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悦”读·“典”亮文明》第1期“和谐”篇(一)

文摘   2024-11-11 20:02   江苏  


《星空“悦”读·“典”亮文明》

第1期“和谐”篇(一)

编者按:《星空“悦”读·“典”亮文明》主播诵读经典,以声为媒,以情为引,让经典文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我们跟随主播的演绎,在浩渺的星空下,开启一场心灵的悦读之旅。感受经典之美,汲取文明之力。

点击“音频”,聆听经典的声音



《百米之长,历史照进现实》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价值目标。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是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习总书记说,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六尺巷”,感受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
如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六尺巷,由青瓦灰砖砌筑而成,鹅卵石铺地,这种建筑风格的小巷在安徽桐城古城随处可见。不同的是,古城里的街巷是历史建筑,这条巷子却是复古新建,巷子的两头更是矗立着两座汉白玉牌坊,东头牌坊题写着“礼让”二字,西头牌坊题写着“懿德流芳”四个大字。
这与六尺巷的最初形象显然不同。
据考证,六尺巷大约形成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二十九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巷子的出名是因为一首让墙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300多年来,这首让墙诗在当地口口相传,代代不绝。以至于形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则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张英(1637-1708年),安徽桐城人,清康熙年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于康熙六年考中进士后在朝为官,便携家带口迁居京城,入仕前一直居住在父母家,在桐城并无自己的私宅。后来父母相继去世,兄弟们也都析产自立门户。康熙二十一年,张英请假回家葬父。三月离京,五月抵桐,直到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奉召回京。整整在家乡桐城住了三年。在此期间,他用康熙皇帝赏赐给他葬父费用的节余,在龙眠山里兴建了一处小园,名曰赐金园,以感念皇帝赏赐之意。此时的张英已萌生退意,但皇帝下旨,促他还朝。他只好将夫人留下,让她在城里营建一处宅第,好方便孩子们在家乡读书进学,参加科举考试。
夫人留桐一年,在城里西南隅购地一块,安排好建房事宜便返回了京城。最终宅第于康熙二十九年建成,具体营建过程应是家中管事之人主持。也许就是在此过程中,与邻居吴家发生了宅基地之争,才有了家人驰书于都,请示张英之事。
一场纷争,以各让三尺,握手言和为终。本是私宅,硬让出了一条方便百姓通行的小巷。这结局太过美好,便传颂开来。直到清朝末年,桐城派名家姚永朴将其付诸文字,落到纸上。
姚永朴用史笔写过一本《旧闻随笔》,其中有个篇章叫《乡先辈遗事》,里面记载了许多桐城乡贤的遗闻轶事。关于张英的有好几则,“六尺巷”是其中之一:“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如今,这则故事就镌刻在六尺巷西边牌坊之后的照壁上。一条百米长的小巷,却走过了300多年的漫漫岁月,且历久弥新,照进现实。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4年10月18日《习近平参观六尺巷:弘扬好传统美德,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中国政协》2024年第21期(节选)
诵读主播:周文化







- END -

编辑 | 蔡雅卓       审校 | 徐文生
审核 | 刘锦国       终审 | 宋运成
总编审 | 李卫兵


声明:凡“醉美五岛湖”原创稿件,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部分稿件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醉美五岛湖
涟水县融媒体中心旗下公众号,权威发布涟水时政要闻、民生热点等推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