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遗梦:阅江楼的历史考据与疑云(一)

旅行   2024-11-18 17:20   江苏  


(一)山与楼的历史渊源
  耸立于南京江边狮子山上的阅江楼,披阅古今,遐迩闻名;文人骚客,多有吟咏;史册方志,详有备载,实为天下之奇观。然而,阅江楼为何会建在狮子山上,它与狮子山又有何渊源呢?


狮子山山名演变




  古名青螺山或北山,山临大江,古人从江北看江南这座山,恰似水上的青螺或美人的发髻,生发“吴樯晚眺,看隔江螺髻离离”之叹,峰林叠翠,故称青螺山。由于此山地处古城之北,故又称北山。

  晋元帝赐名卢龙山晋元帝司马睿(276—322)是司马懿的曾孙,西晋永嘉元年(307年)九月,时为琅琊王的司马睿渡江镇守建邺(今南京),将临江一山赐名卢龙山。《建康志》中载:“晋元帝初渡,见此山岭绵延,远接石头,真江上之关塞,以比北地卢龙(旧时长城线上的卢龙塞),因以为名。”


  明太祖赐名狮子山明太祖朱元璋对卢龙山颇为钟爱,明洪武六年(1373年)曾驾幸卢龙山,并在《阅江楼记》中说:“一峰突兀,凌烟霞而侵汉表,远观近视,实体狻猊之状,故赐名曰狮子山。”从此,狮子山之名就沿用至今。
元末龙湾之战
  1360年6月,陈友谅率40万大军自太平(今安徽当涂)顺江而下进攻应天(今南京),朱元璋率众迎敌,并亲在卢龙山督战。陈友谅主力在江东桥遭到伏兵袭击后,朱元璋部将杨璟又从大胜港围堵,切断了陈军逃路,徐达则从南门外杀入,迎战陈友谅的主力。陈军向龙湾(今鼓楼)方向溃退,朱元璋命伏于石灰山的勇将常遇春引军冲杀,陈军受到前后夹击,只得夺路逃往江边,被斩、淹死10万余众,被俘5万余人。陈友谅抢船逃脱。
朱元璋撰记建楼
  龙湾之战给朱元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深感据守此处对京城之重要,遂于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再度登临此山,益觉形似雄狮,乃赐名为狮子山。翌年正月,下诏在山顶建阅江楼并撰写《阅江楼记》,又命众臣唱和,共得百余篇,其中尤以大学士宋濂所写最佳,后被收入《古文观止》,与朱元璋的《阅江楼记》并传于世。
 (二)


 楼记中的历史大幕 



  关于阅江楼的楼记,人们普遍知道的是朱元璋的《阅江楼记》(简称朱前记)和宋濂的《阅江楼记》(简称宋记)。其实,朱元璋后来决定停建阅江楼时又写过《又阅江楼记》(简称朱后记)。仔细研读和比较朱前记、朱后记和宋记,明初的历史便会清晰起来。

力排众议,定都南京


  在朱前记的开篇,朱元璋并未直接写阅江楼,而是用很大篇幅谈定都问题,先谈古人定都的标准,后谈自己定都南京的原因,文章结尾又回归到定都南京的问题。他为何花这么大力气写定都呢?史载,明朝建国之初,君臣曾为定都何处争论不休,大臣中或言“关中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汴京亦旧宋故都”,或言“北平宫室完备”。朱元璋则以“平定之初,民未休息,供给力役,悉资江南。建业长江天堑,足以立国”为由,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开始扩建南京城,终于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乃成。但朱元璋直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才诏改南京为京师,算是正式确定了国都,可见他对定都南京之慎。

  在定都问题上,宋濂是地道的“保皇派”。“宋记”中说:“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寥寥数语便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先说金陵也是历代帝王心仪的定都之所,回应了一些大臣“汴京亦旧宋故都”的看法,接着又借“王气”说来打消一些大臣的疑虑,明代以前定都南京的朝代都是些短命王朝,他解释先前的那些帝王是无法承受金陵王气所以才短命的,而今大明皇帝却可以当之。明太祖之所以能当王气,是因他为历史上定都南京且又是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




  如此说来,若非朱元璋力排众议定都南京,可能也就没有气势恢宏的南京城,更不会有让人魂牵梦萦的阅江楼!

借记立意,方略易弦

  朱元璋在“朱前记”说造阅江楼是“便筹谋以安民,壮京师以镇遐迩”,借记表明狮子山、阅江楼对守备京城的军事意义,不失武帅之风。而宋濂想到的则是德守甚于武备,并说:六朝时长江被视为天堑,然而南朝四代即使有此天堑仍然难逃亡国之难。长江天堑尚且如此,小小的阅江楼又算得了什么呢?接着又说:如今全国统一,南北一家,长江也就不再作为天堑而存在了;既然长江都失去其天堑的意义,又何需阅江楼来“扼险而拒势”呢?可见,宋濂赞同朱元璋的定都南京之举,却不赞同其建楼之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朱元璋,因此他在“朱后记”中云:“皇上声教远被遐迩,守在四夷,道布天下,民情效顺,险己固矣,又何假阅江楼之高扼险而拒势者欤?”






警醒骄奢,从俭停建

  朱元璋在其后记中说到停建阅江楼是因“上天垂象”。据载,建造阅江楼前夕连续发生日食和太阳黑子,而古人天象说认为此类现象均是上天对地上君臣的品行不满所致,需要君臣修身养德方可禳解灾祸。朱元璋乃以“朝无入谏者”为由,表达对群臣上交的《阅江楼记》之不满。并非群臣的文章写得不好,而是他对当时歌功颂德、骄作气氛蔓延的幡然醒悟。最终,朱元璋以“上天垂象”等因下令停建阅江楼,并又写后记来昭示文武大臣要以俭养德。从这个意义上讲,朱元璋当时是清醒务实的。阅江楼因此也承载了这一历史文化的基因。





内容来源:南京鼓楼档案方志


南京阅江楼风景区
阅江楼风景区位于南京城西北,濒临长江,景区内有阅江楼、静海寺天妃宫及古城墙、卢龙湖等30余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是一个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的全国知名旅游休闲胜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