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贝恩公司最新发布的研究,近岸外包和在岸外包在过去两年中增长了 18%。该集团对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运营官两大群体进行的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公司计划(或已经参与)调整采购组合,将附近市场或国内市场纳入其中。
近岸外包、回岸外包、在岸外包是疫情时代的流行趋势,贝恩合伙人Hernan Saenz表示,在一系列因素推动下,高管们正试图脱离过去三十年的传统模式。
贝恩公司的数据显示,到 2024 年,64% 的高管表示他们正在积极投资以改变采购方式。在接受调查的 166 名高管中,46%表示他们正在研究“分拆外包”(离岸、近岸和在岸采购),而 18% 的高管表示他们热衷于开发近岸供应链。只有 36% 的高管表示他们正在投资离岸外包。
Hernan Saenz表示,在疫情之前,经济因素就已促使企业探索中国以外的市场进行采购。他告诉Sourcing Journal:“我们对庞大但固定的劳动力供应有巨大的需求,供给市场工资有所上涨。”因此,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其他市场以削减成本,开启了自 2010 年代就开始形成的“中国+1”趋势。
近几年,产业普遍对未来供应链的韧性产生了担忧。“在供应链很长的情况下恢复是非常困难的,在一个充满动荡的世界里,企业需要一条更短的供应链,让供应链更靠近终端市场。”
在美国两届政府执政期间,新法规(如对中国制造商品征收 301 条款关税)和激励措施(如拜登的《芯片和科学法案》和《通货膨胀削减法案》 (IRA))等措施促使企业审视其面向未来的采购框架。贝恩研究表明,美国企业(占受访公司的 39%)受到 IRA 的激励而回流,该法案提供补贴和税收抵免,以促进半导体和清洁能源等关键行业的国内制造业。
中美贸易摩擦并不是影响企业开拓新生产市场的唯一地缘政治因素。该公司的研究表明,国际去全球化趋势也激发了企业回流的意愿,这种趋势的特点是生产更加本地化、保护主义和边境管制。
1/4的企业领导人表示,由于担心全球经济集团脱钩,他们正寻求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近 70% 的国际高管表示,他们正采取措施将业务转移出中国。
与此同时,消费者开始关注他们所购买产品的产地。“非常有趣的是,除了政治民族主义,消费者开始有了经济民族主义,”Hernan Saenz总结道。
这位贝恩合伙人表示,随着当选总统特朗普承诺在就职 100 天内将中国制造产品的关税提高 60% 至 100%,各家公司早已开始重新安排采购矩阵。
“如果计划中的关税得以实施,将会导致更多企业转向美国生产,转向友好外包计划,以及从非友好国家转向友好国家。”墨西哥已成为这一趋势的显著受益者,去年,墨西哥取代中国,成为美国 20 年来最大的贸易伙伴。
但特朗普不仅对中国征收关税,还对所有贸易国征收关税,采购形势将变得更加复杂。据Hernan Saenz分析,“美国政府这样做一是为了刺激本地生产,二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
不过,美国目前还无法在国内承担大量生产,即使是像墨西哥这样的新兴采购市场也需要多年时间才能完全成熟并实现垂直化。尽管市场有强烈的愿望,但只有 2% 的受访 CEO 和 COO 表示他们已经完全实现了近岸外包计划。
转移供应链从来就是一项艰巨而耗时的工作。“要转移生产很容易,但真正做到却很难。”尽管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数据却显示 81% 的公司要让生产更贴近市场。但能否成功,仍需要市场检验。SJ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