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个好人就是一面旗帜,一群好人影响一座城。近年来,以打造“好人之城”为总抓手,广泛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学习宣传等活动。一批批好人模范如雨后春笋,一个个鲜活的好人故事在街头巷尾流传。他们或见义勇为勇救落水老人,或深入社区投身疫情防控,或孝老爱亲无怨无悔,用平凡善举温暖人心,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日前,长沙市文明办、长沙文明网开设“好人满城”专栏,以持续做好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宣传工作,充分发挥道德典型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新风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本期将带领大家品读2024年第三季度“长沙好人”刘惠兰的故事。
刘惠兰
刘惠兰,女,1944年6月出生,望城区茶亭镇静慎村村民、茶亭镇东城中学退休教师。她扎根基层从教三十余载,默默奉献于乡村教育。退休后,她继续关注未成年人教育,加入村里“九贤治村”新学堂志愿服务队,成为六老宣讲团中的骨干成员,参加课堂宣传教育,还自筹自办农家书屋,藏书近万余册,免费对外开放,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乡村的孩子们点亮求知的明灯。
一、扎根乡村,三十年耕耘育桃李
1971年,刘惠兰落户丈夫的原籍,成为珠琳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当时的学校几间土砖房就是教室,一块黄土坪,两路各支起,一块挂铁圈的木板就是球场,学校仅一名公办教师、三四位民办教师,各自负责一到两个年级的全部课程,条件十分艰苦。
面对这样的情况,刘惠兰毫不退缩,因为自己就是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她深知教育赋予乡村孩子的重要意义。为此,她积极参加进修培训,创造了当时珠琳学校的多个第一。比如:是第一个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用普通话授课的老师;第一个和师范毕业生一样,使用管风琴上音乐课的老师;第一个民转公的老师,也是本校第一个小学高级教师。
从青春年少到年过半百,从满头黑发到鬓染秋霜,刘惠兰始终扎根乡村教育第一线,三十余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三尺讲台和一块黑板就是她挥洒人生的舞台,无怨无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她“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教育理念。她的学生毕业多年,有的早已走出了山村,但过年过节还是会经常回来看她。村民们在谈论起她时经常说“刘老师是我们见过最好的老师”。听到这句话,她总是很惶恐,“不不不,现在师范科班毕业的老师论素质能力比我们当年强的太多了,大家千万不要这样想更不能误导了你们的孩子”。
二、自办书屋,育人情怀润泽乡邻
退休后,她继续关注未成年教育。2013年,她和家人商量,拿出自己和丈夫的积蓄,在家人的支持下,在自家宅基地上改造了一座农家书屋,书屋设有藏书室、阅览室、交流室等,功能十分齐全。她把大部分书陈列在一楼客厅,古典诗词、书法美术类放在二楼工作室,欢迎村民朋友来串门,书迷们来阅读。她每天都会和老伴充当志愿者,整理书籍、打扫卫生、接待群众来访、传播知识等。
这些年来,刘老师的农家书屋从未“打烊”,她有事需要外出的时候,她都会安排住在书屋旁的侄媳妇刘自敏来帮忙接待。如今,在刘老师的带领和影响下,刘自敏也成为村里的学雷锋志愿者,前年还被评上的全村的“十佳”优秀学雷锋志愿者。刘惠兰老师表示,“只要我和老伴身体还行,我们就会要努力干下去,即使我们老了,我相信也会有传承者继续把这农家书屋办下去,而且是越办越好。
此外,刘惠兰老师也成为了村上“九贤治村”中新学堂志愿服务队和六老宣讲团中的骨干成员。她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孩子的热情,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周边小朋友到书屋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她还经常把自己学到的内容用通俗的语言向群众们讲解,讲政策、讲法律、讲安全,促进邻里和谐,推动乡村文明建设。
刘惠兰就像是乡村教育田野上的一颗倔强的种子,无论风吹雨打,稳稳扎根大地,矢志不移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温暖着每一个农村孩子的心灵。
编辑 | 李雨阳 二审 | 张丽祯 三审 | 林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