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邹燕勤运用补脾泻火升阳法治疗慢性肾脏病

学术   2024-11-27 18:17   北京  

摘要: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的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毒互结为标。脾虚不生肺金致风邪外入,太少两感为诱发之因;脾虚不荣肝木致内风扰肾,开泄肾络为进展之端;脾虚不滋肾水致风邪内伏,风伏肾络为缠绵之根。脾虚为发病之先,久则及肾达肺,阴火乘土位为传变之机,致湿热壅盛;常易形成脾虚及肾、气机紊乱、湿热下注三者共存的复杂局面。临证重视补泻共施,强调益气健脾为先,斡旋气机为主,泻阴火即是清湿热;擅用东垣阴火学说指导该病的辨治,以补脾泻火升阳法为治疗大法,并辅外治法对法治肾,协同增效

关键词:国医大师邹燕勤;补脾泻火升阳法;东垣学说;脾胃论;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指肾损害(肾脏的结构或功能异常)≥3个月,包括肾脏病理检查异常或实验室指标异常或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mL/(min·1.73m2)。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于中医的“水肿”“腰痛”“虚劳”“关格”“尿浊”等范畴。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平均患病率9.1%,其中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为1.32亿,其起病隐匿,若不及时防治,多数患者将进入终末期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西医对CKD的治疗手段是以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来减缓肾组织损害,运用抗凝降脂药物改善肾脏的微循环,积极控制血压来改善肾小球硬化,延缓疾病进程。长期使用激素会引起激素抵抗,血糖血脂升高,以及免疫力低下等副作用。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延缓CKD病程进展,改善患者体质,降低激素副作用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邹燕勤教授是第三届国医大师,孟河医派奠基人“费伯雄”第四代传人,为中医肾病奠基人及创始人邹云翔先生之女,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尤擅治肾病。邹老认为CKD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毒互结为标,风邪为诱发、进展、缠绵之因。临证时倘若拘泥一隅,将健脾益肾、清利湿热、升阳祛风等法孤立的运用,则易顾此失彼,难以奏效;唯将补脾、泻火、升阳融于一方之内,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疾病,方获佳效。遂拟补脾泻火升阳法为治疗CKD的根本大法,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作为基础方,据病机随症加减,灵活组方。现总结邹老治疗CKD的经验于下,以飨同道。

1风、湿、热、毒、虚是CKD的主要病机

1.1脾肾亏虚为发病之本,湿热毒为患病之标

诸多医家对本病病机的观点可谓是百家争鸣,有从病因而论,亦有从病机而分;如有关学者据CKD起病隐匿,缠绵难愈,与伏邪潜藏特性相似,认为CKD的发病与伏邪有关。冯慧等进一步指出风邪是CK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从《内经》中肾风的名称探寻风邪与肾的关系,一为伏风、二为外风,三为内风,三者皆能扰肾。李正胜教授认为CKD的关键病机为脾肾气虚、湿浊瘀毒积聚,临证重视健脾升阳,畅调少阳枢机。邹老在前贤基础上,结合自身临证体悟,认为CKD的病机复杂多变,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毒互结为标。湿热留恋气分,可聚热酿毒,波及血分可致瘀,诚丹溪所言“水病血亦病”,损害机体正气。

CKD整个病理过程是以脾胃为中心,由气及血,至肾达肺,传变周身。早期脾虚生湿而有水肿,脾湿乘肾则有腰痛、夜尿多,肾失开阖而有尿浊、少尿,肾失气化则口干、乏力,脾湿阻肺,闭塞肌腠则易外感;中期因脾虚不升而气机紊乱,湿蕴化热,留恋气分。内风扰肾,致精关失固是病程进展的核心,是导致蛋白尿、水肿加剧之关键;热伤血络或湿热波及血分致肾络瘀阻则有血尿。晚期因湿热酿毒生瘀,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之症,肌酐、尿素氮随之升高。邹老认为症状虽多,应谨守病机,不拘症状变化。

1.2外风为诱发之因,内风为进展之端,伏风为缠绵之根

风邪中人,途径有三:一为土不生金,太阳表虚致少阴不固,太少两感于邪,为诱发之因;二为土不荣木,风木自摇,下扰肾水,为进展之端;三为肾虚风伏,裹挟络中瘀血,伏风暗瘀,为缠绵之根,“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内经》)分而论之,CKD患者脾胃素虚,外邪易侵,甚则直中少阴。临证中患者眼睑突然浮肿,或蛋白尿骤增,皆因外风作祟;脾虚血海失充,肝气失涵而化风,气血奔走于上则头胀,肝风愈烈肾水愈亏,成肝风扰肾之证;与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造成肾小球损害,加速肾小球硬化如出一辙。久病则风伏肾络,津停血阻,形成微癥积,呈血尿、蛋白尿难消缠绵,病后易复之态。

2东垣学说与CKD发病的关系

2.1脾胃亏虚是发病之先

邹老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虚则九窍不通”(《脾胃论》)等观点适用于CKD的辨证。脾胃坐镇中州,可灌四傍、滋先天;脾虚精微不化,上不生肺津而腠理不实,外邪易侵;下不滋肾精而精关不固,内风易伏,故为CKD发病之先导。正虚邪恋而无力祛邪,稽留日久而生伏风,湿蕴日久遂生湿热,聚热成毒,皆因脾胃衰而作。宗东垣之论,溺窍亦为九窍之一,若脾虚中气不足,现尿浊之症,“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灵枢·口问》);蛋白尿根于人身精微,由肾所藏,血尿源于脉络之血,由脾所统,“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内经》)。研究表明,肾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蛋白质、红细胞外漏,此为蛋白尿、血尿的原因,与中医理论“肾失封藏”如出一辙。“三阴结谓之水”(《内经》),太阴脾肺不运则水湿不行,水肿乃生。

2.2火乘土位是传变之机

阴火学说由李东垣首倡,阴火是脾胃虚弱所致内生无根、氤氲之火;究其本质,即为湿热状态,与壮实之阳火迥异,非湿伏、水灭、清泄可消,唯火逐、灰扑可散。宗叶桂《温热论》“湿去热孤”之旨,邹老认为制服阴火当以培土升阳胜湿为第一要义,使谷气不下流,则阴火无从以生,是补脾泻火升阳法的直接体现。因其起于下焦,易贼肾络,肾气愈虚阴火愈盛,久则不耐外邪所袭,反受内风所扰,终呈虚实互见之证,与CKD的发病有异曲同工之妙。倘中气下陷,脾土乘势贼克肾水,致肾气失固,阴火由下焦离越,乘袭土位。土性本湿,阴火与湿相裹,湿热壅塞三焦而扰肾络。心肾同为少阴而分主两仪,肾水亏虚则心火自旺,会吞噬元气,故称元气之贼。

正如《脾胃论》曰:“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此处下焦包络并非心包络之谓,而是“胞络”之称,李东垣进一步解释道“夫胞者,一名赤宫,一名丹田,一名命门……”(《兰室秘藏》),赤、丹为火之色,宫、田为容气之所,意指命门真火所在,为生命之源泉。故阴火宜潜藏于内,以达“少火生气”之功,秉“火与元气不两立”之说,阴火妄动则扰肾气封藏,灼伤肾络,精微外泄则现血尿、蛋白尿。邹老认为CKD之发病,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端,皆以脾虚气陷为特点。

3补脾泻火升阳法是治疗CKD的根本大法

3.1益气健脾为先,斡旋气机为主,泻阴火即清湿热

邹老认为CKD以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补脾泻火升阳法是攻补并进兼能协调气机的治法,是对《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组方思想的继承。秉“虚人外感建其中”之说,CKD患者即为“虚人”,故邹老常用小建中汤、玉屏风散扶正气而外风散,血海盈而内风息。伏风稽留肾络者,选用青蒿配伍鳖甲来宣透风邪,鳖甲味咸而入肾,能活血消癥,青蒿芳香化浊而兼透散之性,相伍可搜伏藏阴分肾络之伏风,有从阳引阴之妙。湿热由脾虚所生,阴火由谷气下流所作,邹老认为阴火本质是湿热的一种状态,需要培土升阳,斡旋中焦之枢,方能扑灭阴火,清除湿热,是阻碍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关键。湿热波及血分致瘀者,邹老常用石韦、白茅根等同入气血分之品,清热利湿以消瘀,则蛋白尿、血尿可止。水肿为主者,在培土的基础上加大腹皮、玉米须、猪苓等利尿消肿之品;脾病移肝,生内风者,邹老用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组成一组角药来镇上亢之肝阳以复升降,佐麦芽顺肝气升发之本性,使肝随脾升为要。腰酸腰痛者,考虑脾病及肾的可能,选用羌活胜湿汤升阳以胜湿;口干、夜尿多者,选用玉液汤,使阳升阴应而解。

3.2内外同调齐增效,对法治肾效更佳

邹老擅长内外同治,以协同增效。内服以中药,外辅以督灸,气海足而阳脉通,膀胱启而水肿消;对于水肿严重,碍及阳气畅达者,或激素撤退期,阳虚畏寒者,可作为辅助治疗。“陷下则灸之”(《内经》),艾灸还能益气升阳,可举陷下之谷气,散乘土位之阴火,与补脾泻火升阳汤同用,足见邹老用思精微。

3.3守正创新立新方,圆机活法随加减

邹老治疗CKD选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为基础方,再随症加减,使方证相应,药证相符。鉴于患者体质有别,感邪轻重不同,临床表现或隐或显,在病机上却是一定的。如脾虚夹湿热,症状明显者,有纳呆、胸闷、恶心干呕、腹胀便溏、尿浊等;症状不显者,可无明显不适。此时舌诊则是有力的证据,若舌质淡,苔黄腻,边有齿痕则可辨为脾虚湿热证,作为运用此方的指征。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的组成:黄芪、人参、柴胡、升麻、羌活、苍术、黄芩、黄连、石膏、甘草。方义:本方原为脾胃阳虚,谷气下流而下陷,阴火有余而上乘,致脾精不布,正气虚损,百病由生。故以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甘温健脾,柴胡、升麻以升发阳气,以治脾虚气陷,羌活祛风胜湿,黄芩、黄连、石膏泻上乘之阴火。全方以参芪、升柴、羌术之辛甘升浮,石膏、芩连之甘苦沉降,升降相依,斡旋气机;使阴火得泻、阳气升发,脾胃得复,气血调和,九窍自通。

邹老针对不同种的CKD,祛湿热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热重于湿甚则纯热无湿者,用侧柏叶、马鞭草、茜草等药针对以血尿为主的紫癜性肾炎、IgA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若逢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糖尿病肾病以蛋白尿、水肿突出,湿重于热者,则选用石韦、白茅根、金樱子、青风藤等药。肾病后期共同的特征是伏风暗瘀,邹老常用水蛭、地龙、金蝉花、鳖甲来搜风活络。

4典型案例

患者,男,55岁,2021年6月1日初诊,主诉:下肢浮肿6年,加重伴双眼睑浮肿1周。患者2015年5月感冒后出现双眼睑浮肿,2天后下肢浮肿,尿中大量泡沫,就诊于某三甲医院,化验尿蛋白(3+)、尿潜血(+),同时行肾穿刺治疗,诊断“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Ⅱ-Ⅲ期”,期间口服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一般。1年前,症状所有好转,慢慢撤退激素。1周前,汗出吹风后上述症状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特来就诊。门诊化验尿蛋白(3+)、尿潜血(+)。刻下症:双眼睑及下肢浮肿,口干口苦,乏力恶寒,腰痛,食欲可,睡眠欠佳,易醒,尿中泡沫多,大便正常,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中医诊断:水肿(脾肾亏虚、湿热夹瘀证),治以补脾益肾,活血清热利湿,方为:黄芪30g,人参6g,柴胡8g,升麻6g,羌活12g,苍术12g,细辛3g,黄芩10g,黄连5g,石膏20g,石韦15g,白茅根20g,水蛭6g,桑白皮12g,杜仲12g,甘草3g。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外辅督脉灸治疗,每周2次,每次30分钟。

二诊2021年6月8日:服药后患者双眼睑浮肿消失,恶寒消失,双下肢浮肿好转,腰痛减轻,口干口苦基本消失,精神可,眠可,小便泡沫减少,大便溏,晨起恶心。舌质暗,苔薄黄,脉沉数。辅助检查:尿常规:尿蛋白(+)、尿潜血(-);24h尿蛋白定量:1.2g。治以健脾益肾,活血清热利湿。首诊方减去细辛,加车前子15g、姜半夏10g,14剂,煎服法同前。督脉灸改为每周1次,每次30分钟。

三诊2021年6月23日:患者腰痛、水肿消失,恶寒消失,晨起恶心消失,大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辅助检查:尿常规:尿蛋白(±),潜血(-)。24h尿蛋白定量:0.7g。方药:二诊方减车前子、姜半夏,续服14剂,煎服法同前,停用督脉灸。

复查2021年7月15日:诸证消失,已无明显不适,复查尿常规:尿蛋白(-),潜血(-)。24h尿蛋白定量:0.24g。嘱其防外感,忌劳累,不适随诊,电话随访半年未发。

按:该患者属于正虚风袭,太少两感于邪,故有风激水遏,全身浮肿之症。湿邪阻碍津液上承则口干,化热则口苦,肾虚不温则乏力腰痛,结合舌脉,辨证属脾肾亏虚、湿热夹瘀证。秉“虚人外感建其中”之旨,用益气健脾药黄芪、人参、甘草以守中,风药羌活、苍术、细辛以祛风,则祛邪不伤正。柴胡、升麻为升阳之用,兼防止外邪内陷,黄芩、黄连、石膏为清热之药,配伍健脾药可清上乘之阴火,石韦、白茅根为邹老降蛋白所喜用之品,水蛭活血以通肾络,桑白皮宣肺以利水,杜仲强腰,外用督灸,协同增效。

二诊时水肿明显缓解,表证亦除,症状迅速改善,新添大便溏、晨起恶心,遵“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旨,加车前子利湿热,姜半夏和胃止呕,减细辛。

三诊时,症状进一步减轻,既切病机,效不更方,复查时取得佳效,体现了邹老灵活运用补脾泻火升阳法的学术思想。

5小结

CKD有“忌外感,怕劳累”的特点,患者常无明显不适,仅以水肿、腰酸、尿浊为首发症状。脾胃亏虚是病变中心,脾虚邪侵,至肺及肾,酿生湿热,由气及血,生瘀聚毒;外风袭表,内风干里,伏风暗瘀共同扰及肾络,时时开泄精关,致病程缠绵。临证以补脾泻火升阳法为主,湿热清则阴火消,肾精固,气化复,诸病解。邹老的学术思想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和推广,应重视阴火学说对CKD的指导意义。

来源:《时珍国医国药》2023年第34卷第5期

作者:尹聪,山西中医药大学;陈阳,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胡超娜,山西中医药大学;高继宁,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郭文慧,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李康康,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王金洲,山西中医药大学

基金项目:山西中医药大学高氏肾病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2020PY-LP-10);山西省2021年研究生创新项目(2021Y733);山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培训计划(2021PY-JC-02)



推荐阅读


国医大师张大宁从虚、瘀、毒论治慢性肾脏病4期经验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肿瘤的用药规律

国医大师洪广祥从“补虚泻实,肺脾同治”论治支气管扩张症缓解期经验

国医大师熊继柏辨治肺癌特色

理法方药
传播有价值的中医药资讯,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