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被烧毁160年后,专家打捞河道时,挖出一个罕见的文物

美食   2024-11-05 08:10   黑龙江  

【因为公众号改版,新规定下文章推送会被刷掉,大家的公众号首页就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为了不错过彼此,动手给我们账号加个星标
点击上方公众号卡片→点击右上角...符号→选择第一个“设为星标”。
160年前,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的故事,是中国近代史中最为屈辱的浩劫之一,一把大火留下了一段无法磨灭的历史伤痛。
进入21世纪后,现代考古队对圆明园的废墟进行了三次保护性发掘,竟然先后发现了五万多件珍贵文物,其中一个在河道中发现的“泥疙瘩”,更是让专家连连惊呼古代匠人工艺的精湛。
那么,这个“泥疙瘩”到底是什么?它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历史?


沦为废墟的圆明园

圆明园曾是清代皇帝最为喜爱的皇家园林之一,它始建于康熙年间,初名畅春园,在雍正即位后改名圆明园,并开始了大规模扩建,乾隆年间,圆明园迎来了最辉煌的发展阶段。

到了咸丰年间,这座皇家园林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五千余亩,汇集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精华的同时,又融入了西方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景观。

当时的圆明园景致迷人,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假山流水曲径通幽,园中数百座大小不一的宫殿楼阁,每一处都精心设计,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名贵花木遍植园中,四季常青,繁花似锦。
经历了五代皇帝的不断营建,这个被清廷用心经营了上百年之久的皇家园林里,还珍藏着大量中华民族的珍稀文物和艺术品,堪称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

可惜的是,就在1860年,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大败清军,原本定居圆明园的咸丰帝带领后妃和官员仓皇出逃,将整个北京拱手让人,闻讯赶来的侵略军打着“惩罚中国皇帝”的名义,对圆明园进行了残忍地掠夺与破坏。
面对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文化瑰宝,英法联军将能搬走的珍宝洗劫一空,无法带走的文物则被肆意破坏,最后为了销赃灭迹,英军指挥官还下令纵火焚烧圆明园。

三天三夜的大火,摧毁的不只是几代帝王营建的皇家园林,还烧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屈辱的岁月,大量珍贵文物就此流落海外,成为各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成为了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的警示。
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虽已不复往日荣光,却依然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凭吊,见证了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断壁残垣,激发着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思,也警示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针对圆明园的保护与挖掘

清政府在面对西方列强时的软弱表现,给中国近代史留下了深深的伤痛,他们不但无法有效抵抗英法联军的入侵,反而在圆明园被洗劫后依旧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种屈辱性的外交政策给中华民族带来了难以磨灭的痛苦。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圆明园开始了保护和研究,1961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学家和文物专家们开始对遗址进行系统性的保护和恢复。
可是,由于圆明园遭受的破坏程度极其严重,加上大量文物已经流失海外,考古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他们很难从这些断壁残垣中,得到什么有用信息。

而流失文物的追索工作更是困难重重,大量珍贵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上,不但涉及复杂的国际法律和外交谈判,有些还根本无法确定真迹的具体下落。
中国政府虽然一直都在努力,但文物的追索工作进展十分缓慢,最为著名的十二兽首也只有七尊成功回家,更多的文物依然滞留他乡或者下落不明。

1996年,考古人员开始对圆明园遗址进行勘探,而一次偶然的考古发现,为圆明园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了一处未被破坏的地下储藏室。
经过仔细发掘,专家们惊喜地从储藏室中发现了一批保存完好的重要文物,当中包括了一些珍贵的宫廷用品、艺术品和历史文献。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套完整的清代宫廷礼仪服饰,以及一批记录了乾隆时期宫廷生活的奏折和账簿,这些文物为研究清代中叶的宫廷生活、礼仪制度和经济状况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另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批西洋钟表和科学仪器,这些物品反映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情况,为研究清代的科技发展和对外交往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这次意外发现,考古人员意识到,圆明园的地上部分虽然先后经历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多次洗劫,但地下的遗址信息却很丰富,不少文物都在战乱和抢掠中意外地深埋地下。
2014年,考古小队在清理圆明园的河道淤泥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泥疙瘩”,在实验室耐心清理了半个月后,这个“泥疙瘩”露出了自己的真容——铜鎏金象首。

考古专家推测,这个铸造于乾隆年间的珍贵文物,可能是某个器物的一部分,因为在搬运中意外滑落掉入河道,阴差阳错间被保留下来,让我们得以见证古代匠人们的精湛技术。
此外,象在中国文化中是高贵吉祥的象征,在佛教形象里又常常与普贤菩萨一同出现,代表功德圆满,在皇家园林中一般只有理政的御园才会使用,这也侧面证明了圆明园并非普通的皇帝行宫。

通过这些新出土的文物,研究人员得以重新审视清朝在鼎盛时期的文化成就和社会状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重构这段历史。
这次发掘工作,也让公众加深对文物保护的关注,人们意识到,即便是那些看似已经彻底毁坏的遗址中,仍可能蕴藏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促使政府和民间加大了对历史遗址的保护工作。

圆明园的启迪

事实上,英法联军的烧毁只是圆明园遭受浩劫的开端,此后的近百年间,圆明园持续遭受着来自各方的破坏和掠夺,无数的官员和军阀打着“清理”遗迹的名义对圆明园反复搜刮。

在混乱时期,一些平民百姓也加入了对圆明园的掠夺,他们有的是出于生计所迫,有的则是认为皇家财产皆是民脂民膏,人人取之无罪,这进一步加速了圆明园的毁坏。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混乱状态才得到了有效管制,这一转变说明了和平与社会秩序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只有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和研究。

不过,民众对于圆明园遭遇的漠视和洗劫,也反映了清朝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深刻矛盾,圆明园的建造和维护耗费了大量的民间财富,可普通百姓却无缘这种富丽堂皇,只能在贫困中艰难度日。
巨大的贫富差距和统治者对民众疾苦的漠视,导致了被压迫阶级的不满和怨恨长期累积,而当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破坏,彻底失去秩序后,一些民众又怀着对不公平现状的报复心态参与了掠夺。

圆明园的命运告诉我们,当统治者只顾享受奢华生活,而忽视民生疾苦时,他就必将失去民心,这也是为什么圆明园在遭受外敌入侵时,除了几个太监之外,几乎没有民众自发地站出来保护这座园林。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圆明园改建为向所有民众开放的公园,这种做法不仅保护了历史遗迹,也体现了执政者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理念,让人们真正感受到了国家的进步和变化。(来源:云霄叙史)

【免责声明】文字、图片等素材来源网络,如侵立删

纵观世界历史
每天为你推荐一些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趣事、野史秘闻、正史解读的历史知识文章。致力于为您还原最真实的历史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