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李龙
赛迪顾问
双碳经济研究中心
总经理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愈发严峻,世界各国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与行动计划。欧美将零碳园区作为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率先在技术应用、能源管理和运营模式等多维碳中和路径开展探索。中国多地积极推动零碳园区建设,并在打造清洁能源高地、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加强低碳设施建设、赋能绿色产品认证和完善工作推进机制五个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然而中国零碳园区建设仍面临经济发展与碳减排不平衡、建设要求与技术支撑不匹配以及商业模式与市场规律不吻合三重挑战。赛迪顾问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推动中国零碳园区建设:分析国内外零碳园区典型案例,总结可复制经验;强化顶层设计,加快零碳园区标准制定,推动零碳园区示范工程建设;加快碳标准制定,完善碳市场机制,推进与国际接轨。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革命的背景下,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挑战。欧美在绿色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全球前列。欧盟于1990年实现碳达峰,此后逐步强化碳排放限制,先后颁布《欧洲绿色协议》、“Fitfor55”一揽子计划和《欧洲气候法》作为欧盟碳中和目标与路径的顶层设计,确定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并提出健全碳排放交易体系、实施清洁能源转型战略(“REPowerEU”计划)、推行“绿色协议产业计划”和“可持续欧洲投资计划”等政策措施。美国是累计碳排放最多的国家之一,于2007年实现碳达峰,此后美国加强碳管理,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主要采取提高能源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评估生态系统碳储存潜力、发展碳捕集和封存技术以及推行“区域温室气体倡议”等措施,从减排和增汇两方面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零碳园区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具体实践,欧美对零碳园区建设的探索起步较早。德国柏林欧瑞府零碳科技园是欧洲首个零碳智慧园区,于2014年实现了德国2050年气候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80%至95%,且所有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英国东海岸集群是基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净零碳工业集群项目,投入运营后预计能够消除英国所有工业集群近50%的二氧化碳排放。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是通过建立“工业共生体系”实现净零排放的典型,园区构建了“发电-热电联产-农业”等三十余条生态产业链,形成独一无二的生态工业系统,成为以园区循环化为特色的零碳园区标杆。美国谷歌湾景园区通过生产和外购清洁能源作为能源供给,实现园区生产端的低碳能源结构优化;采用地热桩网和建筑电气化等一系列节能技术,实现园区应用端的深度脱碳,最终达到24小时不间断无碳排放的目标。
多地积极推动零碳园区建设,五端发力加快构建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一是发力供能端打造清洁能源高地。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构建以“风光氢储”为核心的绿色能源供应体系,满足园区中80%的用能需求。无锡星洲零碳工业园分布式光伏年发电量超2500万千瓦时,预计2024年将完成绿电交易1400万千瓦时。二是发力生产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张家港东沙化工园经过整体“腾笼换鸟”,实现园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产业结构跃升,年产值超15亿元。三是发力应用端加强低碳设施建设。青岛中德生态园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和装配式建筑,实现100%绿色施工、绿色建筑,园区被动房年减碳664吨。四是发力服务端赋能绿色产品认证。“十三五”以来,中国累计培育绿色工厂509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05家、绿色产品近3.5万个。五是发力组织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国家层面推动多类试点园区建设并出台相关实施指南,陕西、广东、湖北等地方出台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多个行业机构组织编制相关建设和评价标准,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有力参考。
中国零碳园区建设仍面临三重难题待解。尽管中国零碳园区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全国范围内优秀案例涌现,但零碳园区要从试点示范走向全社会广泛推广仍需解决诸多问题。一是经济发展与碳减排不平衡。中国作为工业大国,经济发展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而2023年中国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仍高达73.6%,脱碳压力大。此外,西部、中部和东北等区域仍需以产业发展作为核心引擎,对碳排放提出更为苛刻要求。二是建设要求与技术支撑不匹配。为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零碳园区建设对供能端和应用端分别提出更高技术要求。供能端方面,园区所需的电、热、冷、气等不同能源存在用能差异性,用能结构复杂、用能单元多,实现园区一体化集成的技术难度大。应用端方面,能源消耗涵盖环节广,降碳路径不尽相同,所需技术体系复杂,中国现有低碳、零碳和负碳相关技术难以支撑园区降碳要求。三是商业模式与市场规律不吻合。目前,零碳园区建设主要依赖政府推动,企业因缺乏利益预期更多选择观望而非主动参与,导致企业和政府之间无法产生有效的协同放大效应,从而制约中国零碳园区的快速发展。
建议一:分析国内外零碳园区典型案例,总结可复制经验。一是借鉴英国经验,通过大规模应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实现整个工业集群的净零排放。二是借鉴德国欧瑞府零碳科技园经验,建设规划注重产城融合,从能源设施、交通、建筑、系统集成等多维度发力,最终实现“碳中和”。三是借鉴国内鄂尔多斯、无锡、青岛等地零碳园区发展经验,构建零碳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辅以绿色微电网和虚拟电厂等新型智能电网技术,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完善可再生能源交易市场,推动零碳园区规模化建设。
建议二:强化顶层设计,加快零碳园区标准制定,推动零碳园区示范工程建设。一是目前缺乏全国统一的零碳园区建设标准或政策,建议出台国家层面的零碳园区建设标准,引导零碳园区高质量发展。二是将建设零碳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加速先进清洁能源技术场景化应用,进一步完善绿色工业体系,维持优势产业竞争力。三是推动零碳园区示范工程建设,遴选出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引领作用的零碳园区试点示范工程,为全国的零碳园区建设树立标杆,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并作为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平台,助力零碳园区相关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应用。
建议三:加快碳标准制定,完善碳市场机制,推进与国际接轨。一是将碳标准作为碳治理的重要技术手段贯穿于“双碳”战略始终,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为支撑零碳园区建设、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协调、全面的标准支撑。二是不断完善碳市场机制,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提升碳市场成熟度和活跃度,充分发挥碳市场的减排激励功能,助力零碳园区建设。三是推进与国际接轨,加快建立互联互通机制,提升中国碳减排机制和碳市场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影响力和话语权,以有效应对国际碳关税壁垒对我产业构成的威胁。
下载完整报告,请点击“阅读原文”或扫码登录赛迪满天星APP。
更多行业案例及其特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赛迪顾问”公众号,获取最新动态。
微信号:ccidconsulting
END
本公众号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及时在公众号留言。
如果获得转载授权,请注明作者姓名和转载的出处,不修改文章的标题、文字、图片或者音视频,以免曲解原文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