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牛朝阁 | 新疆报道
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片占陆地国土面积约六分之一的广阔疆域,这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随着往阿勒泰滑雪、去赛里木湖看“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到大巴扎啃一口烤羊腿……成了社交媒体上的流量密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大美新疆心向往之。
而在这背后是新疆经济的稳步发展。近年来,新疆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体现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数据显示,2023年,新疆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8%,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45.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6%、8.4%。今年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增速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赴新疆多地采访调研,看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新疆如何奋力前行。克拉玛依石化厂园区
做向西开放桥头堡,让物流变成商流
地上地下全是资源,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23年,新疆原油产量3270.1万吨、增长1.6%,天然气产量417.3亿立方米、增长2.5%,油气当量连续3年稳居全国首位。
“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围绕国家‘三基地一通道’定位,加快煤电油气风光储一体化示范,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应。”新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
“新疆的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再加上新疆在向西开放中的优越区位条件,未来或将在沟通国内外能源产业方面作用明显。”克拉玛依石化首席专家李荣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在乌鲁木齐开往克拉玛依的动车上,透过车窗向远方眺望,当一个个抽油机开始出现在远方戈壁时,克拉玛依市就到了。
随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1959年,克拉玛依石化应运而生。经过65年发展,该公司目前年加工能力达到600万吨,是世界级环烷基产品基地,国内最大的高档白油生产基地,也是中国石油重要的稠油加工、高档润滑油、沥青生产基地。
20世纪60年代初,老一辈克拉玛依石化人利用“三缸加一棒”的简陋实验装置,苦战4年,成功研制出了航空液压油、低凝枪栓油等一大批国家急需的特种油,曾被原石油部领导赞誉为“破帐篷里闹革命,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
据介绍,白油是石油的高度精炼产品,分为工业白油、化妆品级白油、食品级白油、疫苗白油等,在橡塑、铝材等加工、化妆品保湿防晒、禽流感疫苗等诸多领域有所运用。
“这是我们公司的产品-50号柴油,在零下50摄氏度的温度下也不凝固,能满足极端情况下的使用。”“这是彩色沥青,是很多操场、跑道的原材料之一。”克拉玛依石化厂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道。
据了解,该公司多次实现技术突破。2000年至今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84项、授权专利190项,牵头申报的《环烷基稠油生产高端产品技术研究开发与工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建成100万吨/年高档润滑油生产基地和世界级环烷基产品基地。
李荣介绍,新疆的能源产业,从总体上看,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在生产、加工的量上比较大,但在原油资源的深度利用上还有所欠缺,接下来还需要在精加工层面下功夫。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油地协作,健全高层对话‘直通车’和常态化联系服务机制,全力支持驻市石油石化央企稳产上产。油气生产当量,从2016年的1341万吨增长到2023年的1807.8万吨,年均增长超过5%。我们鼓励石化企业‘减油增化’,重点延伸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化工新材料。能够生产15大类500多个石油化工产品,有效保障了航天煤油、特种柴油、特种润滑油等国家重要战略物资的供应。”克拉玛依市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了解到,新疆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新疆现有矿业权4000余个,占全国24%。
“目前,我们正在大力布局智能算力产业,推动绿色电力和智能算力协同发展,加快融入国家算力网络,为‘东数西算’贡献力量。近3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20%。”克拉玛依市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10月,新疆的棉花开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牛朝阁 摄 位于新疆的安集海大峡谷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牛朝阁 摄
新疆国土综合整治中心生态修复部负责人林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如何用最少的水资源创造最大的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用最小的经济成本创造最大的生态效益,是新疆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
穿过中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塔里木河,蜿蜒2000多公里,是新疆天山以南广大地区生产生活、农业灌溉、生态维持用水的主要来源。从2000年起,新疆已连续25年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2016年起又专门实施了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保护区引洪补水工作。每年夏天塔里木河主汛期到来之际,当地通过引洪灌溉把塔里木河洪水作为生态水输送给两岸胡杨林。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了解到,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新疆局部地区降水量有所增加,植被盖度得以维持和提高,生态环境局部有所好转。但是,新疆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的总体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生态保护修复压力依然较大。
“与其他省份相比,新疆具有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特征,昼夜温差极大,水资源极度稀缺,并且还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这对新疆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林涛说。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相关工作人员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一方面,自治区正推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2024年,落实中央投资11亿元,推进多地生态综合治理。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方面,以推进区域防风、阻沙一体化治理为重点,助力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林涛认为,新疆生态治理的重点有五大方面,一是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加强重点区域的防风固沙工作,优化荒漠化治理模式;三是加强草原与森林的管理与保护,建立并完善自然保护区;四是加强绿洲生态治理与保护,维护绿洲良好的人居环境;五是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投入,提升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
来 源: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
编 辑:徐梦菲
责 编:殷莉蓉
审 核:刘进
终 审:刘勇杰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柯坪县零距离
涉未成年人举报热线0997-5820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