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存在的腐败行为主要包括四种形态:一是权钱交易,有的是以权力换取金钱,有的是以金钱谋取权力,其中的互动关系本质上是私利;二是用人不公,具体表现为任人唯亲、任人唯近、任人唯贵、任人唯钱、任人唯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三是贪婪奢靡、无所作为,这是历史上许多王朝腐败的突出特征;四是正气不张,导致整个社会道德沦丧。
在与腐败相抗衡的过程中,历代优秀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人民大众创造了丰富的廉洁文化,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一是以廉为本。我国历史上对于“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是在战国后期的《周礼》当中,提出了考察“群吏之治”的六个标准:“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三是贤者在位。反对任人唯亲,提倡重视才能,认为统治者应该求贤若渴,把心思放在选拔、培养、任用有才能的人上。
五是居官无私。公私分明是历史上廉洁思想对官吏的最基本要求,强调“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秦汉以后,人们往往在“廉”字前加上“公”,称为“公廉”,这是廉洁思想的新发展。
七是家国同构。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官吏的廉洁行为。“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孝是家庭伦理,忠和廉是政治伦理,古代的廉洁文化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对于奠定官员廉洁的思想基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的廉洁文化有多种教育形式,包括以下几方面:公文、谈话教育,例如秦简《为吏之道》指出做官要“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官箴教育,例如宋代吕本中的《官箴》提出“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家庭灌输,比较著名的有诸葛亮《诫子书》中写道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校教育和考试制度,促使为官者先要学习廉洁为政;大众传播,通过诗歌、小说、民谣、戏剧、绘画等形式歌颂优秀的廉洁文化,塑造优秀的廉洁人物。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