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系列纪录片《百年巨匠·冯友兰》播出

时事   2024-11-21 09:02   河南  


11月20日,大型系列纪录片《百年巨匠·冯友兰》上下集,在全国14家卫视频道、12家地方频道,以及“学习强国”平台、人民网、爱奇艺、优酷、腾讯、搜狐等9家新媒体陆续推出,为12月4日冯友兰先生129周年诞辰,献上了一份厚礼。

《百年巨匠》由中国文联、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基金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是关于二十世纪画坛巨匠、艺苑大师、文坛泰斗的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教育篇、国学篇等,百人百集,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大制作。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是公认的国学大师,也是国学篇的首选人物。然而,起初并没有编导愿意接这个片子。
与文艺界的大师巨匠相比,哲学是一门深奥学问,冯先生的哲学思想一般人难以搞懂,电视手法也不好表现。
2023年11月的一天,我到《百年巨匠》剧组,跟国学篇总导演李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李老师是中国纪录片界的大咖,执导过《辛亥革命》《孙中山》等多部纪录片,经验丰富。
据李老师介绍,《百年巨匠》第二季数十个选题中,他挑选了电影艺术家夏衍和清末民初画家吴昌硕两个人物。冯友兰先生这个选题没人敢接,最后他也是勉强接了这个片子。
因为我关注冯先生将近20年,采访过清华、北大及香港、台湾近30位专家学者,对冯先生的学问有一些了解,最后商定由我来撰写第一稿,也就是文学稿。
撰稿的第一步是确定本片的主题。在此之前,冯先生的纪录片拍过3次,最早是上海卫视2005年拍摄的大师系列:《冯友兰重写中国哲学史》,再就是2016年我拍摄的《先生 冯友兰》,还有2023年河南大学拍摄的《寻找冯友兰》。同一个人物,怎样避免重复、拍出新意,需要找到一个新角度。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旧邦新命”就是继往开来的意思,这四个字是冯友兰先生最早概括出来的。“旧邦新命”不仅是冯先生一生的学术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特征,与现实也有契合度。于是,《百年巨匠·冯友兰》的主题就围绕“旧邦新命”一步步展开。
中国哲学历来都有浓厚的现实色彩和忧患意识。冯先生的学问也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苦难的中华民族寻找脱困之路。所以,想讲清楚冯先生的哲学思想,一定要把冯先生放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大背景下,才能看清其价值。
冯先生的哲学著作,本身就是忧患之作。
冯先生说过,平静的河流只有遇到石块才能激起浪花。《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册,诞生在“九一八”事变前后,以及“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华北危机时期。《贞元六书》的第一册《新理学》写于南渡路上,最后一册《新知言》诞生于北归途中。在濒临亡国灭种之际,冯先生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到民族复兴的大业中去,《百年巨匠·冯友兰》就表达这样一个观点。
事实上,人们对冯友兰先生生平及其哲学思想的了解还十分有限。
2023年10月,“百年巨匠 百人风采”展览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冯先生展出的内容是一张在松树下看书的油画、一封书信原件、一幅标志性照片及生平介绍。有位50岁左右的游客在冯先生油画前驻足。攀谈得知,他来自纽约,读过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他说,哲学是最高深的学问,冯先生应该是百年巨匠第一人,我很赞成这个说法。
冯先生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宗璞先生曾跟我谈到,冯先生既不属于新儒家,也不属于新道家,而是融合中西,自成一派,也许叫现代化派或什么名字合适。
由此想到,张载创立了“关学”、二程创立了“洛学”,冯先生融合儒释道、柏拉图、唯物史观、康德、黑格尔、斯宾诺莎等学说,创立了“冯学”。期待有学者能把“冯学”作为一个学派阐释并确定下来,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留下时代印记。
每周末是北大校园开放日,燕南园游客络绎不绝。从东北入口上来,往南走200米就是57号冯友兰故居,院门正对着这条路,格外显眼。自2019年年底北大冯友兰故居挂牌后,对人们了解冯先生起到了很大作用。
有次,我看到一个中年游客和两个十来岁的小孩,坐在57号斜对面56号院的石凳上休息。中年人在给他们念百度词条:冯友兰,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
《百年巨匠·冯友兰》播出,能使更多人了解冯先生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会是一件大好事。
《百年巨匠》第二季国学篇,播出冯友兰、季羡林、钱钟书三个人物,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
1935年,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游历欧洲期间,代表清华与德国签订了一份交换留学生的协定。当年9月,清华选派两个学生去德国留学,一个是季羡林,一个是乔冠华,季羡林到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乔冠华到图宾根大学学习哲学。这是冯友兰先生代表清华大学办的一件好事,为此,季羡林终身感谢冯先生。
钱钟书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受到文学院院长冯友兰的赏识。1938年,28岁的钱钟书从牛津大学毕业,是在冯先生的极力推荐下,破格聘为教授,这在西南联大没有先例。
《百年巨匠·冯友兰》上下集,每集只有30分钟,限于篇幅,冯先生跌宕起伏、苦难辉煌的一生,不能一一去说,如:送子从军、与朱自清闻一多的友谊、创立“清华学派”、西南联大第一笔杆子、与胡适梁漱溟的恩怨、从唯心到唯物等大事件,期待在下一部五集纪录片《一代宗师冯友兰》中呈现。
我在文学稿的最后写道:三松堂这座院落和这棵松树,共同走过了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也见证了冯友兰先生最后40年大起大落的生命历程。当中国现代化进入新的世纪,百年松树,依然郁郁葱葱,象征着冯友兰先生不朽的学术生命。
如今,冯友兰故居成为燕南园游客的打卡地,他们未必能说清楚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但冯友兰先生“旧邦新命”的家国情怀、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治学精神,永远令人感叹、敬仰。
这两段文字过于书面化和主观,最终没有出现在片中。
大型纪录片撰稿,一般先有对题材或人物比较了解的专家,就主题、框架、主要内容写出一个文学稿,以此为蓝本,编导在采访拍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理解,对文学稿进行取舍、修正或放大细节,最终才是观众看到的解说词。
全片结尾,冯先生“旧邦新命”的使命终于完成,为了突出主题与现实的关联,拉近人们对冯先生学问的距离,我用冯先生自己的话作为结语:“将来中国的现代化成功,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古又最新的国家。新旧相续,源远流长,使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放出新的光彩。现在我更觉得这个展望并不是一种空想、幻想,而是一定要实现,而且一定能实现的。”
《百年巨匠》片尾曲,由莫言作词、印青作曲、雷佳演唱。歌词唱道:见证了山河巨变、岁月沧桑,历经了奋斗、探索、踌躇、彷徨,看历史潮流浩浩荡荡,看人生路曲折漫长,大美无言、大爱无疆。
歌词仿佛是冯友兰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者系央视纪录片《先生 冯友兰》导演、《百年巨匠·冯友兰》撰稿

热点视频推荐
↓↓↓



· ENJOY ·
📝 作者 / 许进安
🎨 编辑 / 蔡鲜
📋︎ 初审 / 王冰 杨东梅
📝 终审 / 王笑荷



温馨提醒:涉及广告昵称的留言不会被公布,请大家注意哦。

南阳日报
南阳日报社主办,第一时间推送旗下报纸(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都晨报)的权威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