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广志 ‖ 防微杜渐

文摘   2024-11-08 00:01   山西  

防微杜渐,顾名思义,就是在问题出现的初期,就采取措施加以防范,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它强调预见性和预防性,意味着在问题还很微小的时候就要采取行动,避免其进一步发展。

“防微杜渐”出自晋·韦謏《启谏冉闵》:“清诛屏降胡,以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这里的防,是提防,防止;微,是微小,指事物的苗头;杜,指杜绝,堵塞;渐,指事物的起始、发展。

《汉书·张苍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曹操在一次巡视时发现城墙有一个小裂缝,他立即下令修缮,避免了城墙坍塌的危险。这个故事被后来的人们引用来形容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成语“防微杜渐”。

这个成语还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在奏章里说:“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建议汉和帝趁窦氏羽翼未丰、权势不大时,加以处置以防后患。汉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打算,于是采纳了他的意见,革掉窦宪的官职并赐死,从而避免了一场政变大祸。

“防微杜渐”很早就是古人奉为圭臬的名言。北魏史学家崔鸿在《十六国春秋》中说:“胡羯皆我之仇敌,今来归附,苟存性命耳,万一为变,悔之何及?请诛屏降胡,去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宋书・吴喜传》中南朝宋明帝刘彧给刘勔、张兴世、齐王的诏书中有云:“且欲防微杜渐,忧在未萌。”后来的《元史·张桢传》中也有“有不尽者,亦宜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之句。明陆采《怀香记·鞫询香情》中亦云:“自家不能防微杜渐,却怨谁来?”

如何防微杜渐?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浩然正气和自持能力。有了这股气,便可以不落于贪婪、欲望的圈子,才不会自轻自贱、自甘堕落。陶渊明有这股正气,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李白有这股正气,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于谦有这股正气,“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包拯有这股正气,铁面无私,秉公执法。他们正是有这股正气,在黑暗的官场中把持住了自己而名垂青史。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由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实中许多腐败案例警示我们,某些贪官之所以身陷囹圄,大都是从不该吃的吃了、不该拿的拿了,由小事“破防”开始,然后在“温水煮青蛙”中结束。究其放纵、逾矩之根源,无不是发端于小节上的不检点,然后一步一步走向贪腐深渊。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有坚定的立场信念,不忘初心,始终做到防微杜渐,严于律己,注重小节,少一点特权思想,少一点浮躁作风,从一开始就杜绝贪念,才不会在歧途越走越远。

祸患常积于忽微,罪孽亦叠加于渐变。党员干部要随时保持防微杜渐的自觉意识,小事小节锤炼党性修养,筑牢党性根基,时刻紧绷党纪国法之弦,敬畏权力,慎用权力,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真正做到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


伊尹文化传承
工作室成立以来,在政府部门、广大会员的支持配合下,积极开展行业组织、行业自律、资源整合、企业维权、商业协调、国际交流、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为社会、政府、会员和企业服务,对促进行业进步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