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嘉妹儿一起来了解
棉竹镇的守“忆”人和“永青阁”汪毛笔
在棉竹的那条后街路旁,我们一眼就能看到那个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庭院。这里就是“永青阁”汪毛笔第五代传人汪延兴坚守住所和展示地。
“永青阁”毛笔是乐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可以追溯到1811年(清代嘉庆十六年),起源于乐山棉竹镇汪家冲,1812年迁入乐山叮咚街,起名为“永青阁”,到现在已传承七代,是乐山现存最早一家毛笔制作销售的店铺。
第一代创始人汪君良(清代嘉庆十六年)是个读书人,自幼热爱书画,对毛笔的研制更是情有独钟,从而创立了永青阁。乐山制笔世家一直公认任君良毛笔制作精良,后又派生“青云”,后再有帅炳文、杨启泰等,相继在乐山出现五六家笔庄。200多年过去,现在仅存青云阁和永青阁两家。到公私合营,永青阁解体后拆回汪家冲至今,汪君良历经数年,岁月沧桑,第五代传人汪延兴以手工制作,一直坚守至今。
据延兴介绍,手工制作毛笔的过程极其复杂。先是原材料处理,就是全国地搜寻收购各类(狼、羊、兔、鼠、鸡、胎)毛入库待选,然后对各种类的毛进行脱脂、去皮、定型、理直,这些是第一道工序。第二步,要对精心筛选的各类毛浸入水里面刷理形成的笔头,这里又是兼、齐、顿、押、撑,特别费时间,考验一个人的细致和耐心。接下来完成第三道工序,清、胶、搅、逗、刻,包括熏制、干燥,完成与笔杆的连接。第四步工序,将组装好的笔检验、涂制、穿绦、上帽、选配、防虫、防霉处理,装盒还好。在过去,笔杆及其他小件(如商标贴)都是自己制作,现在的商标和盒子都是精心挑选好样品进行定制。
“最具特色的是胎毛笔,一般用出生40天到50天的婴儿毛发制成,笔杆可以刻制生辰,这样的礼物送给孩子有着特殊意义。”讲到这个,汪延兴更是眉飞色舞。
当你拿起一支永青阁毛笔,便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开峰尖细,书写流利,柔而不软,刚而含蓄,“尖、齐、圆、健” 四德兼备。在主人的手中,它仿佛有了生命,无论是方圆、藏露,还是曲直、滑涩,都能随心展现,让书画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但永青阁的坚守并非一帆风顺。我从小就看到父亲做毛笔,9岁开始学,11岁学会,13岁开始跑卖。汪延兴这样说。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的浪潮让永青阁解体,第五代传人汪延兴回到汪家冲,几乎面临断代。“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不能在我这里荒了。”汪延兴回忆起来十分感叹。他以家庭小作坊的形式坚守着这份传承。在艰难的岁月里,他利用农闲时间,早晚挤出每一分每一秒坚持制作,只为不让汪毛笔这颗文化的火种熄灭。
永青阁从1811年的创始人汪君良到目前89岁的汪延兴,再到第六代传人汪福俊、第七代传人汪培松,尽管曲折艰难,却顽强生存。在他看来,制作“永青阁”毛笔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热爱。汪延兴的儿子汪福俊第六代和孙子汪培松(第七代)被老人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看到了这项独特工艺的商机,他们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延续着历经七代祖祖辈辈人的坚守和技艺。
值得欣喜的是,永青阁在传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如今已在夹江社坛・新街子一期入口处开设了店铺。在这里,你可以亲身感受永青阁毛笔的魅力,领略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永青阁,它不仅仅是一个毛笔品牌,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典籍。在这喧嚣的时代里,它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用那柔软的笔尖,书写着传承的诗篇,让我们在一笔一画中,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让我们一同珍视这份传承,让永青阁的光芒在岁月中永远闪耀,也期待在未来的岁月中,能有更多人一起与“永青阁”毛笔美好相遇。
来源:棉竹镇 部分素材来自乐山文旅
总编:王卓然
责编:李潇
校对:蓝岭
编辑:张静秋
投稿:m15082214552@163.com
声明:本平台不涉及商业用途,不收取任何费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