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新闻传播》2024年第5期
原标题
一次基层行 两个“10万+”
作者 孙风娟
▲检察日报社“法治中国行·喜迎75华诞”2024年全媒基层行采访活动安徽省采访在安徽省检察院启动。解为渝摄
新闻线索要善于捕捉
5月底,我正在贵州出差,突然接到报社基层行带队领导的电话,告诉我安徽的基层行出差时间要提前,让我尽快拟定采访方案。当时距离端午假期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这意味着我必须要在放假前完成采访任务。
由于此前安徽的采访选题并未敲定,所以在确定采访时间的同时,我也在查阅关于安徽的故事,寻找选题线索。其间,时任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在《求是》发表的一篇名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文章详细介绍了安徽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作为与成效,令人大开眼界。
在此之前,我对安徽的印象是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比如黄山云海与徽派建筑,从未想到安徽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竟有如此耀眼成绩。是不是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对安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并不了解呢?思及此,我开始查阅更多关于安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资料。检索发现,近年来,安徽在新能源汽车、新型光伏、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的护航。安徽检察机关在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是否有所成效呢?基于这一疑问,我初步将“安徽检察机关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经验做法”作为安徽基层行的选题。
由于此次采访活动要求是融媒体报道,方圆杂志社摄影记者张哲也与我们同行。出发前,张哲问我,在完成规定动作之外,是否有时间挖掘其他新闻选题?我问他有什么想法,他发来一篇关于鸠兹古镇的报道。近年来,文化旅游兴盛,鸠兹古镇作为中国首个以徽商为主题的商帮文化旅游区,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观光游览。
“不知道当地检察机关有没有关于鸠兹古镇保护的案子?”张哲问道。
“我去联系看看。”我回他。
在和安徽检察机关联系后得知,因为古镇是近几年刚刚改造完成的,设施都很新,没有发现安全隐患,因此当地检察机关并没有办理过相关案件。但他们提及一个关于皖江中学堂的案子。
皖江中学堂被誉为“安徽的北大”,其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史上都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这样一所学堂会和检察机关会有怎样的故事呢?这立即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决定在完成安徽基层行采访任务之外,抽时间采访一下这个案子。
▲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原状”原则修缮一新的皖江中学堂。
于是,这两个新闻选题就这样被锁定了。
可以说,这两件作品之所以能获得不错的传播效果,与选题有很大关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记者一定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捕捉更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新闻素材要善于取舍
在采访新质生产力稿件时,当地检察机关推荐了几个案件,每一个案件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安徽检察机关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举措与成效。但限于篇幅,不可能将每一个案件都写入稿件,如何取舍成为我面对的最大难题。
比如,采访中我们遇到这样一个案子,浙江某公司从他处购买了600 多台未贴牌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和国内某知名新能源企业商标标识。随后,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傅某安排他人对以上产品进行贴牌,并将其中300 多台假冒注册商标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销售使用在芜湖某小区项目工程中。该公司及傅某等人也因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最终,综合考虑犯罪情节、认罪态度等因素,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如今,浙江某公司已经入选所在地市高新技术企业名单。
这个案子属于知识产权领域案件,涉案两家企业也都是高新技术企业,办案效果也很好,从一定程度上讲,该案件也属于检察机关护航新质生产力的体现。但是,我总感觉这个案子在代表性上差了一些,有没有更具代表性的案件呢?
“孙记者,我们还有一个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案件,但是这个案子还没有判决,不知道行不行。”在多番追问下,检察官犹豫地告诉我。
没有判决不代表不能报道。了解之后我发现,这是一个关于水稻种子保护的案子。其中有几个细节很打动我,比如,科研工作者选育一颗种子的不易、老百姓买到“套包”种子时的伤心、检察官认定罪名时的争议等,这些内容都让这个案子变得更加生动立体。最终,我把这件案子写入报道中。
又如,在采写皖江中学堂稿件时,当地检察机关主要介绍了检察机关通过两份检察建议促进皖江中学堂保护的做法。我不由产生一个疑问,在检察机关介入之前,难道就没有人发现皖江中学堂存在的安全隐患吗?
为了更加真实客观地呈现皖江中学堂的保护情况,我一再追问案件背后的故事。原来,作为皖江中学堂的产权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早在2017 年就已经制定了皖江中学堂的修缮方案,但因资金问题一直没有启动。于是,在稿件写作中,我将这一情况如实反映,真实呈现社会各方力量在促进皖江中学堂保护中作出的努力,避免新闻报道出现“低级红”现象。
如何做好新闻素材的取舍,可能是所有记者都要面对的难题。每当需要做取舍时,我都会问自己:本次采访的主题是什么?细节有哪些?意义在哪里?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我大概就知道自己要补充采访哪些内容,舍掉哪些内容了。
新闻短视频要善于讲好“小”故事
全媒体时代,如何用新闻短视频讲好故事,几乎成为每一个记者的必答题。这两件作品之所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与配发短视频密切相关。在此,也谈一谈我对视频制作的一点感悟。
就视频而言,相对于宏大叙事,我更喜欢娓娓道来的“小”故事。在与张哲商议如何拍安徽基层行视频时,我便将从“小切口”入手讲述案件故事的想法告诉了他。张哲欣然同意,同时提醒我,这对前期文案要求很高。
这对我又是一个挑战。至今我还记得,在酒店昏暗的灯光下,我一遍又一遍地看检察院提供的案件素材,拟定视频采访脚本。从视频的开头语到结束语,从采访场景到采访问题,所有内容都在开拍前确定了下来。
即使是这样,我们在拍摄过程中依然困难重重。由于我们选择边走边拍,对出镜人的要求陡然提高。由于采访对象多是第一次面对镜头采访,很容易紧张,几次拍摄下来,都说得磕磕绊绊。
为了解决面对镜头紧张的问题,我临时决定增加几个采访问题。先从聊天开始,等采访对象渐入状态后,再问出原定采访问题。这一招果然奏效,采访对象开始侃侃而谈,自然又流畅。
拍摄效果改善了,拍摄时间却超出预定许多。还记得结束上午拍摄时,已经是临近下午两点,大家都饥肠辘辘。简单吃完午饭,接着继续拍摄。那一天的我们,真真感受到什么叫“累到瘫”。
令人欣喜的是,视频呈现出来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许多读者都对这一讲故事的视频表现形式给予了肯定。
总而言之,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一定是在新闻发现、采访、写作和制作等各个阶段付出了大量心血。我一直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领衔记者)
往期推荐
法治新闻传播① | 从眼入心,检察情怀跃然“图”上
法治新闻传播② | 检察新媒体宣传如何提档升级?
法治新闻传播③ | 新时代“政治家办报”的新阐释
法治新闻传播④ | 检察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组成及建设
法治新闻传播⑤ |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法治舆论的“四力”建构
法治新闻传播⑥ | 以“四全能力”建设提升法治新闻舆论工作的“时度效”
法治新闻传播⑦ | 融媒时代出镜记者的角色挑战
法治新闻传播⑧ | 从文字记者到出镜记者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