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如鸟儿有巢;父母去,如风筝断线
文化
2024-11-04 08:30
中国
父母是这世界上对我们最掏心掏肺的人,他们爱我们胜过爱他们自己。无论我们是不能自食其力的孩童,还是能独挡一面的大人,他们都一如既往地关怀着我们,疼爱着我们。几十年的父母恩凝结的亲情纽带逐渐变成了永远都砍不断的金锁链,父母也成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无法割舍的人。父母在,我们如有巢的鸟儿,飞得再远也不会孤寂哀伤,因为我们心有所依。可是当父母与世长辞,我们将成为断线的风筝,满心彷徨,孤苦无依。
仔细品味,这八个字蕴含着多少的无奈与辛酸。谁也控制不了生老病死,儿女也终究有一天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生离死别。母亲生我们时,剪断的是血肉的脐带,这份割舍是生命诞生的喜悦;而母亲离世时,剪断的却是我们情感的脐带,这份割舍是锥心裂骨的痛苦!虽然,我们都知道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生命的必经历程,虽然,我们也都知道与亲人生离死别是每个人不愿面对而又逃避不开的事,可是,真正面临与父母的永别时,谁又能做到豁达淡然?国学大师季羡林,少小离家求学,漂泊在世界各地,与父母聚少离多。后来,母亲忽然去世,他从北京匆匆赶回老家,却只看到一口黑魆魆的棺材,再也见不到母亲的面容。邻居将母亲临终一直念叨的两句话告诉他,第一句是:“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 第二句是:“儿啊!你让娘想得好苦呀!离家八年,也不回来看看我。你知道,娘心里是什么滋味呀!”“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人生有很多遗憾可以弥补,可是如果人去世了,就算是有千句忏悔、万般愧疚又有何用呢?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告诫我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对于年迈的父母来说,儿女不远游,常相伴,才是最好的孝啊!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一个人无论是年幼孩童还是年近半百,父母能健康在世就是你的福气。父母年轻强壮时,可以给我们关怀与照料,父母年老体衰时,仍可以给我们心灵的慰藉。当我们在外面受了委屈又无处可诉时,是父母的倾听与劝慰减轻了我们心灵的压力;当我们遭遇情场或职场的打击时,是父亲的肩膀母亲的怀抱给了我们面对不幸的勇气。父母年轻时是我们的护身符,年老时则是我们的定心丸。父母对子女来说意义非凡,所以子女要珍惜父母在世的时光,别在父母永久离你而去时留下锥心的遗憾。有人说,一次生前的孝敬,胜过身后百次扫墓;清明烧万堆纸钱,不如在世端一碗饭。这话一针见血地说明:及时尽孝才是最好的孝,事后补孝毫无意义。因为世事难料,岁月也不饶人,父母会在等孝的时光里渐渐老去,然后离去。古代有一男子叫韩伯俞,从小到大,每回犯错,母亲都会打他,但他从未哭过。“以前,您打我,很疼,但我能感受到您是为了教育我才如此,所以没哭。但是,今天您打我,力气小了很多,已经感受不到疼痛了,说明您已经老了,我能孝敬您的时间越来越短了,一想到这些,我的眼泪就忍不住啊!”
我们无法控制父母变老,却可以在他们变老的路上让他们的余生更开心一点。因为生命无法重来,没能及时尽孝的遗憾是无法弥补的。永远不要相信所谓的来日方长,要记着尽孝常常是时不我待。父母在时,我们年龄再大,也有做孩子的幸福感,也常常能感受被父母疼爱、宠溺的滋味。而一旦失去了父母,便如断线的风筝,彷徨无助,孤苦无依。台湾著名歌星费玉清之所以要退出活跃了几十年的娱乐圈,就是因为父母的去世。他说:“当父母去世后,我顿失了人生的归属,没有了他们的关注和分享,绚丽的舞台让我感到更加孤独。”可见,父母在,子女好似吃了定心丸,生命之舟也有方向。哪怕父母已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但只要想到他们,我们的灵魂便有处安放; 点击上方关注【诗词天地视频号】所以为人子女,在父母年老时、病重时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和细心,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让他们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多些温暖与快乐,也让自己在与父母阴阳两隔的时候,不至于因愧疚而痛哭流涕。作家毕淑敏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此生只剩归途。”不要等到父母去了,你断了灵魂之线,孤苦无依,空余悲伤与悔憾。 点击【阅读原文】,签到免费送书!
爱国学爱生活
弘扬优秀传统,传承文化经典;享受国学,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