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为了更好地推进国内热点血管话题探讨,紧跟血管领域发展,值CEC2024盛会之际,碧迪医疗携手血管医学界的权威专家,支持CEC大会,精心呈现【下肢动脉减容规范化应用最新证据解读】专题会。
此次专题会议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陈忠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符伟国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郭伟教授担任大会主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郭连瑞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梁卫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冰教授、山东省立医院吴学君教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肖航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姚陈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袁丁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健教授担任点评嘉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王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史振宇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冯海教授作为特邀讲者,旨在深入剖析下肢动脉减容技术的最新进展,为与会者提供权威、全面的学术盛宴。
会议期间,由陈忠教授、符伟国教授及郭伟教授联合牵头制定的《下肢动脉腔内减容规范化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正式推出,这份共识不仅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减容治疗领域现有知识与经验的系统梳理,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引领与指导,以期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规范化发展,提升我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专家寄语
会议在热烈而庄重的氛围中拉开帷幕,会议伊始,陈忠教授致辞表示此次众多下肢腔内治疗专家齐聚,探讨减容技术发展。减容方式多样,临床效果不一,为了进一步规范化减容技术的应用,经过多次深入讨论和征求四十余位业内专家意见,由王盛教授、史振宇教授、冯海教授三位执笔者辛勤付出,终于完成了《下肢动脉腔内减容规范化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初稿,该共识细分了减容装置的适应症和应用场景,对于推动减容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这份共识也将不断完善,为减容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符伟国教授致辞衷心感谢所有参与本次共识撰写的血管外科同道,各位的无私奉献与学术坚守确保了《下肢动脉腔内减容规范化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的高质量与准确性,使其能够真正惠及基层医疗实践。此外,特别感谢碧迪医疗对此共识撰写推出的鼎力支持,共同探讨并推动共识的完善与发展。期望这份共识未来能推动多中心研究,以期早日形成属于中国的数据,进而改写我们的指南,推动血管外科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郭伟教授发表开场致辞,深刻指出减容技术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随着减容器材种类的不断增加和工作原理的日益多样化,器材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效率已成为专家们密切关注的核心议题。此外,器 材的多样化促进了技术的多元化和证据的多样性,但在技术形成与推广,特别是基层普及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细节挑战。在此背景下,《下肢动脉腔内减容规范化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的制定与推出显得尤为重要,相信该共识将对推动我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减容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发挥积极作用。
《下肢动脉腔内减容规范化应用
中国专家共识》推出
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筹备,历经六次编委专家研讨会、十二次撰稿笔者例会,以及一系列关键会议——包括一月的专家意见征集会、三月的共识推出大会、六月的中期评估研讨会、八月的中期审稿会议,直至十月的校正定稿会议,交锋思维火花,海纳各方经验,《下肢动脉腔内减容规范化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终于应运而生。
特别邀请了三位牵头专家——陈忠教授、符伟国教授及郭伟教授,以及三位撰稿笔者——王盛教授、史振宇教授、冯海教授,他们为共识的推出发表了寄语。同时,核心专家梁卫教授、袁丁教授、肖航教授,以及专家组成员成军教授、曹文东教授、崔世军教授、戴向晨教授、邓宏平教授、官云彪教授、郭明金教授、胡志鹏教授、李栋林教授、李磊教授、李天润教授、李拥军教授、马建仓教授、亓明教授、宋燕教授、覃忠教授、唐小斌教授、王国权教授、吴巍巍教授、徐欣教授、叶猛教授、殷敏毅教授、张磊教授、张学民教授、张智辉教授、邹君杰教授等众多血管外科领域专家,也纷纷为《下肢动脉腔内减容规范化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的推出送上了他们的寄语与期望。
减容技术作为当下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高效手段,显著提升了疾病的治愈率。这份专家共识的达成,是众多领域内专家夜以继日、辛勤耕耘的成果,旨在向临床医生提供一套标准化的应用指南,确保治疗实践的同质化。历经多次深入的讨论与广泛的线上投票,该共识不仅具备高度的权威性和临床参考价值,更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开创性工作,领先国际步伐。
此共识细致规范了减容器械的选用原则及操作流程,为未来相关指南的编纂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有助于缩短医护人员的学习曲线,加速技术的普及与应用。随着医学界对减容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指南体系的逐步完善,治疗过程将更加规范严谨,患者的保肢率和生存率有望实现显著提升。共识的构建,直接关乎手术的成功率及术后血管的长期通畅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而言,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为我国下肢动脉闭塞症及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既客观公正又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还推动了下肢动脉疾病规范化治疗水平的跃升,为医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有效规避了潜在的并发症风险。
下肢动脉减容规范化应用最新证据解读
王盛教授介绍了所负责的斑块减容部分。对于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和轻中度钙化斑块,Jetstream 系统、Phoenix系统和 Rotarex系统、 定向减容系统(TurboHawk/SilverHawk)、激光消蚀系统(Turbo Elite)和OA血管轨道旋磨系统等等均适用于这类病变的治疗。然而,对于更为复杂的重度钙化病变,治疗难度显著增加。推荐使用定向减容系统(TurboHawk/SilverHawk)、Jetstream系统、Phoenix系统和OA血管轨道旋磨系统进行治疗,同时,激光消蚀系统(Turbo Elite)也提供了一定的治疗选择,尽管其使用证据相对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极重度钙化病变,目前所有减容器械的治疗效果均不尽如人意,建议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旁路手术等治疗方式。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远端栓子保护装置(EPD)的使用也至关重要。根据不同减容器械及具体病变情况,选择性应用EPD可以显著降低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风险。特别是在重度钙化病变,尤其是单一流出道的病变中,使用斑块减容器械时,建议使用EPD。为了提高远期治疗效果,推荐将减容器械与药物涂层球囊(DCB)联合应用,以进一步减少血管再狭窄的风险,为患者带来更为持久的治疗效果。
冯海教授详细阐述了血栓清除技术,指出血栓依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其治疗需精准匹配器械,而器械选择丰富多样,应依据实际需求规避风险。急性下肢缺血部分归因于动脉栓塞,可能伴随远端及分支动脉血栓形成。在处理急性血栓时,Rotarex表现出色,而AngioJet、TideFlow、血栓抽吸系统(例如Indigo)及CDT对于亚急性混合病变有效,激光消蚀系统(Turbo Elite)亦展现一定疗效,CDT还能作为辅助溶栓手段。对于身体状况适宜的患者,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术可考虑作为治疗选项。面对严重且不可逆的急性下肢缺血,紧急截肢可能是挽救生命的必要措施。针对慢性血栓性病变,Rotarex系统具有良好清除效果,激光消蚀系统(Turbo Elite)亦有一定作用。但需注意,血栓形成时间与缺血表现病程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急性和亚急性肢体缺血,而慢性血栓与部分硬化性CTO病变的区分较为困难,或常并存;针对慢性血栓清除的专门文献相对匮乏,腔内血栓清除术尚不能完全取代开放取栓术。
史振宇教授深入讲解了支架内再狭窄、闭塞、旁路血管闭塞及复合性病变(斑块合并血栓)的处理策略,涵盖病变判断与减容器械选择两大核心。对于血栓性支架闭塞,急性、亚急性血栓可选Rotarex、Angiojet或Acostream/Indigo,慢性血栓则推荐Rotarex辅助CDT。内膜增生性闭塞建议使用激光减容、Hawk系统、Rotarex或Jetstream,混合性病变首选Rotarex,另外使用斑块旋切术需留意支架金属丝抱卡。旁路血管闭塞首选Rotarex,CDT备选。复合性病变可考虑Rotarex、Jetstream或Turbo Elite系统。史振宇教授还强调了并发症防治,预防远端栓塞需首次抽吸时避免全程通过病变,先处理近段再远段2-3cm,必要时使用NAV6或Spider保护伞。栓塞处理可选Rotarex、Indigo/Acostream或导引导管抽吸。动脉穿孔预防需熟悉器械特性并规范使用,一旦发生,可采用球囊扩张或覆膜支架处理。
讨论环节
刘冰教授指出,每位手术专家都秉持着各自独特的操作习惯与行事风格,人们普遍倾向于将自身熟悉的视为最佳实践,鉴于此,任何共识都仅作为阶段性参考而存在。这些参考标准并非静态不变,恰似医疗指南,每隔数年便可能经历更新迭代,有时甚至彻底颠覆旧有认知。在共识与指南推广应用的这些年里,我们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其完善,力求使之日益接近完美之境。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完美是一个永恒追求的目标,以医疗耗材为例,它们持续不断地更新换代,技术迭代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因此,我们需要前瞻性地展望未来,以更全面、更客观的视角审视当前形势,并持之以恒地推进改进与完善,确保我们的实践始终与时代进步保持同频共振。
戴向晨教授高度评价了此次共识讨论的卓越性,并深感荣幸能与众多有识之士一道,汇聚这些弥足珍贵的证据,携手共进。他满怀期待地表示,希望未来能将这些丰硕的成果融入指南之中,为指南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添砖加瓦,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结语
《下肢动脉腔内减容规范化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的推出仅仅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未来,碧迪医疗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各位专家,携手将减容技术与先进理念推向更加广阔的天地,造福更多的患者。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本平台对发布的资讯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合作联系邮箱:vascular@edoctor.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