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政务   2024-10-08 22:19   贵州  

七十五载奋进路  砥砺前行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75周年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伟大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历届贵州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开拓进取、攻坚克难,贵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实现历史性跨越,开启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的新征程。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谱写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贵州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经济总量连续跃上新台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经过三年建设恢复,195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8.55亿元。1964年,“三线建设”在贵州启动,大幅增强了贵州的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46.62亿元,先后实现百亿、千亿、万亿的历史性跨越。1984年突破100亿元,2000年突破1000亿元,2011年突破5000亿元,2015年突破10000亿元,2022年突破20000亿元。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913.25亿元,是1952年的2446倍。按不变价计算,1953—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9%,与同期全国水平持平。其中,2013—2023年年均增长8.2%,增速高于同期全国水平2.1个百分点。



(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显著提高。1952年,贵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58元,经过长期努力和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明显提升。1978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75元;1992年突破1000元,达到1018元;2009年突破10000元,达到10814元;2021年突破50000元,达到50476元。2023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172元,是1952年的934倍。按不变价计算,1953—2023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与同期全国水平持平。其中,2013—2023年年均增长7.4%。



(三)财政收入规模大幅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财政十分困难。1950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0.28亿元。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稳步增加。197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6.26亿元;2002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08.28亿元;2012年突破1000亿元,达到1014.05亿元;2023年突破2000亿元,达到2078.37亿元,是1950年的7423倍,1978年的332倍。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经济结构发生大转变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贵州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持续推进基础产业建设,努力打破发展瓶颈制约,基础设施发生历史性巨变,产业结构实现从单一到均衡的转变。

(一)生产能力大幅跃升,基础产业取得长足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是一个贫困的农业省,随着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工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全省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95万吨增加到2023年的1119.68万吨,增长2.8倍;肉类产量由1978年的12.80万吨增加到2023年的246.88万吨,增长18.3倍。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完善,建成覆盖3个门类、39个大类、3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的现代工业体系。煤电烟酒成为工业支柱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13122.06万吨,较1949年增长436倍;发电量2271.35亿千瓦时,较1949年增长32446倍;卷烟1184.16亿支,是1978年的7.5倍;白酒38.89万千升,是1990年的2.4倍。原材料、化工等传统行业发展壮大,水泥产量5941.42万吨,农用化肥产量228.77万吨,均较1978年有几十倍的增长。汽车、智能电视、电子元件、新能源电池等从无到有,2023年,全省汽车、智能电视、电子元件产量分别为47551辆、333.28万台、62.52亿只,电池制造产能达到35GWh。

(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1952年,贵州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85亿元、1.59亿元、1.1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68.4:18.6:13.0,农业占比非常高。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随着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加快推进,服务业日益兴旺。1978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41.7:40.2:18.2。2007年,服务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增加值占比最高的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3.2%;2018年,服务业占比突破50%,达到50.1%。2023年,全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894.28亿元、7311.44亿元、10707.53亿元,分别是1952年的495倍、4598倍、9646倍;产业结构为13.8:35.0:51.2,由建国初期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为第三产业为主体、第二产业为支撑、第一产业为基础的趋于均衡的产业结构。



(三)基础设施巨变升级,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日臻完善。贵州努力克服地理环境条件和经济基础薄弱的劣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县县通高速,通航机场市(州)全覆盖,高铁、地铁从无到有,乌江“黄金水道”全线通航,立体快捷交通网络的形成彻底打破了原有的时空格局,明显提升了贵州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23年末,全省公路线路里程达到21.9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784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270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1657公里;内河航道里程达到3954公里;形成“一枢纽十支线”的航空布局,2023年进出港旅客达2487.28万人次,起降架次24.62万次。

三、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创新发展形成新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特色科技强省,大力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科技创新成果加快涌现,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一)科研投入快速增加。2022年,贵州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199.34亿元,是1998年的69.1倍,1999—2022年年均增长19.3%;研发投入强度为1.00%,比1998年提升0.70个百分点。R&D人员达到8.55万人,是2009年的4.3倍,年均增长11.8%。全省规模(限额)以上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3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费用达243.9亿元,比2016年增加86.8亿元,2017—2022年年均增长7.6%。



(二)创新产出不断扩大。2023年,全省专利授权22149件,是1986年的1166倍,1987—2023年年均增长21.0%。其中,发明专利由1988年的1件提高到2023年的4712件;发明专利占比由1988年的0.9%提升到2023年的21.3%,提高20.4个百分点。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一批服务国家战略、打造“国之重器”的创新平台陆续建成投入使用,贵州科学城建成投入运营,贵州科技节等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为全省科技创新研究持续向更高水平攀升奠定坚实基础。

(三)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近年来,贵州坚持“富矿精开”,大力建设“六大产业基地”,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成长,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新型工业化成效显现,2023年,全省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6%,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2%;工业投资增长10.7%,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0.9%。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2022年,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1.5%。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数字经济发展风生水起,华为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智算中心落地,贵州综合算力水平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22.0%。2023年末,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31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440.28亿元。

四、城乡发展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贵州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全胜,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区域协调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举全省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92万人搬出大山,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实现了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2021年以来,全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2023年,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提前完成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脱贫人口动态清零任务。

(二)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乡村振兴扎实推进。贵州围绕构建“一群三带”城镇空间格局,以县城为载体,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城镇化率显著提高,2023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94%,比1949年提升了48.4个百分点。人居条件不断改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68%,燃气普及率90.2%,人均道路面积24.89平方米。农业产业稳定增长,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6.43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4953.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50—2023年年均增长4.1%,其中2013—2023年年均增长6.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3.93:1下降至2023年的2.89:1。贵州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2023年,全省新改建农村户厕15万户,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7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20.9%,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三)城市群加快构建,区域发展更趋协调。贵州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打造以贵阳—贵安—安顺为引擎的黔中城市群,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沪昆通道和粤港澳—成渝主轴三条国家交通主骨架,推动形成三条城镇发展带,支持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支持黔东南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遵义省域副中心,加快发展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总部企业。2023年,全省9个市(州)地区生产总值均超千亿。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异系数为0.28,9个市(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极差比为2.4:1,各地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

五、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殷切嘱托,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一)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唱响绿色发展主旋律。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长江上游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贵州推进一系列改革举措,30多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清单。成功举办13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作为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论坛,已成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搭建国际合作、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持续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好声音”。

(二)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发展“含绿量”不断提升。全省把绿色化、低碳化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不断提高“含绿量”,降低“含碳量”,“富矿精开”“电动贵州”加速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2022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1990年下降93.1%。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高,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清洁能源发电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比重达26.5%。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新能源消费由1985年的10.7%提高到2022年的32.5%,提高21.8个百分点。

(三)污染防治强力推进,治理成效持续彰显。纵深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废污染防治、环境风险防控等“五场攻坚战”,绿色底色更加鲜明靓丽。2023年,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8.6%,88个县(市、区、特区)为98.7%;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23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114条主要河流222个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9.1%,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8.63%。

(四)一体推进“扩绿、兴绿、护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末,全省森林面积1109.91万公顷,是1975年的2.8倍;森林覆盖率达63%,比1975年提升40.2个百分点。草地面积18.93万公顷,湿地面积25.67万公顷。整合优化后,全省自然保护地237处,面积177.05万公顷。世界自然遗产地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个、国家级地质公园8个、国家级湿地公园3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84.7万公顷。


   

六、外引内联成效显著,对外开放开创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陆开放、西部大开发、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历史机遇,立足自身优势,更加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一)经贸规模稳步扩大。改革开放之前,贵州没有独立的对外贸易权和出口口岸,对外经济贸易主要是执行和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出口商品实行计划调拨供应,价格由国家分级管理,外汇由国家统收统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对外贸易活力显著增强,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水平大幅提高。197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0.16亿美元,2023年达107.85亿美元,是1978年的674.1倍。1985年全省外商直接投资148万美元,到2023年实际利用外资达50245万美元,增长了338.5倍。宁德时代、苹果、沃尔玛等一批全球500强企业落户贵州。



(二)开放平台加快建设。贵阳综保区、贵安综保区、遵义综保区形成了自东向西贯穿、南北遥相呼应、辐射周边区域的“三足鼎立”对外开放格局。贵阳国际陆港试行跨省际铁海联运“一港通”快速通关,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欧班列、中老班列成功开行,2023年,中欧班列发送25列、2748标箱,黔粤班列到发230列、13982标箱。“一局四中心”建成投用,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综合性航空口岸,开通“贵阳—加尔各答”“贵阳—卡拉奇”“贵阳—德里”等国际全货运航线,为贵州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物流支撑,便捷高效的物流网络向世界各地加速延伸。

(三)开放环境持续优化。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持续加强对外交往合作。成功举办中国(贵州)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等重大开放活动,进一步擦亮贵州开放名片、高扬贵州开放旗帜,推进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省新增经营主体74.43万户,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09户。外商投资企业期末投资总额2142.01亿美元,期末注册资本1672.23亿美元。

七、社会事业繁荣昌盛,共享发展迈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贵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改革成果,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连续迈上新台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持续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城镇劳动力普遍处于失业状态。贵州在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就业调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第二、三产业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就业形势长期保持稳定。2023年,贵州就业人员1884万人,是1949年的3.1倍,其中城镇就业人员比例达53.3%,比1949年提高46.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24.5%、41.1%,比1949年分别提高20.7个、35.6个百分点。

(二)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很低。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大幅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72元,是1962年的181倍、1978年的164倍、2012年的2.3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17元,是1962年的131倍、1978年的136倍、2012年的3.1倍。城镇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0.91%降至2023年的27.84%,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9.08%降至2023年的30.91%。



(三)保障体系逐渐完善,民生保障网织密兜牢。新中国成立75年来,贵州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改革开放以来,贵州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进入全面覆盖和深化阶段,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末,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41.83万人,比1989年末增加1851.9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49.16万人,比1994年末增加26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26.12万人,比2001年末增加624.42万人。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扎实推进,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不断完善。

(四)教育水平显著提升,文体旅事业日益繁荣。新中国成立75年来,贵州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教育强国建设推动扎实有力,教育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23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7所、中等职业学校184所、普通中学2375所、小学6156所、幼儿园10871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高中阶段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99.93%、92.4%、50.5%,成人学校、专门学校、特殊学校一应俱全。75年来,贵州持续加大文化投入,不断完善文化服务设施,贵州文化建设呈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多彩贵州文化不断焕发勃勃生机和时代风采。2023年末,全省文化事业机构数量达到2250个,其中公共图书馆99个,博物馆、纪念馆157个;图书出版量1.19亿册,期刊出版量1373.02万册。75年来,贵州持续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大力推进现代体育发展,竞技体育迭创佳绩,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场地数量11.81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1平方米。贵州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获奖167项。其中,获得世界冠军13个,获得国内高水平赛事金牌41枚。“村超”“村BA”活力四射、魅力无限。近年来,贵州围绕“三大”要素,推进“四大”行动,以“黄小西正吃晚饭”等景区为重点,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深入推进旅游产业化。2023年,拥有5A级旅游景区9个,4A级旅游景区152个,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1131.7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4%。

(五)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强,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新中国成立75年来,贵州大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体系,持续深化医疗卫生改革,人民群众医疗健康得到有力保障。2023年,全省卫生机构、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分别达到3.07万个、31.54万张、35.54万人,较1978年、2012年均有大幅提升。建成5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均为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更好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婴儿死亡率从1990年的65.1‰降至2023年的3.1‰,人口自然死亡率从1949年的15.67‰降至2023年的7.77‰。人均预期寿命达76.02岁,比1980年提高8.14岁。

七十五载栉风沐雨,七十五载春华秋实。贵州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建设“四区一高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贵州贡献。

 来源:贵州改革
编辑:刘   鹏
审核:樊   荣
签发:谭   翊







高新视界-贵阳高新区
贵阳国家高新区欢迎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