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就不会错过,更多精彩内容啦~
"五年来营收首次负增长,但绩效考核指标还要增长40%",一位央企基层经理看着会议纪要,陷入沉思。这不是个例,当下不少央企都面临类似困境:大环境趋紧、行业下行、市场萎缩,但KPI考核却像坐了火箭一样节节攀升。
这种"与现实脱节的KPI"正在透支央国企的组织活力。某国企能源板块的项目主管坦言:"煤炭价格跌了大半,可销售指标却比旺季还高。完不成还要被约谈,最后只能采取各种'创新手段'来应付。表面上数据好看,实际上每完成一个指标都是在掏组织的根基。"
"没人敢说真话,没人敢面对现实,大家都在自欺欺人",一位有着15年国企工作经验的中层如是说。这或许道出了当下央国企最大的困境。
一、脱离市场的KPI:一道无解的考题
"新签合同额不低于去年同期增长50%",这是某建筑央企今年的考核要求。然而市场订单却在萎缩,去年同期的项目有三分之一都因为融资问题搁置了。一位区域负责人无奈地说:"现在不是做不做得到的问题,而是这个指标本身就和市场背离。"
这种情况在各个央国企普遍存在。以某央企金融板块为例,在居民杠杆率持续攀升、信贷需求下降的背景下,各支行的存贷款增长指标不降反升。"上面要政绩,下面找门道,最后变成了一场数字游戏。"一位基层信贷经理道出实情。
更让人忧心的是,这种"任务带来任务"的怪圈正在加剧:
上级定指标比往年高30% 转到中层要加码到35% 落实到基层变成40% "就像滚雪球一样,每层都要加码,到基层就完全变形了。"
二、数据背后的生存之道
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基层员工们发展出了一套"生存法则":
▶ "月度造数据,季度对账单":通过临时拆借、体外循环等方式冲指标,过后再一一销账。
▶ "左手倒右手":各部门之间互相调配资源,通过内部腾挪来完成各自的任务指标。
▶ "以量补价":牺牲利润换规模,只求销售额达标,不计经营质量。
一位央企销售总监坦言:"这哪里是在做生意?分明是在用'创新手段'编故事。今年我们签了5个大单,利润还没去年1个项目高。但架不住指标压力,只能继续着这种'竭泽而渔'的买卖。"
三、形式主义的"内卷怪圈"
看似热火朝天的数据背后,是一场全员参与的内耗。某央企财务人员透露:"月底最忙的不是算账,而是改账。一个数据要改三遍,领导总觉得不够好看。"
基层员工的时间被大量消耗在了数据处理上:
早上核对昨日数据 中午调整统计口径 下午参加经营分析会 晚上赶制各类报表
"真正做业务的时间,还不如处理数据的时间多。"一位国企营销经理无奈地说,"有时候觉得自己不是在做市场,而是在做Excel。"
四、组织的沉默成本
这种虚假繁荣正在悄悄侵蚀组织:
➊ 人才流失加剧有能力的员工选择离开,"干得好不如会包装"成为普遍现象。某央企去年有超过15%的核心业务骨干主动离职。
➋ 创新动力丧失"与其琢磨新产品,不如研究新指标"。一位研发主管说,"创新太慢太难,不如数据包装来得容易。"
➌ 基层躺平氛围蔓延"反正都是假的,何必认真"成为潜规则。一位基层主管坦言:"现在的工作状态就是,领导满意最重要,至于实际效果,没人在乎。"
五、即将到来的清算时刻
这种数据狂欢正在消耗央国企的核心竞争力:
应收账款持续攀升 库存周转率断崖式下跌 真实利润率屡创新低 创新项目投入不足
某央企战略规划部的专家警告:"如果继续这样数据造假,很可能会错过战略机遇期。等大家发现问题的时候,可能为时已晚。"
未来:一道必须面对的考题
央国企的虚假繁荣就像一场无法持续的击鼓传花游戏。正如一位国资委退休干部所言:"再漂亮的数据,也掩盖不了基本面的衰退。与其在数字上玩花样,不如直面困境寻求突破。"
破局之道或许在于:
▶ 考核机制改革不能再用简单的增长指标考核全部工作。应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将创新能力、行业地位、人才培养等纳入考核范畴。
▶ 管理重心下移让基层员工有真实的话语权。"听听一线员工的声音,往往比看一堆美化过的报表更有价值。"一位改革成功的央企主管如是说。
▶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数据不是越好看越好。敢于直面问题、及时纠偏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毕竟,真正的企业价值,从来不在那些经过美化的报表里,而在于脚踏实地的经营。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或许只有回归企业经营的本质,才是央国企的生存之道。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