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论述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

文摘   2024-11-11 06:19   北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捕捉到了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变化,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直面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身体、健康的生活和健康的环境的殷殷期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事业、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事业”,对卫生健康工作及其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重要论述。


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工作的价值导向和战略目标,明确了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的指导方针,深度揭示了健康的时代特征、深刻内涵和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和新成果,具有逻辑严密、框架完整、思想深邃等特征,构成了系统科学、结构完整、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


1.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

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同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是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政治任务。

要把全面建设健康中国这项重大民心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健康中国建设体制机制,切实加强整体谋划和统一部署。

一是强化责任担当,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要求,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二是狠抓推动落实,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统筹协调政府、社会、行业和个人各方面力量,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

2.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卫生健康事业事关人民福祉,涉及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未来,是一项极其崇高也非常特殊的事业。


发展人民健康事业,必须始终恪守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利益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优先发展人民健康事业,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坚持发展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强化政府履行公共健康服务方面的职能,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健康促进工作,不断提升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坚持系统观念和大卫生大健康理念。

健康中国建设中每一环节都是一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从深化医药体制改革、建立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到改善健康环境、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提高群众健康预期寿命,再到有效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促进健康制度体系完善、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是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健康治理的一个完整系统。建设健康中国,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


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统筹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在工作中不能把健康仅仅理解为医疗卫生和看病治病,不能就卫生抓卫生、就健康抓健康,必须跳出卫生小圈子,以适应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


着力推进卫生健康全民覆盖,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突出解决好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4.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

我国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是: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以基层为重点,就是根据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把以农村为重点扩展到城乡整个基层,增强基层防病治病能力。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就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力推进卫生与健康领域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是对长期以来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的坚持、继承、发展。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就是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出发,更加强调政府统筹协调的责任,更加突出依靠群众,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5.坚持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道路。

一是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的路子。

二是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政府负责保障全体人民公平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随着经济发展、政府保障能力增强、医疗技术不断提高,逐步扩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范围,逐步提高服务标准。

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获得感。

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民健康覆盖,增强人民群众获得健康服务的公平感。

三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坚持政府主导,落实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

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有活力,鼓励社会力量提供服务。强化政府履行公共健康服务方面的职能,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保障底线原则,国家通过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性安排保障全人群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服务需要,从而维护底线公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让人民群众在健康中国的共建共享中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6.坚持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在这次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紧急响应、上下联动、全面动员,为取得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重大战略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疫情防控也暴露出来一些短板和不足。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当务之急,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着力从体制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强化责任。

要加大改革力度,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快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医防协同、多元共建、法治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重塑。

7.坚持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

以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为抓手,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

一是健全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着力抓好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五项制度建设。

二是推进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系统思维,推进健康领域系统治理;坚持协同思维,推进健康领域综合治理;坚持法治思维,推进健康领域依法治理;坚持数字思维,推进健康领域数字治理;坚持创新思维,推动健康领域科技治理。

三是着力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8.坚持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

几千年来,每当中华民族遭遇重大疾病侵袭、面临危难关头,都是中医药挺身而出,及时有效消灭瘟疫等各种传染性疾病,化解重大疾病风险,使中华民族能一次次转危为安。并在同疫病斗争中产生了《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论》等经典著作。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这次临床筛选出的“三药三方”,就是在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的。在预防、治疗、康复全过程中,中医药再次彰显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起到了中流砥柱、力挽狂澜的重大作用。

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振兴发展中医药要遵循中医药规律,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开放,在开放中发展。

9.坚持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

自然环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对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深刻影响。同时,健康又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本质上也要求保护好生态环境。

首先,人们生活在生态良好的环境中,能够增强体质,提高抵御疾病侵袭的能力,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其次,人类社会遇到的很多疾病,本质上都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引发的,尤其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等很多困扰现代人的疾病与生态环境的恶化密切相关。

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降低环境风险,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关键性举措。要将公民主要健康指标改善情况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加强与群众健康密切相关的饮用水、空气、土壤等环境健康影响监测与评价,落实职业对健康影响评估政策,强化食品安全等公共安全领域监管政策,提升保障人民群众公共安全能力和水平。

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10.坚持着力解决好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城市流动人口健康问题。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就是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

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规模地流向城市,产生了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流动人口群体。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全国总人口14.43亿人中有流动人口3.76亿人,流动人口占比已经超过四分之一。

如何让3.76亿流动人口尽快融入城市、一同迈进现代化社会,着力解决好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城市流动人口健康问题,不仅是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11.坚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健康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下,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转折性变化,老年人口无论是绝对规模还是相对占比,都在快速上升,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2.64亿人,已占到总人口的18.7%,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5.44个百分点。

在“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继续加深,人口老龄化水平将从相对缓速增长向快速增长转变,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从轻度老龄化向中度老龄化转变,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35年之前就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十四五”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也是促进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关键时期。

要落实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要求,从提高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水平出发,以满足老年人对健康的基本需求、兼顾多层次和多样化需求为目的,以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大力推进老龄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深入开展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持续发展和维护老年人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内在能力,促进实现健康老龄化。

12.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健康是贯穿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共同愿景,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福祉,促进人类健康福祉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全球化所带来的跨境人口的快速流动,也无形中加大了控制疾病传播的难度,提升了全球健康风险。单个国家发生传染性疾病,很有可能随着跨境人员流动传播到其他国家,形成全球公共健康危机。

这次新冠疫情在世界蔓延,再一次证明病毒不分国界,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考验。

世界各国命运休戚与共,必须共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以合作的方式共同维护和促进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与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必须全方位推进卫生健康领域国际合作,履行国际义务,完善政策对话与协作机制,积极参与健康相关领域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等的研究、谈判与制定,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制度性话语权。

加强同“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卫生与健康领域合作,打造“健康丝绸之路”,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13.坚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要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出发,更加强调政府统筹协调的责任,更加突出依靠群众,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是经济社会公共政策要充分体现人民健康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坚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求政府部门在拟定政策时,坚持以人民健康为根本,以人民的健康需求为导向制定各项经济社会公共政策,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将健康理念和健康因素贯穿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定的整个过程。

二是形成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政策合力。健康问题涉及面广,宏观经济、交通、农业、教育、住房、就业等部门制定的政策都会对人民健康产生深刻影响。

与健康有关的政策并不只是卫生部门一家的事,而是涉及到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统筹医疗、环境、教育、民政、体育、法制等多部门共同行动,推动公共政策价值体系的重构。

同时,要发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同合作,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和家庭积极参与的健康政策多元参与治理体系。


(欢迎点亮在看+点赞+关注+星标)


八楼听风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号


八楼听风
八楼徐步听风,波澜坐看思源,一体两面三层次,拨开云雾见真章,为您把脉时代,关注民生,解析政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