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名青螺山或北山,山临大江,古人从江北看江南这座山,恰似水上的青螺或美人的发髻,生发“吴樯晚眺,看隔江螺髻离离”之叹,峰林叠翠,故称青螺山。由于此山地处古城之北,故又称北山。
晋元帝赐名卢龙山晋元帝司马睿(276—322)是司马懿的曾孙,西晋永嘉元年(307年)九月,时为琅琊王的司马睿渡江镇守建邺(今南京),将临江一山赐名卢龙山。《建康志》中载:“晋元帝初渡,见此山岭绵延,远接石头,真江上之关塞,以比北地卢龙(旧时长城线上的卢龙塞),因以为名。”
在朱前记的开篇,朱元璋并未直接写阅江楼,而是用很大篇幅谈定都问题,先谈古人定都的标准,后谈自己定都南京的原因,文章结尾又回归到定都南京的问题。他为何花这么大力气写定都呢?史载,明朝建国之初,君臣曾为定都何处争论不休,大臣中或言“关中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汴京亦旧宋故都”,或言“北平宫室完备”。朱元璋则以“平定之初,民未休息,供给力役,悉资江南。建业长江天堑,足以立国”为由,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开始扩建南京城,终于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乃成。但朱元璋直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才诏改南京为京师,算是正式确定了国都,可见他对定都南京之慎。
在定都问题上,宋濂是地道的“保皇派”。“宋记”中说:“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寥寥数语便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先说金陵也是历代帝王心仪的定都之所,回应了一些大臣“汴京亦旧宋故都”的看法,接着又借“王气”说来打消一些大臣的疑虑,明代以前定都南京的朝代都是些短命王朝,他解释先前的那些帝王是无法承受金陵王气所以才短命的,而今大明皇帝却可以当之。明太祖之所以能当王气,是因他为历史上定都南京且又是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
朱元璋在“朱前记”说造阅江楼是“便筹谋以安民,壮京师以镇遐迩”,借记表明狮子山、阅江楼对守备京城的军事意义,不失武帅之风。而宋濂想到的则是德守甚于武备,并说:六朝时长江被视为天堑,然而南朝四代即使有此天堑仍然难逃亡国之难。长江天堑尚且如此,小小的阅江楼又算得了什么呢?接着又说:如今全国统一,南北一家,长江也就不再作为天堑而存在了;既然长江都失去其天堑的意义,又何需阅江楼来“扼险而拒势”呢?可见,宋濂赞同朱元璋的定都南京之举,却不赞同其建楼之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朱元璋,因此他在“朱后记”中云:“皇上声教远被遐迩,守在四夷,道布天下,民情效顺,险己固矣,又何假阅江楼之高扼险而拒势者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