讲家网
编 辑:王珍兰
责 编:铁晓林
监 制:聂文虎
总监制:王成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