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最早的工业始于汉前,当时已有砖、瓦、白灰的生产。唐、宋至清代可用铜版印制钞票,后来演变为木板印制。清末民初有面粉加工、造纸、皮毛生产、传统木制器具、玻璃制品、地毯编织等制造业。民国29年,益民制革纺织工厂在水桥沟开办,后又相继开办了中亚纺织造胰工厂、德意纺织工厂、永利纺织工厂、厚生纺织工厂、裕华皮毛制革工厂等。直到新中国成立,崆峒区的工业才有规划、有秩序的建设起来。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档案史料的记载,回眸崆峒区建国初期的工业建设情况。
1949年11月1日建国初工业登记
新中国成立后,最初十年,崆峒区贯彻执行党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广大群众积极努力、各方面密切配合下,完成了私营工业的公私合营、个体手工业的合作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且实现了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期间,崆峒区建立了手工业、私营工业、公私合营、国营、集体所有制等不同性质的工业体系,首次将煤炭、电力、建筑材料、纺织、缝纫、皮革制造、工艺美术、金属制造、机械等工业发展为系统化、专业化的工厂。
1950年平凉各行业工业各项数据表
据馆藏档案《平凉市志》记载,1949年底,全市(崆峒区)有个体手工业1076户,工业产值180.6万元(按照1957年价格计算)。1950年改组旧商会和手工业职工会,成立各行各业工会和工商业联合筹备委员会,对歇业、转业、停业的手工业商户跟踪调查,帮助就业。1954年年底,将城市个体手工业发展到1746户,从业人员2946人,增加产值72.38万元(旧币)。当时的手工业有竹器、鞋业、铁业、翻砂、造纸、棉织、造酒、木器、皮毛、修理等类别。
1955年翻砂厂公私合营工作计划
1955年国家采取赎买政策,成立公司合营翻砂厂、榨油厂,当年工业产值达到12.5万元。《平凉市翻砂业公私合营工作计划》中记录:为了鼓励和指导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业转变为公私合营形式的国家工业,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依照“国家的需要企业改造的可能,及资本家自愿”的方针,以积极稳步的原则,对翻砂厂进行公私合营。工作分为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分别组织工人和资方学习,大力宣传政策,介绍先进地区公私合营的经验及做法,另外,教育工人督促协商提出正式书面申请,以实际行动帮助工作组摸清企业基本情况;第二步在自愿申请的基础上整理摸底材料,提出具体意见,并由主管人员列出财产清单,通过工人讨论后,报请政府批准;第三步根据“公平合理、实事求是”的估价原则,在清点工作的基础上,再由厂方自估拿出估价清单,按照“公方领导,私方负责,工人参加,充分协商,上级批准”的工作方法,召开公私双方工人代表会议,通过表决确定股份及公私比重。第四步正式派遣干部宣布公私合营,制定生产计划,建立各项制度,发动职工搞好生产。
1951年-1957年平凉市酒厂、平凉机床附件厂、平凉电站先后建成,1958年转为国营工业,当时还兴办了铁厂、冷库、面粉厂、机械厂等65个国营工厂。工业产值达到1237.2万元。当时的国营工厂为了增加产值在工业技术改进、先进经验推广方面做出巨大努力。1957年地方国营平凉酒厂年终总结报告中记录:“我厂从元月份开始由点到面的推广先进的酿酒经验,领导及职工都取得了巨大收获,首先是思想由被动、保守转变到了主动、先进,其次初步提高了职工对推广先进经验的认识和决心。产量上也获得了大的提高,55年实际生产水平与56年相比,共节约粮食199.75吨,其中利用麦麸曲酿酒节约106.78吨,节约纯粮食30.03吨,节约粬耗62.94吨。” 在生产设备改进上:“我厂过去设备落后,劳动时间过长,现安装了冷却器三套、水车一架、又将拉火锅炉改为吸火锅炉,既节约工人6人、降低2人劳动强度,又由过去的12小时上班时间减少到10小时,提高了生产量。”
1956年地方国营平凉酒厂工作总结报告
平凉电力始于民国14年(1925),陇东镇守使张兆钾在官邸用小型电机发电照明,引来群众围观。建国后,市人民政府积极筹备电业发展,1956年平凉首个发电站在下县巷口建成,据馆藏档案《平凉市发电站1956年工作情况总结报告》记录:平凉在电站筹建过程中要进行场地确定、设备安装、线路架设安装、设备固定等一系列基础工作,首年争取将地委专区、市委、市人委机关电灯接好送电,地委离取电站最远,约1300米,初步规划第一次供电89户。文件中还分析了现阶段供电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不能供应工业性质的企业用电;小型发电电量少、成本高、线路铺设路程远;农户用电还不能满足需求;鉴于上述几点问题,1958年平凉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电业,先后建成三天门平凉发电厂、崆峒水库发电站、四十里铺变电站、十里铺变电站、花所变电站、草峰变电站、虎山变电站、丰收厂变电站等电力设施,极大满足了平凉的电力需求。
土谷堆煤矿和煤矿工人正在研究节约坑木支架
新中国成立后,平凉煤炭业也开始发展,当时只是以小煤窑开采为主,人工挖煤、无排水排风设施,伤亡较大,全年产煤不到2万吨。1961年-1963年期间开始使用通风井、排水泵、电绞车、放炮落煤等开采方式,极大地增加了出煤量。《1963年平凉市煤炭生产工作报告》中记录:“一年来,我们取得了煤炭增产的成绩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进设备土洋结合,采取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发动群众,开展生产竞赛,发扬了科学分析困难的精神;三是开展技术革命,发挥群众智慧,改进操作技术”。1967年平凉县工农煤矿正式设立,基本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开采要求,到1978年时开采设备越来越先进,摆脱了传统的人工采煤,基本实现采煤机械化。
平凉毛纺厂、平凉县机械修配厂工人正在工作
建国初平凉的集体所有制工业也得到了发展。1958年在国家提出的大办地方工业的方针指导下,平凉将47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转为地方国营集体所有制工业,平凉市毛纺织厂、清真食品厂、木器综合厂、 郑家沟砖瓦厂、棉花厂等相继开办,到1985年末,全年生产总值达到1839.3万元。当时有很多的国家及甘肃名优产品都出自平凉工业,比如冰峰牌腈纶圆领V领套衫、咪咪牌儿童两件套、71588童开衫、壁画牌85201人造纤维提花毯等产品。
丰收厂
建国后还有很多中央、省、地驻平企业,如大家所熟知的虹光厂、红峰厂、跃进机械厂、丰收机械厂、地毯厂等,还有平凉制药厂、平凉市皮毛厂 、平凉地区印刷厂、平凉报社印刷厂、峡中水泥厂、八一机械厂、汽车修理厂等工业,这些工业在平凉的建立与发展,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不仅成为了平凉一代人的记忆,崆峒区更成为了“三线建设”时期的“小三线”城市。时至今日,虹光厂、红峰厂、丰收厂等企业仍然在崆峒区的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