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急症并发症

健康   2024-11-30 08:01   山西  
肿瘤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可能面临多种急症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往往发病突然、进展迅速,若不及时诊治,可导致患者病情急剧恶化甚至死亡。深入了解各类肿瘤急症并发症对于肿瘤学领域的临床实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容量丧失(出血)

  1. 发病机制

  • 肿瘤可侵蚀周围血管,导致血管壁完整性破坏。例如,胃肠道肿瘤可能侵蚀胃肠道黏膜下血管,引起消化道出血。另外,肿瘤组织血管丰富且结构异常,血管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某些造血系统肿瘤如白血病,可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从而增加出血风险。

  • 临床表现

    • 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而表现各异。少量慢性出血可表现为贫血症状,如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急性大量出血则可能出现呕血、黑便(上消化道出血),血尿(泌尿系统肿瘤出血),咯血(肺部肿瘤出血)等,严重时可导致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湿冷、意识障碍等。

  • 诊断方法

    •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既往肿瘤病史及近期有无出血倾向相关症状。体格检查可发现贫血体征,如结膜苍白、甲床苍白等,同时检查出血部位是否有局部肿块、压痛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了解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凝血功能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影像学检查如内镜检查(对于消化道出血可明确出血部位及病变情况)、血管造影(对于怀疑血管破裂出血可定位出血血管)等有助于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

  • 治疗策略

    • 首先应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可快速输注晶体液和胶体液,必要时输血。对于局部可处理的出血,如胃肠道肿瘤出血可在内镜下进行止血治疗,如电凝、止血夹夹闭等。对于无法内镜下处理的出血或肿瘤广泛浸润导致的出血,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切除肿瘤或结扎出血血管。同时,针对肿瘤本身进行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等以控制肿瘤进展,减少再次出血风险。


    二、血管回流受损(上腔静脉综合征 [SVCS])

    1. 发病机制

    • 多由胸部肿瘤如肺癌、纵隔肿瘤等压迫上腔静脉所致。肿瘤直接侵犯上腔静脉壁或其周围淋巴结肿大压迫上腔静脉,导致上腔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上肢、头颈部等部位的静脉系统。

  • 临床表现

    • 患者常出现头面部、颈部和上肢肿胀,皮肤呈紫红色,可伴有结膜充血、视力模糊等。颈部和胸部静脉扩张,呈 “青筋暴露” 样改变,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端坐呼吸等,这是由于上腔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肺部淤血和气道受压。

  • 诊断方法

    • 体格检查可发现典型的头面部和上肢肿胀及静脉扩张体征。胸部 X 线检查可发现纵隔增宽等异常,胸部 CT 或磁共振成像(MRI)能够清晰显示肿瘤与上腔静脉的关系,明确压迫部位和程度。血管超声多普勒可评估上腔静脉血流情况,有助于诊断。

  • 治疗策略

    • 一般治疗包括抬高床头,吸氧以缓解呼吸困难。对于轻度 SVCS,可采用放疗或化疗,以缩小肿瘤体积,减轻对上腔静脉的压迫。对于症状严重、危及生命的 SVCS,如出现严重呼吸困难、脑缺氧等情况,可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如在上腔静脉内放置支架,撑开狭窄部位,恢复静脉回流。同时,积极治疗原发肿瘤,根据肿瘤类型选择合适的综合治疗方案。


    三、泵功能受损(心脏压塞)

    1. 发病机制

    • 常见于肺癌、乳腺癌、白血病等肿瘤转移至心包。肿瘤细胞在心包内增殖,产生心包积液,当积液量迅速增加或积液量较大时,可压迫心脏,限制心脏的舒张功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障碍。

  • 临床表现

    • 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等症状。体检可发现心音遥远、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奇脉(吸气时脉搏减弱或消失)等体征。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表现,如意识障碍、四肢厥冷等。

  • 诊断方法

    • 心电图可显示低电压、电交替等异常。胸部 X 线检查可见心影增大呈烧瓶状。心脏超声是诊断心脏压塞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到心包积液量及心脏受压情况。必要时可进行心包穿刺,抽取心包积液进行细胞学检查,以明确是否为肿瘤性心包积液。

  • 治疗策略

    • 对于急性心脏压塞,应立即进行心包穿刺引流,减轻心脏压迫,缓解症状。可留置心包引流管,持续引流心包积液。同时,针对肿瘤进行全身治疗,如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等,以控制肿瘤进展,减少心包积液的产生。对于反复出现大量心包积液且难以控制的患者,可考虑心包开窗术等外科手术治疗。


    四、全身血管阻力紊乱(败血症)

    1. 发病机制

    • 肿瘤患者由于长期患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感染。肿瘤本身可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形成感染灶。此外,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可进一步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降低白细胞数量,削弱机体抵抗力。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液循环,激活机体的炎症反应系统,导致全身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全身血管阻力紊乱,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 临床表现

    • 患者常出现高热或体温不升,寒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全身炎症反应表现。可伴有神志改变,如烦躁、嗜睡甚至昏迷。局部感染症状如肺部感染可出现咳嗽、咳痰,泌尿系统感染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皮肤软组织感染可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破溃等。

  • 诊断方法

    •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近期有无感染诱因,如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留置各种导管等情况。体格检查全面查找感染灶。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改变等)、血培养(明确病原体)、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检测。影像学检查如胸部 X 线、CT(对于怀疑肺部感染)、泌尿系统超声(对于怀疑泌尿系统感染)等有助于定位感染灶。

  • 治疗策略

    • 首先应根据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在获得血培养结果后根据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积极处理感染灶,如肺部感染可加强痰液引流,泌尿系统感染可留置导尿并进行膀胱冲洗等。对于严重败血症患者,需要进行液体复苏,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必要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稳定。同时,加强支持治疗,如输注免疫球蛋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骨髓造血恢复。


    五、严重代谢紊乱(高钙血症)

    1. 发病机制

    • 某些肿瘤如甲状旁腺相关肿瘤可分泌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刺激破骨细胞活性,促进骨钙释放进入血液。另外,肿瘤细胞还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也可导致骨钙动员增加。同时,肾脏对钙的排泄减少,进一步加重高钙血症。

  • 临床表现

    • 早期可表现为乏力、疲倦、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血钙水平升高,可出现多尿、烦渴、便秘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精神症状,如抑郁、焦虑、嗜睡、昏迷等,还可引起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甚至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血钙水平升高(血清总钙浓度 > 2.75mmol/L),同时可检测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维生素 D 等指标,以协助明确病因。检查肾功能、电解质等了解有无伴随的其他代谢紊乱。对于怀疑肿瘤性高钙血症的患者,应进行全面的肿瘤筛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如 X 线、CT、MRI 等)查找肿瘤病灶。

  • 治疗策略

    • 首先应大量补液,增加钙的排泄,一般采用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同时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但应注意防止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可应用降钙素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血钙水平。对于严重高钙血症或经上述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等,其可抑制骨吸收,降低血钙。同时,积极治疗原发肿瘤,从根本上控制高钙血症的发生。


    六、致残神经系统问题(脊髓压迫 [SCCI])

    1. 发病机制

    • 多由脊柱肿瘤如转移性脊柱肿瘤(常见于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转移至脊柱)或原发性脊柱肿瘤压迫脊髓所致。肿瘤可直接侵犯脊髓或压迫脊髓周围的血管、神经根,导致脊髓缺血、水肿、变性,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 临床表现

    • 患者常出现背痛,疼痛可为局部性或放射性,可伴有感觉障碍,如肢体麻木、感觉减退或感觉过敏等。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肢体无力、行走困难、步态不稳,严重时可出现截瘫。还可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如尿潴留、便秘或大小便失禁等。

  • 诊断方法

    •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既往肿瘤病史及神经系统症状出现的时间、进展情况。体格检查重点检查神经系统体征,包括感觉平面、肌力、反射等。脊柱 X 线可发现脊柱骨质破坏等异常,脊柱 CT 和 MRI 能够清晰显示肿瘤与脊髓的关系、脊髓受压程度及范围,是诊断脊髓压迫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 治疗策略

    • 一旦确诊脊髓压迫,应立即给予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以减轻脊髓水肿,缓解压迫症状。对于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应尽快进行手术减压,解除肿瘤对脊髓的压迫,如脊柱肿瘤切除术、椎管减压术等。术后根据肿瘤类型进行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以控制肿瘤生长,防止脊髓压迫复发。对于不能手术或手术风险较大的患者,可采用放疗、化疗等保守治疗方法,同时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康复治疗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急诊时间
    急危重症专业学习交流和提高的平台,欢迎投稿jack14379@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