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仅仅通过意念发送信息、玩游戏,甚至恢复身体功能。听起来像科幻小说的情节,但Elon Musk的Neuralink正在尝试将其变为现实。而最近,这家公司释放的信号格外大胆:他们正在大幅扩充制造团队,提前布局量产!
从两例试验到“生产地狱”?
Neuralink 今年早些时候刚刚获得FDA的批准,允许在人类身上进行脑机接口试验。但到目前为止,公司只在两位患者身上植入了设备。而这些试验还远未完美:一位患者术后几周设备连接线松动,问题暴露。
然而,这并没有让Neuralink按部就班地优化技术。反而,他们在招聘网站上发布了一系列制造岗位信息——包括脑植入设备的制造技术员和微加工专家。更引人注意的是,这些职位的描述中明确提到“推动量产”的目标。
据悉,在德州的制造技术员将为脑植入设备生产配件,时薪22美元;而在加州生产R1手术机器人——一种完全自动化植入脑机接口的设备——的技术员,时薪可达28.85至44.23美元不等。
这让业内人士大跌眼镜。一位曾参与BrainGate脑机接口研发的科学家John Donoghue直言:“通常在这个阶段,产品都是手工打造的,直到设计完全定型才会考虑量产。”而Neuralink却选择在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大幅增加制造投入,这样的策略“打破常规”。
背后的“Musk模式”
一些专家认为,这种“激进”战略源自Musk本人的风格。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运营管理教授Tinglong Dai分析说:“这家公司正在为批量生产招兵买马,这太疯狂了——他们的试验才刚开始。”但他补充,这并不奇怪,因为Musk的“生产地狱”经验早已在特斯拉等公司上演。
特斯拉从最初的手工打造Model S到后来大规模量产Model 3,期间的“赌徒式”投入和对速度的追求可谓Musk的标签。而如今,Neuralink似乎将这套模式复制到了医疗设备制造上。
值得注意的是,医疗设备行业远比汽车制造复杂。任何微小的设计调整都需要FDA的额外审批,这意味着一旦设备问题被发现,整个生产节奏可能被拖慢数年。
Neuralink的扩张,是疯狂还是前瞻?其实,这正体现了Musk一贯的“打破常规”精神:他从不在舒适区停留,而是用超越常规的速度强行推动行业进化。
关注《森林聊AI商业》公众号
了解 AI 如何塑造商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