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象看气候
田柔刚
过了一个长夏,有人惊叹这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说是什么“极端天气”,夏天热到有人说,在马路上捡到一元硬币,大姆指和食指中指三指尖被三级烫伤,这是个段子。说到“史”,不禁要问咱们的祖先,他们那时的气候怎样?
说话要有证据。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研究表明:我国古代曾出现过四个温暖期,其中,唐代是最热的时期。那时长安的气候,堪比现在的南方,夏季异常炎热。因为其所论繁复就不一一转述了。
唐诗大家都是看的,诗也可为证——杜甫写过:“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诗人王毂《苦热行》写得更是火爆:“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唐代描写天热的诗文太多太多不胜枚举。
考古发现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是第一个温暖期。秦汉时代(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和隋唐时代(公元600年到1000年)也都是温暖期。
笔者简单搜集了一些资料,看对中原乃至北方之热可不可以佐证。
我们都知道,大象一般生活在温暖湿润、森林茂密的地方。目前,中国只有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还有大象成群出没。
但是,考古发现在距今3000多年的黄河中下游平原有着庞大的野象群分布。我国北方地区发现大象象头、象牙、象骨架化石比比皆是,在河北河南太多,在甘肃发掘出一头大象骨架化石,后来被命名为 “黄河古象”。在甘肃博物馆我一进大厅就看见一架完整的出土大象化石,河南殷墟遗址、三星堆遗址曾出土了大量象牙。山东的大象等热带动物化石出土也不少,那是石器时代前。大型动物多,人主要是吃肉食,即狩猎所得的猎物供人食用。但是,现在这些地区热带动物没了。
“潍坊象”化石的出土,仅象头骨化石就两吨多,可以说明那时潍坊应该是森林、草地较多,炎热气候中凉爽偏湿。
《孟子》记载:周公相武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反映了上古黄河流域陕西山西是有大象活动的。《吕氏春秋》也记载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可见商朝人早已懂得了驯服野象的技艺,并用于军队装备中,称霸东方。《孟子》所谓“周公驱虎豹犀象而远之”,是指击溃了商朝的主力军,大象部队是其中之一。
甲骨文中有关于狩猎获象的记载表明在商代野象的数量相当多。有一次狩猎中,商王在太行山南侧捕获了7只野象,并在甲骨上刻下文字记载:记录了商王在傍晚下雨时捕获大象的事件,卜辞中写道:“今夕其雨,获象”。这些记录反映了在古代中原地区,野象是相对常见的动物,而且数量不少。
河南安阳,早在1935年在殷墟王陵的发掘工作中,发现了一个象坑,埋着一头成年象和一名大象饲养者。1978年,在殷墟王陵的祭祀坑中,发现了一具幼年大象的骸骨,该骸骨上还戴着一个铜铃。这些发现不仅证实了当时大象的存在,还揭示了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的角色和用途,包括被驯化用于耕种、运输、建筑以及战争等方面。
河南自古被称为“豫”州,在古代文字中,“豫”就是一人牵着一头象的象形字,有着“象之大者”的意思,因此豫州可理解为“多象之州”,今天河南的简称就采用了“豫”字。
“为”的甲骨文跟“象”类似,只是左边或上方多了一只“手”,是“牵着长鼻象”的象形,意为“驯象”。
许多古籍中有“虞舜服象”的记载。上古狩猎时代,是舜带领族人驯服野象为人所用,舜因此受到族人追捧,引起帝尧的注意。驯象起初是为了奴役,提高劳动生产力,古语中说的“象为之耕”,耕象可能比耕牛要早,还有治水等大型水利工程。
象牙制品的酒器和祭祀器
西周象尊
(分别搜自湖南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博物馆)
这件象尊是湖南醴陵出土的
这件象尊出土于陕西宝鸡
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这些“大都建典”雕塑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也是佐证当时气候的证明。群雕“大都建典”展示,它以元世祖忽必烈和他乘坐的“象辇”中心的雕塑可以认为是七百年前气候的重要资料:
这从各方面印证了远古中古时中原甚至内蒙古和东北一带曾经气候湿润、温暖,适宜大象等热带动物生活,成了先民的肉食和畜力。与现在的热带好有一比。以至在七百年前元朝皇家仍在使用象进行礼仪和战争活动。
人类的未来不管可期不可期,但大可不必担心,不用杞人忧天。在人类之前与在有人类之后,除了冰河时期,幸好多数时间世界都是给动物植物带来繁荣的热带气候。
所以,不能得出2024年比“有史以来”的古代热得多的结论吧?
[原创]转发务必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