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郑寿荣ACS Catal.: 精细Ru-Ru₂P异质结助力高活性高选择性催化CO₂加氢制CO——独特催化机制

学术   2024-11-27 08:30   北京  


第一作者:鲍世东

通讯作者:郑寿荣

通讯单位: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论文DOI: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4c05369




全文速览
逆水气变换(RWGS)反应是一种很有前景的CO2利用途径,但发现最佳活性物种仍是一项重大挑战。本研究制备了一种超小型Ru-Ru2P异质结构,其中Ru纳米颗粒与Ru2P纳米颗粒紧密接触,并且表面被Ru2P物种修饰。通过探索磷化钌的催化性能,发现通过磷化SiO2负载Ru催化剂可以将CO2加氢的产物选择性从CH4完全调整为CO,这是由于磷化钌独特的表面结构阻碍了强键合的CO中间体深度加氢为CH4。此外,与纯的Ru2P和RuP相比,Ru-Ru2P异质结构的催化活性更强,归功于它具有更强的吸附和活化CO2和H2的能力。经过100小时的高温反应后,Ru-Ru2P异质结构保持稳定,因此CO产生速率几乎不变且CO选择性达到100%。此外,原位漫反射红外傅立叶变换光谱(DRIFTS)研究揭示了磷化钌上的RWGS反应是通过氧化还原机制进行的。本研究表明Ru-Ru2P异质结是具有高活性和CO选择性的优化活性物种,并强调了在催化CO2加氢过程中,对CO中间体加氢的惰性在决定CO选择性方面比通常认为的弱的CO吸附起着更加关键的作用。




背景介绍
碳捕集与利用(CCU)是一种公认的减少碳足迹和生产有价值化学品的技术,使用绿氢为还原剂热催化CO2还原是工业应用的可行途径。在常压下,CO2加氢可通过Sabatier反应生成CH4,或通过逆水气变换(RWGS)反应生成CO。RWGS反应目前被认为更有前景,因为CO是费托合成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关键C1构件。然而,由于RWGS反应的吸热性质,在中低温条件下实现CO2向CO的高活性且高选择性转化是一项重大挑战。最近,将金属簇与杂原子P结合形成金属磷化物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发现磷化镍在催化CO2加氢中对CO的选择性几乎达到100%,但催化活性较低。鉴于钌具有更多的d电子和更高的电负性,我们推测钌磷化后可能比磷化镍更具活性。此外,磷化钌具有不同晶相,如具有明确晶体结构的Ru2P和RuP,以及Ru和Ru2P的异质结(Ru-Ru2P),它们通常会有不同的催化表现。然而,催化RWGS反应中最优的磷化钌结构没有报道,催化反应机制以及结构-特性关系尚不明确。




本文亮点

(1) 在SiO2上构建了精细的Ru和Ru2P的异质结(Ru-Ru2P),在催化CO2加氢反应中实现了几乎100%的CO选择性,且催化活性显著高于纯的磷化钌(Ru2P和RuP)。

(2) 机制研究表明,在决定CO选择性方面,对CO加氢的惰性比通常认为的弱的CO吸附起着更加关键的作用。




图文解析

图1.(a)Ru/SiO2和(b)Ru-Ru2P/SiO2的TEM图像及相应的粒径分布、HRTEM图像和HAADF-STEM图像及相应的EDS元素图谱。

TEM表征说明通过磷化SiO2负载Ru催化剂,活性成分的尺寸会减小,尺寸分布也会变窄。特别地,在Ru-Ru2P/SiO2中存在紧密接触的Ru纳米颗粒和Ru2P纳米颗粒,从而在Ru和Ru2P之间形成了异质界面。从EDS元素图像来看,Ru和P的分布相互重叠。


图2.(a)催化剂在Ru 3p区域的XPS光谱。(b)催化剂的CO吸附DRIFTS图谱。

XPS图谱可以看出,与Ru/SiO2相比,磷化钌催化剂在Ru 3p的结合能略微向更高的位置移动,表明Ru带有一定的正电荷(Ruδ+),结合能的移动随着磷化钌催化剂中P含量的增加而更明显。由CO吸附DRIFTS图谱可知,与Ru/SiO2相比,磷化钌催化剂中的线性CO*峰产生蓝移,确认了Ruδ+物种的存在。在Ru2P/SiO2和RuP/SiO2中,没有观察到桥式CO*或µ键CO,因为P原子有效地隔离了Ru原子并阻碍了这些物种的形成。有趣的是,即使在Ru-Ru2P/SiO2中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这表明Ru纳米粒子的表面被Ru2P物种修饰。


图3. 活性物种在CO2加氢反应中对(a)CO2转化率、(b)CO选择性和(c)CO生成速率的影响。(d)催化剂的阿伦尼乌斯图。(e)H2/CO2比例对Ru-Ru2P/SiO2的CO生成速率和CO选择性的影响。(f)Ru-Ru2P/SiO2的长期稳定性测试。

通过催化剂性能测试可以看出,SiO2负载的Ru催化剂经过磷化处理后,CO2转化率降低,但CO选择性几乎达到100%。此外,Ru-Ru2P/SiO2活性高于Ru2P/SiO2和RuP/SiO2,表明过度的磷化会产生负面影响,而适度的磷化会达到最佳活性。经过100小时500 °C的催化反应后,Ru-Ru2P/SiO2保持几乎恒定的的CO生成速率和100%的CO选择性,稳定性很好。


图4. 在(a)Ru/SiO2和(c)Ru-Ru2P/SiO2上CO2加氢的原位DRIFTS以及(b)Ru/SiO2和(d)Ru-Ru2P/SiO2上中间体和产物的相应变化。

原位DRIFTS研究可知,低温下各种催化剂上的CO*峰强度反映了CO*覆盖率,与它们的催化活性有关。例如,在低温下,Ru/SiO2上线性CO*的强度远高于其他催化剂,表明其催化CO2加氢生成CO*的活性更高。Ru位点上键合的CO*是关键中间体,CO2的直接解离(即氧化还原机制)被确定为催化CO2加氢的主要途径。


图5. RWGS催化剂的(a)CO2和(b)H2反应级数。(c)催化剂的CO2-TPD曲线。(d)催化剂的H2−D2交换活性。

CO2反应级数测定和CO2-TPD表明对Ru的磷化会减弱其吸附和活化CO2的能力。此外,H2反应级数测定和H2−D2交换实验也表明对Ru的磷化会减弱其吸附和活化H2的能力。特别地,Ru-Ru2P/SiO2表现出比Ru2P/SiO2更强的吸附和活化CO2和H2的能力,由于Ru和Ru2P之间独特的活性界面。


图6. 在(a)Ru/SiO2、(b)Ru-Ru2P/SiO2、(c)Ru2P/SiO2和(d)RuP/SiO2上的CO-TPD的原位DRIFTS。(e)Ru/SiO2和(f)磷化钌催化剂上CO*峰的归一化强度。

通常,CO的吸附强度在CO2加氢反应的产物选择性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强CO吸附有利于深度加氢形成CH4,而弱CO吸附很容易解吸产生CO。通过CO-TPD可知,对于Ru/SiO2,CO吸附强度顺序为线性CO*>µ键CO>桥式CO*。在250°C时磷化钌催化剂上线性CO*的强度显著高于其在Ru/SiO2,表明磷化钌对CO的吸附比金属Ru更强。


图7. 在CO加氢反应中活性物种对(a)CO转化率和(b)CH4产率的影响。关于(c)Ru(0001)、(d)Ru-Ru2P异质结构和(e)Ru2P(112)催化CO加氢反应中的中间产物和过渡态结构的DFT计算,以及(f)相应的动力学势垒(Ru:灰色;P:紫色;O:红色;C:棕色;H:黄色)。

CO加氢实验表明Ru2P和Ru-Ru2P异质结对CO加氢反应的惰性催化性质。在Ru-Ru2P/SiO2中,Ru纳米粒子被Ru2P物种修饰,覆盖了大集合Ru位点。DFT计算说明金属Ru上的较低势垒允许CO*氢化为HCO*,然后进一步氢化为CH4,而磷化钌催化剂上的较高势垒阻碍了这一过程,从而避免了CH4的形成。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H2热解具有不同Ru/P摩尔比的前驱体,合成了SiO2负载的纯Ru、Ru2P和RuP物种以及精细的Ru-Ru2P异质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在适度磷化水平下,SiO2上可以形成精细的Ru-Ru2P异质结构,其中Ru纳米颗粒与Ru2P纳米颗粒紧密接触,并且表面被Ru2P物种修饰。在CO2加氢过程中,金属Ru催化CO2深度加氢为CH4,而磷化钌则选择性地催化CO2加氢为CO且选择性接近100%。尽管与金属Ru相比,磷化钌对CO的吸附作用更强,但对Ru催化剂的磷化形成了一个具有较长Ru–Ru距离的小集合的Ru,显著提高了CO加氢能垒,从而阻止了CH4的形成。在不同的磷化钌结构中,Ru-Ru2P异质结具有更强的吸附和活化CO2和H2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催化活性。此外,Ru-Ru2P异质结在高温下催化RWGS反应100小时后仍保持不变,这表明它具有很高的催化稳定性。原位DRIFTS研究表明,磷化钌催化CO2加氢遵循以CO*为关键中间体的氧化还原机制。该研究突出表明,Ru-Ru2P异质结构是RWGS反应的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物种。重要的是,机理研究揭示了Ru-Ru2P异质结构在催化CO2加氢过程中显著的CO选择性源于其催化活性位点对CO中间体深度加氢的惰性。这种独特的见解可用于揭示更多RWGS反应催化体系的结构-特性关系。




文献信息
Bao, S.; Yang, L.; Fu, H.; Qu, X.; Zheng, S., Fine Ru-Ru2P Heterostructure Enables Highly Active and Selective COHydrogenation to CO. ACS Catalysis 2024, 18134-18144.

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4c05369




作者介绍
郑寿荣,博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ACS Catal.、Environ. Sci. Technol.、Appl. Catal. B:Environ.等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H因子51。长期从事于催化剂的构建和制备、污染物催化转化研究方法和理论、环境催化机制的研究工作。

通讯邮箱:srzheng@nju.edu.cn


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小编删除
欢迎关注我们,订阅更多最新消息

“邃瞳科学云”直播服务


“邃瞳科学云”推出专业的自然科学直播服务啦!不仅直播团队专业,直播画面出色,而且传播渠道多,宣传效果佳。
“邃瞳科学云"平台正在收集、整理各类学术会议信息,欢迎学会、期刊、会议组织方择优在邃瞳平台上进行线上直播,希望藉此帮助广大科研人员跨越时空的限制,实现自由、畅通地交流互动。欢迎老师同学们提供会议信息(会有礼品赠送),学会、期刊、会议组织方商谈合作,均请联系18612651915(微信同)。


投稿、荐稿、爆料:Editor@scisight.cn

扫描二维码下载

邃瞳科学云APP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邃瞳科学云
邃瞳科学云是一个百家争鸣的个性化学术传播平台。依托新媒体矩阵,小程序及APP等完整产品线,在开展专业性的学术活动的同时,还致力于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更自由、重分享。 格物致知,光被遐荒。Meet Your Science!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