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大连后记

文化   2024-11-11 09:00   北京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大连》后记

2016年11月,我应周荐教授邀请到澳门参加“语言能力与语言服务研讨会”,期间,在澳门理工学院书店看到了曹志耘、王莉宁、邵朝阳三位教授编写的《澳门方言文化典藏图册》,翻阅这本语言和文化水乳交融、图文并茂的书,心想如有机会也编一本大连的该多好。2018年底,在我和团队完成了丹东、庄河等中国语言保护工程方言调查项目后,王莉宁教授来电告知:大连语言文化典藏由我牵头来做,并赠予《中国方言文化典藏·澳门》。我是既高兴又感到有压力。高兴的是有机会实现两年前的心愿,而压力则来自大连作为辽宁的唯一选点,我必须做好。

自从事语保方言调查项目以来,我们走出了书斋、走出了校园、走向了田野。甩掉了高跟鞋换上休闲装,说走就走成为常态。双肩包、照相机、笔记本、录音笔、身份证成为我们的标配。典藏项目让我们整理行装,再一次出发。经历过语保调查项目的锤炼,有语言学团队的凝心聚力,有来自单位和社会各方的帮助和支持,让我们树立了完成精品的目标和信心。

两年半过去了,最大的感受就是,谁要想深入了解一个地方,就让他编一本典藏吧!
徒步、坐车、乘船,走过春夏和秋冬,走过城市、海岛与乡村,从城市繁华的中心到悠闲的老城区,到被人遗忘的角落......我们逐步对这个生活了若干年甚至是在此出生的城市有了立体的全方位的深入了解,才真正成为一个大连人。对这块土地这片海不再是浮光掠影的表面感知,而是厚重画卷的立体变换:从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到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等,通过“海蛎子味儿”的大连方言沿着时间和空间审视城市的前世今生;从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一座座老建筑体验蕴含的家族精神、人间烟火、历史风云
我们从旅顺老铁山的史前“积石墓”追寻到先祖留下的遗迹,从“千年金州,百年大连”触模到这片热土的文化轨迹;从“先有旅顺,后有大连”了解以港兴市和城市中心的变迁;从百年船坞和炮台、灯塔体验百年圆梦——从北洋铁甲的屈辱到航母舰队的崛起;从那些工业遗产,触摸到大连大工业时代的火热,找到了撑起这座城市的筋骨——海港、造船、机车......从风格各异的老街深巷、土房洋楼,感受岁月的似水流年、风韵遗迹的绵延不绝;从大连老菜回溯当年山东福山的厨子怎样跨海而来,为大连菜涂上浓郁的鲁菜底色;从海洋牧场、老盐场体验大海对这块土地的慷慨馈赠。
一定要和非遗结合起来做典藏这是桑宇红教授传授的真经。我们从查找梳理大连被收入各级非遗的项目开始,通过大连民俗学会会长李成教授的多方联系,前去实地拜访或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在调查请教、拍照记录的过程中,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和传承。在拜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位非遗传承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故事中都有一种克服各种困难长期坚守、无私传承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充满了责任、充满了敬畏,树立精品意识,从非遗传承与传播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高度去做好典藏,让照片有了温度,让词条有了底蕴。
典藏项目和方言调查项目虽说都是语保项目,但是也有一些不同。其中的最大不同在于方言调查项目完全是规定动作,而典藏项目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灵活性,怎样把最具地域特色的方言文化提取出来是关键,同时还要拍摄和词条吻合的理想照片确实不易。
为了不负这块土地这片海,我们将专题调查、文献研读、实地考察、请教行业专家紧密结合在一起全方位来做。专题调查——整体把握,了解民俗,选择词条;文献研读——深入了解,明确目标,避免盲目;实地考察——直接面对、感悟体验、收获鲜活;请教行业专家——补充不足,更正谬误,提升品位。这样为摄录和书稿编写奠定了良好基础。比如对发音人和文化调查人进行纸笔调查,从整体上了解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民俗等,然后进行文献研读、跟踪拍摄。对重点难点专题加大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比如建筑专题,面对大连这座“建筑的博物馆”,开始真是无从下手。通过研读《凝固的记忆》、《大连老街》和大连的历史文献等,列表梳理出各个时期建筑的类型和代表建筑,然后通过实地考察拍摄去感受这些建筑的前世今生、人文情怀;在编写阶段请行业专家《大连老街》的作者嵇汝广老师逐条修正词条的解释。饮食专题也用同样的方法,从盲目拍摄到按照大连菜肴的文献按图索骥,或到大连老菜馆、牟传仁饭庄去拍摄地道的大连老菜,或自己购买材料自已在家里烹调大连家常菜。我们去拜访行业专家于政礼老师,请他逐一审核每道菜,讲述大连老菜的渊源和发展。在他们饱蘸赤子之心的细腻笔触中、从他们浓重海蛎子味儿的讲述中,我们体验着这座城市的厚重与奔放苦难与坚强、平实与瑰丽......
这片土地这片海承载的民俗文化,这方水土养育的人和说的方言土语,值得我们去记录去保存。我们沿着四季的轮回、节日的变换,实地调查、拍摄当地的讲究,沿着“海节气”去海滩市场和餐馆拍各种海鲜......有冒着严寒拍元宵灯会相机不工作的无奈;有为拍摄赶海而被潮水围困的历险;有在街头巷尾寻寻觅觅的焦灼;有在牟传仁饭庄、大连老菜馆传菜口的期待;也有在曾经的老建筑遗址前的遗憾。
两年来,我们在寻寻觅觅中结识了大连各行各业的人,感受他们从骨子里流淌出的性格秉性。五二三厂的老工人、海碰子、舱匠、果农、蚕农,沧桑的面容、特殊的经历,用粗犷的嗓门说出最地道的方言,展现着这个城市的风骨情怀!
两年来,我们的脚步被一座座老建筑、一个个老物件、一个个节日、一道道大连菜牵引着奔跑着。唯恐刚刚找到了线索到了实地已经消失了!那些老建筑、老物件、老照片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鲜活的方言土语折射出的地域文化,像是在面前打开了一本本厚重的百科全书,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课题在完成过程中,虽然遇到了诸多困难,但是我们又是多么幸运,庆幸有这么一个机会深入了解、全面认识这座城市。典藏项目让我们围绕大连语言文化继续我们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两年来,典藏项目让我们对大连这座城市、对辽南这块土地有了全新的认识。这里的沧桑之美、自然之美、艺术之美汇聚为独特的人文之美。大连是座包容的城市,混搭是她的风格特征。海蛎子味儿的方言夹着日语词、俄语词,欧式洋房混着和风,中国房儿也带有西式的窗框。大连老菜的味道透着胶东的底色。大连在东情西韵、南北交通中展示着她的坚强和温情。
面对收集来的丰富材料、拍摄的数千张照片和各种视频,回顾三年来走过的路、见过的人、读过的资料,学生们说学到了在课堂学不到的东西,再辛苦也值了;老师们在专题调查中发现了诸多值得深究的问题,有了意外的收获。经过对词条和照片的精挑细选,经过对每部分概况的起草和每个词条说明的一遍又一遍自改、互改,请行业专家修改把关。在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期间,我们也没有停下工作,在封闭期间认真做好案头工作,完成了书稿词条释义标注等方面拉网式的多次逐条修改。在疫情减弱后,我们请发音人到实验室补充摄录了部分词条,我们还又走上街头,补拍了以前不理想的照片。从2020年初到2021年年底,根据专家审核意见完成了数次从头到尾的彻底修改,使书稿质量得到一次次的提升。
大连卷能顺利交稿,是因为有来自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首先要感谢语保中心的各位老师:感谢王莉宁教授的信任,给了我和我的团队重新认识大连的机会;感谢语保中心的张世方教授、黄晓东教授的指导支持,感谢黄拾全副教授一路的陪伴和答疑解惑,感谢刘晓海教授的技术指导和书稿修改过程中一对一的指导沟通;感谢天津师大王临惠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沈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赵日新教授、河北师大桑宇红教授给予的专业指导和帮助,感谢辽宁语保首席专家夏中华教授的帮助指导,感谢辽宁省语委和大连市语委的大力支持。初稿交出之时,刚好看到公示,我主持申报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先进集体奖获批,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成为全国20个先进单位(7所高校)之一这是国家对我们团队三代人自2012年中国有声数据库大连试点建设以来语保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鼓励,感谢语保促进了我们语言科技应用实验室的建设、语言科技与东北亚语言资源中心的成立,促进了我们语言学科的建设和优秀人才的培养,让我们圆满完成了辽宁二分之一的语保项目,通过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工程经受考验得到成长,使我们的语言学团队获评2020年“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
感谢在调查和书稿撰写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很多给予无私帮助的人。首先感谢我们的发音人苗延强师傅。两年来,苗师傅积极配合我们的调查和摄录工作。在对若干发音人和文化调查人进行调查沟通过程中,他都反复帮我们确认更正,找到最地道的说法和老讲究。在摄录过程中更是不厌其烦,表现出让我们动容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圆满完成数饮摄录,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完成补录。嵇汝广老师对大连的街巷老建筑的研究非常具体深入,有对这座城市的赤子之心,出版过多部著作,他为我们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照片,还为我们修改订正建筑等专题的文字,提供大连方言的地道说法;于政礼老师是大连餐饮界的专家,亲自审核我们的菜单,为我们追溯大连老菜的渊源和做法。感谢仁和园郑帼馥女士提供的菜肴拍摄帮助,因为有他们的帮助和把关,让建筑有了温度、让菜肴有了情怀。感谢大连金一文化创意园区的宋大鹏经理为我们拍摄老物件提供的帮助,感谢大连博物馆姜晔馆长为我们提供的大连近代工业的图片和资料,让我们找到了大连城市的筋骨;感谢国家级非遗剪纸传承人韩月琴女士、复州东北大鼓传承人陈世芳女士、大连贝雕国际大师金阿山老师及其子金吉提供的帮助,让我们从他们身上及其作品中汲取了传承的责任和精神。
非常感谢大连新闻传媒集团的鼎力支持,感谢新媒体资源推广部的王海歌主任,利用传媒平台积极为我们推荐联系行业领域专家,提供我们无法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所推出的每一期海节气公众号都让我们期待,尤其是在新冠肺炎肆虐的非常时期,为我们提供的大力帮助。特别感谢大连民俗文化学会李成会长,两年来为我们多方联系非遗传承人,提供非遗项目的资料,他所致力推广的大连年文化、非遗进校园活动都为我们调查和摄录提供了便利。感谢大连市委宣传部文艺处李英姿处长为我们提供的资料和调查线索,感谢大连市文化馆郑晓丽馆长、非遗部杨杰主任为我们完善书稿提供的非遗材料,感谢大连市文联何永娟部长为我们提供的大连民间故事和歌谣,感谢著名作家邓刚接受我们的采访,他的作品及公众号让我们走进了海碰子的世界。
感谢文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们,为我们翻箱倒柜,四处寻找嘎拉哈、列宁服、骨碌圈儿、搪瓷盆儿等老物件、老照片,老书刊。有的帮我们从家里拿来拍摄,有的帮我们从网上购买,有的冒着严寒去老房子里翻找,有的帮我们介绍调查和拍摄对象。使用期最长的是武振国老师的唐装,我们一借就是三年。学院工会还组织了“回到童年”娱乐活动专场方便我们拍摄。感谢教务处和影视学院的领导与诸位专业老师为我们进行说唱表演摄录提供场地和专业拍摄。更感谢学校和学院为我们建设语言科技应用实验室、成立语言科技与东北亚语言资源研究中心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有了完成语保项目的优质平台。
感谢我们的团队,感谢迟永长教授主持完成2012年大连有声数据库建设为大连典藏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赵建军老师作为核心成员和主持人完成了多项语保项目,文理兼顾的学科背景和丰富的经验,为典藏的方言调查及摄录提供了专业保障,后期为书稿音系音标的核对付出了心血。刘颖老师,地道的大连姑娘,背着相机抓住一切机会到处拍摄,为书稿撰写提供了丰富资料,还全家齐上阵,舅舅是我们的优秀发音人,妈妈是我们调查的忠实陪伴者。特别感谢我们可爱的学生们,在丁俊的组织协调下,从摄录、剪辑到最后排版校对,康琳、刘欣、宋美华、许杨、董庆怡、王诗语、李昕升......所有在读和部分毕业的研究生,恕不能一一列举,个个都成了多面手。感谢大连籍学生的家人,如丁俊的父母、康琳的父母,到后期我的博士生许杨和她的父母公婆都加入到支持我们的团队中。他们为我们充当向导、司机、材料收集人。还要感谢我的爱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特别是疫情期间开车带我克服困难去补拍。三年来我们的团队在来自各方的支持帮助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收集编写、拍摄录制了300G的材料(包括补拍补录),把汗水和足迹留在了街巷、海岛、博物馆、实验室......
最后,特别感谢王临惠、王莉宁等审稿专家先后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主编曹志耘教授的严格把关,感谢商务印书馆王丽艳编辑的认真审阅,使我和团队在一次次日夜兼程的修改中不断学习提升,把握住难得的机会。感谢摄影师黄京专程到大连为书稿拍摄了部分精美的图片。
我们能通过方言文化的视角展示大连的若干方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荣幸。但因目力所及和时间精力所限,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完善,还有一些留下的遗憾。敬请各位同仁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原新梅

2022年1月20日

于大连西山湖畔

题图来源:百度图片

投稿邮箱:yuyanbaohu@163.com

重点推荐

∆典藏|开封后记
∆典藏|普格彝语后记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语宝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系国家语委科研中心,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和北京语言大学共建共管,依托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进行建设。目前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具体实施和管理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