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你发现同行们开始降低门票价格,甚至推出免票模式。
政府也希望你这么做,理由是旅游业要从“门票经济”转向“产业经济”。
你干,还是不干呢?
如果你的景区,正好需要门票收入来维持运营,你可能会觉得委屈。
因为再削减这项收入,就要面临亏损了。
也许,你不是没有做过二次消费的旅游产品,但那些项目投入不小,而且收益并不稳定。
你心里清楚,门票不是杀招,而是一张底牌。
没了门票,景区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尽管,你知道“摆脱门票经济”的说法有道理,你理解门票收入占比过高,会降低游客的重游率,会压抑景区的创新力,会削弱产业链上的附加值,甚至会伤及整个旅游业...
从长期来看,只靠门票养活一个景区,实在是一条不归路。
可是如果短期温饱都不能解决,又谈什么长久繁荣?如果一分钱都收不到,重游一百次又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持续稳定的收入,又拿什么来创新呢?
正如凯恩斯所言:“长期而言,我们都已死去”。
这时候,一定会有人站出来,给你举迪士尼、故宫和西湖的例子。
说迪士尼的门票收入只占到总收入的40%左右,故宫靠文创产品一年卖了15个亿,西湖免费开放了22年,带动了杭州旅游井喷式增长,“西湖模式”成为行业内公认的成功案例...
然而,伟人曾说,中国最多的是农民——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赢得了农民,就赢得了中国革命。
同理,中国最多的景区面貌,不是迪士尼,不是故宫,也不是西湖,而是那些没有垄断资源、不是超级IP、难以承担超大投入、实现超高回报、只能用尽全力活下去的景区。
他们,才是中国景区的大多数。
如果靠个案而要求全部,那应该鼓励全天下的乞丐去当皇帝,因为朱元璋真的做到了...
所以,景区门票降价或免费,不可一概论之。
如果是国有重点景区、城市文旅综合体、文博场馆、特色小镇、休闲公园,门票降价或免费,带来的综合效益可能会更大。
因为一座城市、一个地方不能只算小账,还要算大账。
旅游产业链的价值约为门票产出的7倍,如果你本身拥有独特的吸引力,你可以做成超级IP,你需要大流量的接入和捧场,你希望有的风景和文化能够分享出去,你还想做出一点值得骄傲的成就,那为什么只盯着门票不放,而忽视了更广阔的回报呢?
换言之,当地政府如果也能支持和补贴这类景区摆脱门票依赖,那么景区模式升级了,游客满意度上去了,旅游产业链做成了,地方经济也发展好了,岂不是皆大欢喜?
可如果是大多数民营景区、观光型景区、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一味强调门票降价或免费,并不符合市场规律。
景区门票可不是想收多少就喊多少,它是公共资源配置、开发运营成本和市场供需关系博弈出来的结果。
每一家景区的资源不一样,区位不一样,投资也不一样,很难有统一的定价标准。
而景区开发,前期投入大,后期运营、维护、管理都要成本,景区门票,可不止是一张入场券那么简单。
成本,决定了一张门票的定价下限。
而市场供需关系和游客心理账户的存在,则让这张门票的定价不会荒唐上涨。
——你把门票定到三千元一张,没有一个人来,又有什么用呢?
事实上,景区也在寻求平衡之道,寻找一个合理定价,让游客量和门票价的乘积保持在甜蜜区,实现边际效益最大化。
如果我们还相信市场经济,就应该让“无形的手”参与门票价格的调节。
所以,走出门票束缚的思路是对的,但怎么走出去,不同的景区应该有不同的路子和节奏。
你可以兼济天下,也可以独善其身,你可以大破大立、敢为人先,也可以养精蓄锐,缓缓图之...
但这些,都不是本质。
游客真正关心的,从来都不是你的门票贵了还是便宜了,而是你提供的服务和体验,值不值回票价。
门票,不是交易完成的凭证,而是旅途开始的承诺,要始终让游客相信和感受到,一次旅游体验的价值,一定会大于门票上面的数字。
——人们最终会明白,美好的时光值得花点钱。
毕竟,免费的,才是最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