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重庆,因为抗战时期大量民族工业的迁入,成为兵工业重镇,三线建设时期又成为重点建设区域,使得这个位于西南的山城,和工业建设紧密相连,如今仍有大量工业建筑遗址,散落在重庆的每一个角落。
这里是曾经21兵工署火工所旧址,前身是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废品整理工厂,1945年归并到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厂接管,更名为21兵工署火工所,负责木柄手榴弹、信号弹的生产。解放后,这里改建筑路工人的职工宿舍。
三线建设开始后,重庆在2年内从全国各地迁入60家单位,重庆成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工业直辖市。
65年开始,3000 多名从上海、江苏、辽宁、西安等地内迁到重庆嘉陵江畔,修建川仪十六厂,它西南地区当时最大的的仪表城。
1969年,北京地质仪器厂、上海地质仪器厂部分职工来到重庆的沙坪坝,与重庆当地部分援建职工建立重庆地质仪器厂,如今老厂已经逐步拆迁了。据说很多老职工面对高额的补偿款毫不动心,也是,住了大半辈子的家,谁愿意把他卖掉呢。
1966年,公私合营重庆民众化工厂,更名为重庆东风化工厂,高峰时期职工带家属2000多人,08年整体搬迁至重庆潼南,旧址还剩下1000多退休职工。
重庆东风造船厂始建于1928年,前身是卢作孚创办的民生轮船公司,在水运发达的年代,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船舶设计建造企业,唐家沱的东风造船厂也是盛极一时的繁华。
1965年,无锡内燃机厂和河南拖拉机厂合并内迁,在北碚歇马镇原北碚钢厂的旧址上,动工修建红岩机器厂,从进驻工地到开工生产,仅用了10个月,如今老厂房在新式住宅区的映衬下显得陈旧落魄,往日的光辉不再。
重庆沙坪坝陈家桥镇,这里曾经有重庆历史上的第一所军校,重庆炮校的,70年炮校搬离,在旧址上修建了虎溪机电厂,这曾经是一家兵器部直管的保密军工企业,这家如今已经废弃三线厂旧址,一度披上神秘的外衣。
江机技校,全称是重庆技工学校,是现在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的前身,成立于1952年,是西南地区第一所政府办技工学校,当年的旧址虽然已经青苔满地,但是70年的历史,从这里走出了4万多名年轻的技术工人,分散到四川各家工厂。
64年,上海动力机制造厂600多人来到北培歇马镇的大石盘,修建重庆浦陵机械厂,仅用40天就完成全部基建工程,这个曾经川渝文化和海派文化融合交汇的地方,如今已然成为历史。
1964年我国首次引进法国军车技术,承接此项目的宜宾汽车制造厂,改制成为四川汽车制造厂,整体搬迁至大足县双路公社,生产红岩牌重型军车,因此当地人也叫它红岩汽车厂,当时这里汇集了济南汽车制造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南京汽车制造厂、北京汽车制造厂、武汉锅炉厂、长春汽车研究所、转业复员军人,以及大中专学生共 2000 多人。
在万盛区丛林镇海孔村,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一个山洞里,修建了第二飞机制造厂,1966年山西部分企业迁入,在这个旧址上修建了晋林机械厂,工厂代号157,这个厂还有一个第一厂名,叫南川大口径榴弹炮装配厂,当年这里有上万人,厂子弟学校的厂子弟也超过千人,如今已经人去楼空。
60年代的时候,共有19家三线单位落户江津,是重庆三线建设时期,企业数量和门类最多的区县。
江津钢铁厂,1966年在五福公社,余粮大队建成投产,曾经是江津三线建设最重要的一家企业,
江津造纸厂,1966年6月动工、1974年竣工投产,位于五福公社余粮大队蚂蟥沟,属于地方三线厂。
晋江机械厂,代号5057厂,青江机械厂,代号5067,两家老厂的遗址,都在江津区夏坝镇附近的深山中,1965年左右建立,援建单位是重庆的451厂和太原的247厂,主要生产大口径的火炮,鼎盛时期职工家属过万人,2003年搬迁到巴南区渔洞镇,只留下规模庞大的建筑群落矗立在深山中。
同样在97年搬迁到巴南区渔洞镇的,还有66年修建在南平镇红山村向家沟的红山铸造厂,代号5007厂,主要担负高射火炮配套生产,这些老厂最后组成如今的重庆大江工业集团。
宁江机械厂,代号564厂,1966年修建于南川区水江镇,隶属于五机部,主要生产各种炮弹引信,拥有职工近3000人。而它的历史,据说能追溯到民国初期张学良创办的东北机器厂,1999年全部迁至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镇。而水江镇的老厂被当地政策改为了南川监狱。
7012工程,原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统一撰编的,一个工程建设项目的代码序号,也是第七研究院给其下属单位十一研究所后方建设的工程。修建于60年代初期,地点位于南川区西城街道,曾经是一家负责海军舰艇设计的一级保密研究所,70年代末期废弃。
这些曾经熙熙攘攘的工厂,车水马龙,车间昼夜灯火通明,一辆辆卡车进进出出,数万产业工人在各自厂矿的小世界里,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生活,随着历史的变革,他们全部消失在时光里,一片片的工业遗址,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一部分,而曾经在这里出生生活过的人们,也只有在梦中,才会再次回到当年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