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蓝蒂裕,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2月,蓝蒂裕的上线被国民党特务逮捕,身为四川省梁山、垫江地区特支书记的蓝蒂裕本该立即撤离,但他坚持留下做好应变部署再行撤离,最终不幸被捕。1949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狱中的共产党人进行了最后的疯狂屠杀,蓝蒂裕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到了最后时刻,便拿出一个废旧的烟盒提笔在上面为5岁的儿子蓝耕荒写下了一生最后的诗句《示儿》并交给狱友祝福他们带给儿子。第二天蓝蒂裕被押送到重庆大坪刑场慷慨就义,年仅33岁。重庆好故事,家风润巴渝,今天为您讲述蓝蒂裕的家风故事。
以耕荒之志把祖国建成美丽的园林
——蓝蒂裕烈士的家训传承
重庆市档案馆 胡仁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回顾百年党史,老一辈革命家和众多优秀共产党员躬身示范,留下了不少为人称颂的家风佳话。毛泽东定下处理亲友关系的“三条原则”,周恩来夫妇立下淡泊名利、自立自强的“十条家规”,焦裕禄教育孩子不能“看白戏”,谷文昌告诫家人“不许沾公家的一点油”,杨善洲不让家人搭“顺风车”……在不断赶考的峥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以红色家风为“传家宝”,熔铸成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重庆也有这样一名红岩英烈,他在英勇就义前曾写下一首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同名诗《示儿》,抒发共产党人的豪情与无畏。
“你——耕荒,
我亲爱的孩子;
从荒沙中来,
到荒沙中去。
今夜,
我要与你永别了。
满街狼犬,
遍地荆棘,
给你什么遗嘱呢?
我的孩子!
今后——
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
把祖国的荒沙,
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
这是蓝蒂裕留给自己儿子最后的嘱托,寥寥76字,爱憎分明,感人至深,字里行间既有革命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也饱含着父亲对孩子的一片舐犊情深。
诗中的孩子蓝耕荒一生热忱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只因父亲当年在临刑前的那份殷切寄望。他说,这76个字就像钉子一般,一辈子牢牢地钉在他心里,一刻都不敢松懈。现在,当谈起父亲的时候,他特别自豪没有辜负“耕荒”这个名字。一个儿子为什么以践行父亲的遗志并以此为最大的自豪?这又是一位怎样的父亲?故事还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那个荆棘密布、压迫横行、蹂躏肆掠的至暗时刻。
蓝蒂裕,原名蓝俊安,1916年出生于重庆垫江。1938年考入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后,他不仅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结识了彭咏梧等优秀共产党员,还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他改名“蓝蒂裕”,意在“消灭法西斯蒂,让天下穷人富裕”。1939年,按照党组织的安排,蓝蒂裕转移到重庆,在重庆海员工会从事工运工作。同时,在新华日报社党组织的领导下,暗中开展新华日报发行工作。其间,结识了革命伴侣郑彻。1941年皖南事变后,两人辗转北碚、江北、綦江等地继续从事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
1944年,蓝蒂裕夫妇的长子出生。妻子让蓝蒂裕给孩子取名字,他沉吟半晌,说:“孩子就叫耕荒吧,中国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和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荆棘丛生,满目疮痍,正如一片荒芜之地。耕荒,就是要孩子以垦荒者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去进行革命的开垦,把祖国建成美丽的园林。”蓝蒂裕对新生孩子的无限期许溢于言表。
第二年,蓝蒂裕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以教书为掩护,在梁山县、垫江县开展革命活动。他利用课堂宣传革命思想,团结进步教师,组织学生演唱革命歌曲。后因引起特务觉察,被迫离开。
为了深入发展进步青年干革命,蓝蒂裕决定转移阵地,继续到学校开展学运。1947年9月,31岁的他考入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组学习。按照党组织“每个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到勤学、勤业、勤交友”的指示,他在努力学习的同时,积极在校交友,联系发动群众,不断壮大革命力量。同年冬天,他又响应党的号召,在上川东工委领导下,于大竹、梁山、垫江地区发展党组织。
1948年初,组织成立梁(山)垫(江)特支,蓝蒂裕任特支书记。于是,新入学不到半年的他,便以生活困难为由向学校申请休学,全身心投入到梁垫地区武装起义的组织。在休学申请书中,他这样写道:
“窃生家境清贫,素为本组师长同学所共知,客岁于艰苦中度过。迩来物价更形飞涨,纵能获得全公费,亦难熬度。用特签请钧座鉴核,准予休学一年。生则决于艰苦中提前复学,一以重生前途,一以报师长厚望……学生蓝蒂裕亲笔”。
蓝蒂裕亲笔休学申请书(重庆市档案馆馆藏)
在梁垫地区,蓝蒂裕以一个革命“耕荒者”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为党组织在当地开展武装斗争作了大量工作,深受民众拥护。一方面,他以行医看病为名,秘密开展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抗丁、抗粮、抗捐斗争,革命声势不断壮大。在儿子蓝耕荒的印象中,父亲满脸络腮胡子,“经常头包白帕、身穿蓝布长衫,担一副草药”,以乡村医生形象奔走在田野乡间。另一方面,他动员爱人郑彻家变卖田地,捐献存谷、洋纱,把所筹措财物都捐给了虎南和大竹地区的游击队。
1948年12月初,在梁山开展农运的蓝蒂裕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县监狱内,蓝蒂裕遭受了敌人非人的严刑拷打。虽然他被折磨得几度昏厥, 醒后却毫不屈服。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始终守口如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我就是共产党员,除此之外你们别想得到半个字。”
敌人见无法达到目的,决定安排其母来监狱送饭。当年迈的母亲蹒跚走进狱中,透过冰冷的铁栏杆,看到遍体鳞伤的蓝蒂裕时,肝肠寸断,悲痛欲绝。他看到母亲后, 强忍内心的哀伤和歉疚, 安慰道:“自己是为天下劳苦人民翻身解放坐牢,就是为此而死,也是值得的。”即便身陷囹圄,他仍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来宽慰母亲,表示为革命流血牺牲是心甘情愿且自豪的。就在母亲准备离开时,他坚定地说:“妈妈,您要坚强些,我是您的儿子,也是党的儿子。等革命胜利了,会有更多的人来照顾您,他们全都是您的儿子。”
亲情与酷刑都没有让蓝蒂裕松口。几天后,他被转移到渣滓洞看守所关押。在狱中,他不仅向狱友宣讲革命形势,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还鼓励大家要坚定信念,要勇敢地站起来同反动派斗争。因胡子长,狱友们便亲切地称其为“蓝胡子”。这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经典小说《红岩》、电影《烈火中永生》中“蓝胡子”的人物原型。
“雪花飘过冬去也,春到人间。”蓝蒂裕能诗善唱。为了鼓舞斗志,他还在狱中和“铁窗诗社”的难友一道作诗填词,一起引吭高歌,以此表达虽被囚禁却矢志不渝的革命斗争精神。充满希望的歌声和有力的诗词宛如一颗火种,瞬间在歌乐山麓点起燎原之火,划破黑暗,驱散渣滓洞的阴森恐怖。大家坚信,黎明的曙光即将来临,党和人民一定能够取得最终胜利。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直出贵州向四川挺进,西南地区解放在即。此刻的国民党更加疯狂,蓝蒂裕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10月27日晚,牢房外传来特务们的高声叫喊,蓝蒂裕听到了自己的名字,他知道最后的时刻来了。
“子弹穿身身方贵,血染红旗旗更红。”渣滓洞看守所七号囚室,蓝蒂裕与难友们从容告别。最后,他把一个废旧烟纸盒塞给身边的狱友:如果可能,或把它交给我的耕儿,或者念给他听……烟盒上是他留给儿子耕荒最后的寄语——小诗《示儿》。
10月28日,蓝蒂裕与陈然、王朴、成善谋等人一起被押送至重庆大坪刑场,在“中国共产党万岁!”的高呼声中慷慨就义,时年33岁。
“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
指引人生路
“耕荒,是一个艰难的事业,让儿子一辈子记住自己生在什么时代,生在什么家庭。”尽管无数次从母亲口中听到父亲对自己的叮嘱,直到父亲牺牲十几年后,蓝耕荒才从母亲买回的《革命烈士诗抄》这本书中第一次见到父亲留给自己的这首遗嘱小诗。“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全诗读罢,蓝耕荒泪如泉涌,泣不成声。
遗训短短76言,情感真挚,字字珠玑。“父亲用它给我取名,意味着我的人生要生命不息、耕荒不止。”这一刻,他深刻领会了父亲给自己取名“耕荒”的良苦用意。这不仅是父亲对自己最后的嘱托,更充满了一个革命先辈对后代的殷切期盼,希望他们以耕荒之志,把祖国建设成为“美丽的园林!”
正是这年,16岁的蓝耕荒决定弃笔从戎,在参军登记表上毅然写下自己的名字,立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去云南炮兵部队通讯班最前线保卫家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践行父亲的遗志。进入部队以后,蓝耕荒表现突出,屡获嘉奖,从一名年轻战士成长为优秀的部队干部。凭借在部队的优秀表现,1964年6月的一期《解放军画报》曾用整整3个版面,报道了蓝耕荒的先进事迹。他还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鼓励。
20年后,蓝耕荒转业到四川警察学院,先后负责政工和绿化工作。作为一名老党员,红岩烈士的后代,他严格要求自己,不收礼、不吃请、两袖清风,做事就要尽全力做到最好。他说,自己虽然没有父母那个年代轰轰烈烈干革命的机会,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没有辜负他们的希望。从事绿化工作的那些年,蓝耕荒始终牢记父亲“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美丽的园林”遗愿,把学院的园林打造成了全市乃至省内全系统的标杆,年年获奖。
“爱子,教之以义方”。蓝耕荒不仅自己用实际行动践行父亲遗训,还严格要求下一代不忘先辈嘱托。他两个女儿在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变革大潮中,先后下岗。“你们是蓝蒂裕的后代,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一定要清楚。”蓝耕荒经常用这样的话教育两个女儿。他要求两个孩子主动适应社会变化,摆脱传统依赖思想、等靠要思想,不低三下四,不钻营取巧,自尊自强,奋斗不息。他说,“这是爷爷在遗诗里寄予后代的最大希望,这就是爷爷留给他们的最大财富。”
“亲爱的爸爸,
我们深深地懂得,
革命的征途仍然漫长而遥远,
即使春天也有肆虐的风暴,
时时有蛀虫侵蚀着祖国的花园,
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险阻艰难,
我们披荆斩棘像您一样勇敢向前,
我们没有辜负你们的期望,
今天的祖国啊,
地更绿,天更蓝。”
每十年,蓝耕荒都要给父亲写一首诗,用自己人生奋斗历程,回应父亲临刑前的殷殷寄望。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蔚然,国风浩荡。蓝蒂裕牺牲了,他却为孩子留下了一条珍贵的红色家训,纸笔尖那份扑面而来的深厚家国情怀,那份坚定的理想信念,那份无私的奉献精神,将深深地影响一代代后来人。这些革命先烈的红色家风精神,不仅是我们党历史上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新时代党员干部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我们要牢记他们的教诲,秉承他们的遗志,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实际行动发扬和传承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所展现的“国之大者”,持续用感恩之心、进取之志、奋斗之姿让“红岩先锋”旗帜高高飘扬,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
《重庆好故事》“家风润巴渝”系列将讲述董必武、刘伯承、聂荣臻、邓颖超、杨闇公等14位革命前辈的“家风”档案故事。这当中有革命精神,为民族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有赤子情怀,为人民福祉奉献一生;也有纸短情长,人间烟火......节目每晚20:00-20:30在重庆交通广播首播,还将同步在第1眼新闻客户端、重庆交通广播微信公众号、视界网、蜻蜓FM、喜马雅拉等融媒体矩阵和重庆档案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上发布。
本文内图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
对我们发布的内容有异议的请文章末留言投诉
或拨打电话023-6361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