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出台《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到2028年底,我国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将大幅提升。
《指导意见》提出,要全方位提升智慧农业应用水平。包括推进主要作物种植精准化、设施种植数字化、畜牧养殖智慧化、渔业生产智能化等7项重点任务。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信息化推进处处长王耀宗介绍,我国现在集成了遥感卫星、无人机监测和地面监测的网络,对农业气象、土壤墒情,包括病虫害等各种环境的综合因素,实现实时监测,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防灾减灾的实时监测和预测预报能力。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印发的文件中首次提出要加强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通过打造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共建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开发一批智慧农业基础模型和数字化工具,为各类智慧农业应用提供技术底座,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低成本实现数字化转型。
王耀宗介绍,数据对于智慧农业而言就相当于是“血液”,这个模型算法相当于是“大脑”。建设大数据平台,把更全量的数据汇聚到一起,向社会去提供数据支撑和服务,为社会主体更好地应用和推广智慧农业提供底层的数据支撑和能力支撑。
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30年,高端传感器、关键零部件、成套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将达到35%左右。到2035年,关键核心技术全面突破,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全方位、全链条实现数字化改造,我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将达到40%以上。
试点推广 伏羲农场带动智慧农业发展
专家表示,作为发展智慧农业的试点项目,伏羲农场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中国科学院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张玉成介绍,思路和理念就是要体现人工智能技术对农场的变革。人工智能技术介入了以后,可以用一个人去控制10台、20台农机。同时,在这个基础上,靠信息技术把节约成本、增产、绿色等问题在伏羲农场里用可量化的指标得到体现。
专家介绍,在伏羲农场,数据收集工作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涉及耕地、播种、收获等多个环节。在天气、土壤墒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农业生产存在不确定性,这些环节的决策大多依靠人的经验。伏羲农场通过收集到的海量数据对农田进行精准管理,让农民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张玉成介绍,农田里边发生的一切,包括气候变化、作物生长变化,到了某一个点应该去做什么工作,在伏羲农场的智能系统里面,它就要做一个预判。因为,所有的农田都要进行标准化、网格化数据采集。把人从农田里解放出来,用计算机的思维去处理这些不同区域的问题。
大数据+人工智能 小农场有大本领
走进位于河北雄安的中国科学院伏羲农场数据指挥中心,一面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农场的气象数据、病虫害检测等各类信息。工作人员介绍,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帮助下,他们远在20公里外的指挥中心就能查看农田的实时画面,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来源:央视网
编辑:刘莉
微信号丨gssnynct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