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俄罗斯(上)

文化   2024-11-13 17:25   天津  


作者简介

(滑动查看更多)


于振起 1988年入外交部工作,先后任中国驻乌克兰使馆首任临时代办、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公使衔参赞、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中国驻保加利亚大使;2009年4月至2017年7月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中心主任;2017年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特邀副理事长兼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1

莫斯科新处女公墓——历史和艺术的殿堂

莫斯科有许多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几处景点之一,是莫斯科新处女公墓。

新处女公墓位于莫斯科西南部,坐落在宁静的莫斯科河河畔,始建于1898年,占地约5公顷,与著名的新处女修道院毗邻。

除了红场列宁墓后的顶级国家墓地外,新处女公墓是俄罗斯和苏联时期最有地位的墓地。1924年,苏联政府明确规定,今后只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属,以及社会各界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名人才能在此安葬。苏联解体之后,新处女公墓的地位依然如此。

这里长眠着19世纪以来这个国家声名显赫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其中有著名近现代作家果戈里、契诃夫、阿·托尔斯泰、法捷耶夫、奥斯特洛夫斯基,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画家列维坦,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著名宇航员季托夫,米格飞机设计师米高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兰道和卡皮查,农艺科学家米丘林,苏联卫国战争英雄卓娅和舒拉姐弟俩,斯大林的夫人阿丽卢耶娃,以及莫洛托夫、布尔加宁、葛罗米柯、赫鲁晓夫等政治人物。2007年4月,前总统叶利钦亦被安葬于此,成为墓地的最新成员。

前总统叶利钦的墓碑


值得一提的是,新处女公墓始终保持着“清高”的守则——拒绝富人入葬。无论有钱人出什么高价,都一律婉拒。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此地成为一块真正的“净土”。

当你漫步在绿树掩映、灌木丛生、花草繁茂的墓地小路,与这么多逝去的名人进行无声交流时,仿佛置身于这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历史空间,能够感受到这些历史人物所代表的特定历史情景。这是一座形象的,内容丰富的历史博物馆。

新处女公墓另一个吸引人之处是它独特的墓碑和雕像艺术。当你进入新处女公墓后,看不到一般公墓里那种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石碑林立的呆板景象,这里到处是风格各异、匠心独运的墓碑和雕像,让你感觉仿佛置身于高雅的雕塑艺术殿堂。

每一处墓地都矗立着一块根据死者的身份和特点精心设计的墓碑,有的还配有一尊死者的雕像。

肖斯塔科维奇墓


例如,肖斯塔科维奇的黑色大理石墓碑上只刻着一段乐谱,简单明快。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墓


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墓碑则是一幅白色的幕布,意味着这位大师已经告别人世,谢幕归天。

赫鲁晓夫墓


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黑白两块大理石雕刻而成,象征着后人对其褒贬不一的评价。

卓娅墓


卓娅的墓前树立着一尊她的雕像,表现的是她临刑前面对纳粹绞刑架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形象。每当我看到她的这尊雕像,眼泪都会潸然而下。

奥斯特洛夫斯基墓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碑上雕刻的是他在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塑造的英雄人物保尔的形象,让人见碑思英雄。每当我来到这座墓碑前,耳边就会响起保尔那震撼人心的声音:“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

莫斯科新处女公墓积淀着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它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单纯安置逝者的墓地职能,它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乃至未来的一座桥梁,是使逝者得以永生的圣地,是使生者汲取精神动力和文化营养的源泉。正是这种独特的墓地文化,一年四季都吸引着来自俄罗斯和世界各地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我觉得,莫斯科新处女公墓的确是去莫斯科的外国人值得造访的地方。

2

圣彼得堡——俄罗斯的一面镜子

坊间一直有个说法——没到过圣彼得堡,不算是真正去过俄罗斯。本人认为此话颇有道理。因为圣彼得堡是俄罗斯近代文明的发祥地,是苏维埃政权的摇篮,是俄罗斯之所以能变成一个影响欧洲乃至世界的大国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认识俄罗斯这个国家,不应该从莫斯科开始,而应该从圣彼得堡开始。

彼得大帝的雕塑


1703年5月16日,踌躇满志、决心使俄国现代化的沙皇彼得大帝在他征服的第一块波罗的海海岸上奠基了俄罗斯的新都城,他用耶稣的弟子——圣徒彼得的名字给新都城命名,称之为“圣彼得堡”。

马克思认为,彼得大帝这一举动的目的,一是为了借助西方“使俄国文明化”,二是“有意给他的领土制造了一个外偏中心”,“从一开始就表明,一个圆周尚有待于划定”(马克思著《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第80-82页)。俄罗斯后来的快速崛起和对外急剧扩张的历史充分证明了马克思这一论断的准确性。

1712年,彼得大帝正式将首都从莫斯科迁至圣彼得堡,从此开始了该市作为俄罗斯首都300多年的历史,直到1918年苏维埃政府决定把首都迁回莫斯科。圣彼得堡至今仍被俄罗斯人尊称为“北方首都”。1914年,圣彼得堡更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后,改称“列宁格勒”,1991年又恢复“圣彼得堡”旧称。

圣彼得堡运河景色


圣彼得堡记载了俄罗斯帝国兴起、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这座城市众多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就是这部历史的生动载体。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夏宫、冬宫——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斯莫尔尼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和列宁格勒保卫战纪念碑。

夏宫


举世闻名的夏宫又称“彼得宫”,位于圣彼得堡市西北25公里处的芬兰湾南岸,始建于1710年。夏宫是一座两层建筑,内外装饰典雅,并不豪华。彼得大帝和夫人叶卡捷琳娜各占一层。里面至今摆放着当年的陈设。

夏宫内部陈设


夏宫的亮点是宫殿前被称为“大瀑布”的喷泉群。那里散布着37座镀金塑像、150个小雕像、29座浮雕、64个喷泉和2扇梯形瀑布,正中是最大的海神喷泉,喷出的水柱高达20米,气势磅礴。喷泉群的前面是一条水渠,直通不远处的芬兰湾岸边。整个喷泉群的设计构思可谓出神入化。我第一次造访夏宫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这个喷泉群。

喷泉群的前面是一条水渠,直通不远处的芬兰湾岸边。

值得一提的是,夏宫喷泉的供水系统独具匠心。在距夏宫20公里处的罗博申高地有许多泉水,从那里铺设了专门设计的加装有优良泥沙过滤器的输水管道,在无任何动力装置的情况下,只靠地形落差逐级将泉水引到夏宫园内。

当年彼得大帝决定兴建夏宫时,仿效的对象是法国的凡尔赛宫,故夏宫又被誉为“俄罗斯的凡尔赛”。如今,夏宫已经成为供人们参观的博物馆。参观者在这里可以切身感受到300年前彼得大帝立志在俄罗斯推行“欧式”改革、让俄罗斯“欧化”的决心,可以寻觅到俄罗斯近代文明的源头。

冬宫


冬宫位于圣彼得堡市中心的涅瓦河畔,始建于1711年,几乎与夏宫同时开工。冬宫的建筑风格属于欧洲的巴洛克式。整个建筑由四座楼组成,即旧艾尔米塔什、新艾尔米塔什、小艾尔米塔什、冬宫。

1917年2月以前,这里一直是历代沙皇的皇宫。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后,沙皇统治被推翻,冬宫便成为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革命爆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不过,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并没有搬进冬宫,而是继续留在斯莫尔尼宫,直至1918年3月迁都莫斯科。

冬宫是俄罗斯帝国300年兴衰历史的见证,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决胜战场。

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中的场景

我少年时期看过的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里,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1917年11月7日夜,在列宁亲自领导下,起义的水兵和武装工人冲进冬宫广场,冲开冬宫的大铁门,逮捕了临时政府的成员,宣告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每当我站在冬宫广场时,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电影里的这个场面,仿佛置身其中。

1922年,在冬宫正式成立了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该馆藏有约 300万件世界各地的各类珍贵艺术品。一楼展出的是原始文化艺术,二楼展出13世纪至18世纪的欧洲艺术,三楼展出东方和现代欧洲艺术。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内部陈设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多的博物馆之一,与巴黎的卢浮宫、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馆并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如果用一天时间参观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只能做到走马观花,它实在是太大了。在这里,可以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

不过,对我来说,每次看到三楼那些中国古代名画、珍贵瓷器和丝绸艺术品时,心里就感到郁闷。我想,这些艺术品中恐怕很少是通过正常渠道来到这里的,相当一部分应该是与近代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有关联。

以往我在其他国家博物馆看到我们的国宝时,也时常会有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每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会产生的本能反应。如今,昔日那个任人宰割的贫弱中国已经永远成为历史,一个蒸蒸日上、日益强大的中国已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类似的历史永远不会再重演。




- 未完待续 -

出处 | 《驻外札记 一个知青大使的外交生活片段》

(2008年12月出版)

作者 | 于振起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凤凤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外交官说事儿
更多精彩外交故事,尽在外交官说事儿——通过介绍这一神秘群体的成长历程、爱国传奇、外交生涯、礼仪素养、生活逸趣等内容,让更多人了解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中国外交官。公号由资深外交官张国斌先生于2016年创办,委托礼赢天下(天津)运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