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下哈佛:
23:59极限递交,
晚一分钟就完蛋了
“大学毕业前收到哈佛Offer”、“毕业后起薪百万”......当数以万计的应届大学生还在为生计苦苦挣扎,总有少部分人,轻而易举就赢得了世界上的少数成功。
比如谷爱凌和“天才少女”郭文景等超级精英,媒体报道她们的努力和天分,但翻看其背景和履历,一般人根本复制不来。
于是,“普通人注定追不上精英”成为了人们心照不宣的社会规则。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今天,我们邀请到刚刚喜获哈佛大学GSD设计研究MDes的Offer的Zoi同学(SIA的老朋友,本科在SIA的帮助下录取到Parsons),来揭露精英滤镜背后,“普通人”的哈佛路。
“普通人”上大分。
Zoi
GRADUATION SIAer
录取院校与专业
哈佛大学GSD
设计研究MDes
申请时间线
·2023年7月:开始准备作品集
·2024年1月:完成作品集
·2024年1月:完成文书
·2024年1月8日:递交申请
·2024年3月4日:拿到offer
Zoi同学Offer
“我很普通,只是好命。”
多数人眼中,“哈佛学生”四个字代表学霸、赢家甚至天才。而我既不是超级精英,也不是寒门贵子,所有哈佛的衍生标签都与我无关。
我只是个普通女孩,会苦恼于学业繁重,会开心于他人夸赞,会作为i人悄悄享受自己的世界......
所以,哈佛到底看中了我哪一点?
信心是“众筹”的,
申请是“卡点”的。
打开录取系统,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真的.....录了。
激动之余,我隐隐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原因无他,整个申请过程,纠结与惊险几乎无处不在。
纠结——
我“配”得上哈佛吗?
说实话,这个申请季我本打算gap一年,因为Parsons的学业过于忙碌。而我又是一个自我要求十分严苛的人,总觉得想把手头事情都做好, 时间根本排不开。
忙得最焦灼的时候,我爸妈都有些看不下去,说实在坚持不来就休息。
累了,我就会抬头看看天空
除了忙,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当时并未准备好申请哈佛。我对哈佛GSD的Mdes项目有所耳闻,知道这个专业非常综合和跨学科,对申请人的背景要求很高,而我本科是偏平面和UI/UX设计的视觉传达专业,实在没自信“配”得上哈佛。
“要不还是gap吧。”
思来想去,在我即将决定时,我耳边响起了SIA老师们的“恶魔低语”:
“冲吧,你可以的!”
“你肯定没问题,我们一起配合申哈佛!”
也算幸运,作为一个越被夸越有干劲儿的人,就这样在SIA老师们的鼓励下,众筹到了挑战哈佛的信心,终于,咬牙迈进入申请季。
惊险——
23:59递交申请
事实证明,困难是暂时的,但也是不定时的。
和多数人想像中的游刃有余不同,我申请哈佛的过程非常戏剧,尤其递交那天——00:00截止,我23:59才按下submit,晚一分钟就完蛋了。
为“保”哈佛,我错过了NYU的DDL,这意味着,如果哈佛没捞我,我可能会从“藤校幸运儿”直接跌落到“申请贫困户”,可谓是天堂地狱,一线之隔!
所以心惊胆战后,真心提醒大家,准备作品集前一定要预留出充分的时间!!!我只有半年时间,想要保质保量,时间非常赶。
Anyway,我的Offer顺利到手,悬着半年的心终于落地,不过大家别学我,一定一定做足准备留好时间!
没背景,起点低,
我的开局“一身赤裸”。
和很多站在学霸食物链顶端的哈佛学生不同,我的“开局配置”非常寒酸。
没背景:藤校很看重申请人的综合背景,即便申请艺术专业,很多学生也都有不少高含金量的实习加持。
再看看我,只有两段暑期的平面实习经验和一段暑期的交互实习的经验,普普通通,毫不起眼。
起点低:并非我自身学业不精,而是我申请的研究生专业每个都不太一样,且和我的本科专业视觉传达有很大区别,这就导致我想要完成一份满意的作品集,就要从0开始学习很多软件和技术,不断尝试,边做边学。
从这个层面上看,与很多本科专业强相关的“竞争对手”相比,我的起点绝对不算高。
如果一定要问我有什么优势,大概就是我的热爱和真诚吧。
热爱:哈佛GSD的MDes项目有4个方向:Ecologies(生态)、Narratives(叙事)、 Publics(公众)和Mediums(媒介)。
哈佛官网
因为我对自然非常感兴趣,便选择了生态方向。
第一次接触自然的概念是很小的时候,当时妈妈带我在美国的一个很小的小镇生活了一年,记忆中那个镇子很“村”且非常原生态,虽然远离繁华,但也让我看到了很多大城市里看不到的景色。
后来回到北京就赶上了雾霾,环境带来的反差对我影响极大,自此之后,我开始频繁关注与自然相关的议题。
自然真的很美
后来接触了艺术,我爱屋及乌爱上了很多与自然有关的艺术家和作品。
比如坂本龙一,虽然他是一名作曲、钢琴家,但对我而言,他是我的“启蒙老师”之一。他的作品以各种声音为素材——无论是自然的、日常生活中的,甚至是灾难中的——并将它们巧妙地编织进音乐中,这种创作手法深深震撼了我。
我很爱《Out of Noise》这张专辑,融入了冰川、流水、鸟鸣等自然声音。
坂本龙一《Out of Noise》
基于爱,我的作品集中大都是关于自然生态主题的项目,两个例子——
“Turbulence (湍流)”项目:灵感来自于北京的春季因人为大量种植杨/柳树导致的飞絮现象。
经过调研,我意识到城市绿化的复杂性显著影响当地的气候和生态系统,即使是出于善意的树木种植行为,也可能无意中负向改变城市的微气候。
这种微气候就像紊乱气流一样,我们肉眼无法看见但却能感知到,影响着微生态。
学生作品,盗用必究
因此,这个项目将艺术与环境科学融合到一个沉浸式VR游戏空间中,通过视觉化冠层和湍流,让参与者扮演城市绿化的决策者角色,通过自己的选择塑造虚拟环境。
学生作品,盗用必究
“Sediment (沉淀)”项目:源自我在纽约中央公园发现的一些很美的丘陵般的岩石层。调查后得知这些岩石是经过漫长岁月的沉积,天然形成的古代基岩。
学生作品,盗用必究
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交互装置来探讨人类发展与地球地质资源之间复杂的关系。通过人为控制地质地产书册和沙盘模拟装置间的压感,呈现不同被破坏形态的沉积影像,来批判性地审视了对地球沉积岩层的密集殖民和商品化,和环境和地质退化的潜在风险。
学生作品,盗用必究
真诚:真诚永远是申请的必杀技!
虽然自觉履历普通,但对于真诚,我依旧会尽量做到百分百。
我的文书算不上华丽,也没有对我的个性进行过多修饰,只是把从小到大对自然的热爱写了进去。
编者题外话:持久、真实的热爱是所有大学都非常乐于看到的特质,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很难做到。
Zoi同学的文书对热爱表现的很充分,作品集又十分契合目标专业方向,可以说,这份Offer来的水到渠成!
此外,在Parsons,我对待学业也称得上“真诚”,课后经常缠着老师交流设计、修改项目。
大概感受到了我的认真和上进,给我写推荐信时,有位教授很认真的找我要作品,一个个仔细看,再根据申请的学校有针对性的为我写推荐信,最后,这位教授还帮我提出了一些申请材料的修改建议,让我印象很深刻,很感动。
果然,真诚是相互的!
Zoi同学和她最爱的大海
综上,我就这样一步步升级装备、积累经验值。开局虽处于劣势,但决战之际,我以热爱为武器,以真诚为箭矢,再加上SIA为我添柴加火,终于“全副武装”站在了哈佛门前。
我喜欢和SIA打交道,
这里永远是我有力的后备军!
本科申请时,我就选择了SIA,在老师们的引导和带领下,我成功圆梦Parsons。
其实并不用过多说明SIA给我的体验有多好,毕竟不好我才不会来第二次。
这次申请研究生,SIA还是那个配方,还是那个味道——我的老师们总能给我带来灵感和启发,在我迷茫的时候明确方向并提出建议。
老师们的关键建议和指导帮助我理清了思路,让我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
我总是有很多点子和想法,老师们则帮助我将这些想法整合和提炼。同时,老师们也是我的朋友,尤其是雅雅老师和小陈老师在我很低靡焦虑的时候不断地帮助我建立信心,并给予我大量支持和鼓励,让我更坚定地去冲。
感谢一路走来所有给予我支持和陪伴的大家!
我是Zoi,一个录了哈佛的普通女孩,未来不可预测,但我依旧会继续“普通”、热爱、真诚地走下去。
采访者按: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下意识认为“哈佛学生”都是天生拿到好牌的人。他们拥有的一切都是靠实力得来,所有成绩都是天生我才。但这种“天赋说”其实非常模糊,它把学习能力、勤奋付出等后天因素全部浓缩淡化。
于是我们便产生了“只有天生优秀的精英才能看到机会,抓住资源,走向成功”的错觉。
可别忘了,普通人只要付出的足够多,也依旧能走向优秀。
尽管Zoi总是笑着和我调侃自己的“普通”,但我依旧笃定她的优秀,她热爱自然,热爱世界,她有思考,有真实,而这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理想中普通但有价值的人生吗?
从创作者到策展人,
SIA青年艺术家群展落地798
梦校点金·背景提升大合集!
25Fall的Offer稳了!
撰文:
yuki鹅
出品:
新媒体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