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暴!集体裁员:5万人面临失业!​致失业潮后,每时每刻害怕没有工作的中国人

职场   2024-11-27 14:11   江苏  




作者:风
来源:少年疯了(ID:shaonianfengle)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原创平台授权



当你走进一家咖啡馆里,望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时,你会发现不少人行色匆匆,眼神里带着这个时代特有的焦虑。焦虑什么呢?

我想这些焦虑往往会跟工作、经济、生存问题相关。这两年,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就业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会很明显的从各种新闻中得知:xx大厂裁员3000人,xx失业率再创新高……

又比如,有最新新闻称,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包括大众、奥迪、福特、Stellantis4家车企以及4家零部件巨头在内的8家企业,将在欧洲累计裁员约5万人,这其中并不包括那些未公开透露裁员人数的欧洲车企。

也就是说仅在欧洲汽车行业中,今年将会至少累计有5万人面临失业的困境。
面临这样的现状,有工作的人只能紧紧抱着手中的饭碗,生怕下一个裁员对象轮到自己身上,毕竟大市场环境如此,在找到下一份工作之前,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会失业一阵子还是一辈子。

而那些离开象牙塔,尚未找到工作一直待业的人,在就业市场的浪潮下难有出路,应届生就业环境越来越卷,连北大的博士武大的硕士都找不到工作,更有甚者,学生们还没毕业,专业先没了……

所以,“没有工作”成为了悬挂在当代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即衍生出焦虑、不确定性、害怕、压力等等。“休息”这个词更是羞愧,可耻的。

这类现象是正常的吗?
也许是“正常的”,因为很多人会说这几乎是每个人的心理常态;
但我想说,这种现象是可怕的,没有工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每时每刻害怕没有工作。

没有工作的中国人,是我一直以来潜心观察的人。

PART/1


不要被“大环境”牵着鼻子走

“大环境”一词,甚至连没上过学的老爷爷老奶奶和刚学会直立行走的小娃娃都知道。其实绝大多数人评判大环境好还是不好,基本上都是从媒体、互联网、身边“吃瓜现场”进行“取材”的。

那么,这些取材之处,是否真的能够论证大环境好还是不好呢?
当然能。但,它们的论证相对而言,比较遥远。

距离每一个个体最亲近的论证,是工作收入、一日三餐开销、房租、房贷、通勤差旅费,是家门口每一家大中小微型超市、百货卖场、便利店、菜市场、农贸市场的物价起伏。于是,你会发现,媒体、互联网、别人口中的大环境要比你自己每天日常接触的大环境,糟糕得多得多。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一定程度的断网就是断内耗。


大环境对个体当然有影响,但它的影响是否足以深刻影响乃至摧毁一个人,不是取决于大环境,而是取决于个体。

如果你心里没有确信,内心不够坚定,那么大环境稍有风吹草动,你自然而然就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如坐针毡,如临大敌。

心智不坚者哪怕没有因大环境而导致失业、待业、无业,仍会被大环境洗脑,开始信誓旦旦地深信35岁的自己在职场上肯定干不过25岁的人,甚至认为“干不过”是十分正常的。

殊不知,大多数情况下25岁的人,无论身体还是心灵,无论生命力还是意志力,无论工作能力还是工作经验,无论眼光还是格局,都远远干不过35岁的人。

大环境真正的危害,不是导致失业、待业、无业,因为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大环境真正的危害,是洗脑,而后就是洗心:
把一颗勇往无前的心,洗成一颗畏畏缩缩的心;
把一个英姿飒爽的花木兰,洗成一个满腹抱怨的怨妇; 
把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洗成一个软弱无力的巨婴。

大环境还具有强大的无孔不入的摧枯拉朽的欺骗性。很多人在不经世事的时候,很容易被骗得团团转。比如,被大环境里的蛀虫(制造并贩卖焦虑导致大环境变得愈来愈糟糕的蛀虫)——发起“逃离北XX”“XX大作战”之类的看似离经叛道、颇具反叛精神,实则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兜售洗脑包的某些垃圾公司,骗得团团转。

被骗人士甚至还认为这些垃圾公司推出的话题、内容、活动、周边、盲盒、大礼包是某种象征美好、生命意义和精神力量的高贵事物。

文艺青年之所以被污名化,主要原因之一正是拜这些戴着面具群魔乱舞的伪君子(这些垃圾公司)所赐,因为他们创造并孵化了一批又一批的批量诞生的“假”文艺青年。他们甚至厚颜无耻地伸出舌头煽风点火地叫嚣着“改变XX的方向”。

哈哈哈哈哈!以人文关怀的名义(将此名义制作成一个又一个面具),做着最恶心的生意(戴着面具,狼狈为奸蛇鼠一窝群魔乱舞欺世盗名)。呜呼哀哉!



PART/2


创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小环境”

高考总分750分。有人考了600分,因没考上清华北大而直接跳楼。有人考了100分,选择复读。如果把分数比作大环境,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大环境越差(分数越低),个体反而活得越坚强、越精彩,越勇敢直面人生(选择复读的人当然比直接跳楼的人活得更坚强、更精彩,更勇敢直面人生)。
因为每一个个体的小环境,截然不同。

大环境,比我们更有能耐的人都没有办法,你我又能有什么办法?

然而,应对大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小环境”。


世俗层面而言,你最好的亲朋、老师、同学、同事构成了你的小环境里的人,你的衣服、食物、居所、交通工具构成了你的小环境里的物,你和你的小环境里的人和物可持续的高质量的互动,则诞生了你在小环境里的事。

精神层面而言,你的兴趣爱好特长、你喜爱的某本纸质书、你坚信并奉行的某个价值观、你回望童年时,历历在目的悲欣交集、你静思时,直面本真的扪心自问、你游历山河湖海时的幡然醒悟、你午觉醒来大梦初醒近黄昏,窗帘随风轻轻摆动时的怅然若失恍若隔世,等等等等,则构成了你的另一个“小世界”。这个小世界跟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世俗小世界,浑然一体不分家,想分也分不了。因为人是生命,而非积木。

世俗小环境和精神小环境,哪个是主心骨,完全取决于个人。
当你创造了这两个浑然一体的小环境,那么,大环境对你的影响,就从十二级台风降为二级春风。于是,你开始如沐春风,乘风而行,笑傲江湖。

一个人倘若没有创造出自己的小环境,那么,他的一生就会像芦苇荡里的芦苇一样,没有主心骨,只能听风就是雨地随风摇摆:上大学期间,她眼瞅着大学同一寝室的所有同学都有男朋友了,独独“剩下”她没有男朋友。于是,她开始马不停蹄找男朋友,因为她内心深处觉得“大家都有男朋友,如果我没有男朋友,我会无地自容,我会感到羞愧,我会有深深的负罪感,我会显得格格不入的不合群”。

一个人倘若没有创造出自己的小环境,那么,他的一生将无法容忍自己一丝一毫的“与众不同”:眼瞅着别人干了什么,自己也就随波逐流去干什么。与他相反的人,也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小环境的人,却十分珍视十分呵护自己那些正确的“与众不同”:哪怕大家都投机取巧,占便宜,他却不会。

一个人倘若没有创造出自己的小环境,那么,他永远无法明白:“适应社会”这四个字,从来都是反人性的。之所以鼓吹这四个字,只是为了“人群”方便被约束被管理,此中原理就像四四方方的积木方便被儿童摆弄。古往今来,太多太多的人,为了适应社会而削足适履,把自己搞成了畸形怪物。“人必须要适应社会”这八个字的荒唐荒诞荒谬的程度,不亚于“30岁前嫁人最幸福”、“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贫穷是原罪”。

人,真正要做的,不是适应/顺从这个社会,而是洞察和思考社会,然后在与社会亲密接触的过程之中,寻找社会和自己之间真正能够“有效结合”的“点”,进行有效的“有机结合”。

不得不承认:盲目适应和遇事逃避,已然成为愈来愈多的现代人的头号精神顽疾。



PART/3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至少有一根定海神针

曾经听过一句话: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从心发出的。

因此,人对人、对事、对世界的一些反应,是由人的心决定的。
一个内心愁苦的人,给她再好的环境,她也不会满足;
一个内心喜乐的人,给她再差的环境,她也能扑捉到生活的美好。

很多人之所以一直心里苦,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定海神针。每个人身上都有至少一根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定海神针。

区别在于:有些人找到了,有些人没找到,有些人十七八岁就找到了,有些人七八十岁都还没找到,有些人找到了结果功成名就之后不知不觉把它给弄丢了,于是再也找不回来了,有些人则在一个又一个的 “别人” 的身上苦苦寻找,结果找了一辈子都没找到(这是精神寄生者的基本操作。它的表现形式有“试图通过嫁人改变命运”、“试图通过攀附达官贵人改变命运”等)。

高考刚结束,大一还没开学,就盘算着、谋划着大学毕业找个“铁饭碗”。这份盘算、这份谋划,是否对得起十七八岁的自己?

大环境说人一到35岁就会被以互联网行业为主的某些行业直接裁撤、淘汰、清洗,所以你不假思索地认为你到了35岁也会有一模一样的遭遇?

大环境贩卖年龄焦虑和年龄歧视:25岁自称老阿姨,30岁自称老大叔,40岁自称本爷爷本奶奶,所以你觉得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有人二十出头,活得老气横秋死气沉沉,仿佛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有人马上就要一百岁了,却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善意,他们肉体虽然在一天天朽坏,但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他们的“活法”难道是大环境导致和决定的?


我从小就发现一个怪现象:很多人以忙忙碌碌为光荣(难怪资本家一边裁员一边狂喜,因为永远不愁招不到“手脚勤快”的人),以休养生息为耻辱。

工作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工作。工作远不止一种,比如:摆摊、个体户、新时代自由农民、散工、钟点工、临时工、兼职、拾荒者(荒者不是乞丐,而是自食其力者)、创业、自由职业等,不胜枚举。你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必然能找到用武之地。

我知道,有些人上班的目的有且只有一个:五险一金。

五险一金,或者说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竟然成为了没有工作的中国人最痛的痛点。我觉得有些人真的荒唐荒谬到了极点啊!人生四分之三的时间的忙忙碌碌,竟然只是为了人生最后四分之一的“退休生活”?更何况,谁能确保自己一定能够活到退休?一定能够拥有那余下的四分之一?人活着难道就是为了医疗医药医保费用和养老金退休金?

当然,这个怪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根源:我们对落叶归根、落叶归根之后的晚年“善终”,有着“1000000000000头牛都拉不回来”的深深的执念。无论穷富,一定要埋在故乡,被埋之前的晚年一定要“善终”,然后,集体主义的思维模式导致大多数人对善终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医疗医药医保费用和养老金退休金层面,从未触达真正的善终。世界巨匠托尔斯泰晚年一人远走他乡,死后直接埋在路边小土坑,坑头长满野草野花,连块墓碑都没有。难道托尔斯泰未曾善终?

生老病死,这是谁都逃脱不了的结局,你有再多钱也改变不了。当你老了,你会发现你对物质的欲望几近于无,你会发现你对许许多多你曾经渴望永远拥有的“事物”再也提不起一丝一毫的兴趣。你还会发现无聊比贫穷更可怕。

一个人的晚年是否晚景凄凉,取决于你的态度和行动。家政养老、社区养老、互助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这是大环境“好”的一面。关于养老,“整体的”大环境或许会愈来愈糟,但你仍然可以把你的小环境搞得越来越好。晚年也只是你人生的一小部分。




一个人有工作,并不意味着这个人有工作能力;
一个人失业了、被裁员了、被炒鱿鱼了,也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工作能力不行。

一个人找到了工作,并不一定是好事;
一个人没找到工作,并不一定是坏事。


曾经,有人用武力威逼胁迫人们为奴。而今,人们因被利诱而自愿为奴:被无穷无尽层出不穷的消费欲望勾魂摄魄,于是不得不马不停蹄地工作。人们的消费欲望被谁勾起?被如何勾起?答案无需赘述。

人最怕走入两种极端:
1、懒惰,坐吃等死
2、欲望太强,不停的劳作

写到这里忽而想起了一本书上的一句话,与你共享:满了一把,得享安静,强如满了两把,劳碌捕风。

你品,你细品。


- END -



12月  南京站

第三阶段组织领导力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设计ESOP》

告别雇佣内耗,实现合心合力


【限时预售】

11月30日前报名

最高立减 2340 元/人

(扫码咨询报名 获取课程大纲)



销冠成长必读:


1、顶级销冠的38条成交秘诀

2、“我真的不想打电话”:销售80%的情绪问题,都是能力问题

3、我见过最用心的销售,不是疯狂打电话,不是背各种话术,更不是无休止加班,而是......

4、做销售,不会需求挖掘?记住这2点就够了

5、“今天就定下来吧”:大胆的去逼单,脆弱的不是客户,而是你自己!

6、最适合销售发朋友圈的文案,句句戳


顾问式销售
点击关注,获取销冠成长干货、话术等,后台回复“9”领取9套销售话术资料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