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我的祖宗海”进行关注,每日免费阅读原创诗歌、美文、评论、小说,建立深度阅读关系!
今天,我们跟随黎族诗人走进一个美丽、神秘的热带雨林、蓝色海岛和诗歌王国——这里到处飘溢着诗的芬芳、诗的情思。在诗人的笔下,我们可以领略到海南岛的自然风光和黎族古老的传统文化。这些意境优美的诗歌,和谐地构成了一个色彩缤纷的艺术世界。
因笔者曾以《黎家歌者》(见2019年1月21日中国诗歌网)为题评论过部分黎族诗人诗歌,故本文主要评论以下10位黎族诗人的诗歌创作,他们是:谢言(2003年生)、黎滩(1999年生)、黄东(1995年生)、李枕威(1997年生)、刘圣贺(90后)、曾祥理(1994年生)、金戈(1983年生)、符胜芳(1965年生)、黄会儒(60后)、唐鸿南(1985年生)。评论的诗歌为现代诗,即新诗,而非古体诗。
诗无达诂。一首诗的解释不是一成不变的,角度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解释也不尽相同。因笔者水平有限,本人的赏析肯定还不够全面、深入,希望行家批评指正。
李枕威:所有的稻谷都熬不过秋天
在黎族诗人的创作中,尤其是年轻一代诗人,突破了少数民族诗歌惯常的表达与书写方式。通过各自的方式,不约而同地模糊化了带有本民族文化烙印的诗歌语象特征。李枕威又是其中的例子。
李枕威是出生于海南三亚的青年诗人,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天涯》《诗词》等刊物。
李枕威不喜欢堆砌华丽词藻,他讲究锤炼语言,能依据思想感情的激荡,精心构制自己的篇章。请看他的《一个秋日的午后》:
一个秋日的午后
天完全放晴
我从市里回到了家
父亲说稻谷开始进入成熟期
我还没有看过,今年泛黄的稻浪
田埂上,我看到
稻草人也开始穿上了秋衣
可我不知道它们
到底吓住了多少鸟兽
收割机开进了田野
那些蝗虫,都来不及啃食完一片稻叶
便忙乱着转移到另一个稻叶上
父亲站在自家的田埂上
等待着今年的收成
我知道,所有的稻谷都熬不过秋天
它们已经弯曲,向大地低头
当我读到诗的最后“我知道,所有的稻谷都熬不过秋天/它们已经弯曲,向大地低头”,这两句诗是 “诗眼”,前面的诗句都是为了这两句铺垫的。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稻谷”的品质,我认为,这使作品得到了升华!
一个秋日的午后,我从市里回到了故乡,与久别的父亲见面,该有多少事可写啊。但作者只选择了一个场景——稻田。他用“田埂上,我看到/稻草人也开始穿上了秋衣/可我不知道它们/到底吓住了多少鸟兽。”寥寥数语,不仅把田埂上的景象表现了出来,而且表达了对秋天收获的珍惜。“父亲站在自家的田埂上”这一句,为农民父亲竖起了一座雕象。
诗歌的美,最主要的在于它的思想意义的深刻和情感的真实,并要将情感提炼为鲜明的艺术形象,这种情感丝毫也不能勉强,应该是自然地流露,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再读李枕威的《住在乡下》:
乡下的房子,有些小
但也足够了
点开灯光,还有一整院子的空间
深夜里,还有月光
替我照看黑夜
让我可以睡到天亮以后
记得有一个清晨
我打开房间的门窗后
有一只蜂鸟飞了进来
它惊慌失措地乱撞着
才从窗户飞了出去
在乡下,很多快乐的事情
遇到过一次就足够了
……
李枕威是农家子弟,对农村生活有深厚的感情。《住在乡下》以其朴素自然、平易亲切的语言,道出了诗人对乡下生活的怀念。
诗的开头写道:“乡下的房子,有些小/但也足够了。”诗的结尾:“在乡下,很多快乐的事情/遇到过一次就足够了。”这是全诗情感的核心,它起到了“立柱”的作用。我们知道,抒情诗是以诗人的主观姿态出现的,又是超出诗人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与特定环境中其他人(事物)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
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情感,是通过几个画面塑造出来的:“乡下的房子,有些小/但也足够了/点开灯光,还有一整院子的空间/深夜里,还有月光/替我照看黑夜”。诗人在整首诗写作之前一定经过酝酿构思,选择了这样一个新颖的表现角度,使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的结尾也作了精心的安排:“我打开房间的门窗后/有一只蜂鸟飞了进来/它惊慌失措地乱撞着/才从窗户飞了出去/在乡下,很多快乐的事情。”这一个个典型场景,似一幅情景交融的图画,使人对乡村生活产生了无限的向往。
一首诗好在哪里?我以为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情、奇、理,即真情、奇思、哲理。诗歌是感情的产物,它既不是文字游戏,也不是无病呻吟的虚情假意。记得有位作家说过:“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欢迎关注。请看下期连载5)
【新时期部分黎族诗人作品评析(连载3)】黄东:我路过小巷里的花店
【新时期部分黎族诗人作品评析(连载2)】黎滩:沿着祖先跨越山海的追鹿足迹
【新时期部分黎族诗人作品评析(连载1)】谢言:等待喷薄的秋天
【在鲁院听文学大师讲课(连载10)】王蒙:《红楼梦》与几个文学观念
【在鲁院听文学大师讲课(连载9)】苏叔阳:加入了作家协会就一定是作家?
【在鲁院听文学大师讲课(连载8)】莫言:写作时我们要忘记外在的一切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