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帐陈述千古事
灯下挥舞鼓乐声”
在攸县槚山里
有这样一种非遗文化
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然而,如此精美的技艺
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
直到遇到了HUT的一群学生
濒临失传的艺术开始焕发新生
让我们一起走进
皮影戏与“星火”宣讲团的故事吧~
从无人传到满堂彩
皮影戏,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传承者,它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槚山皮影戏为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很难沉下心去学习一项传统文化。”槚山皮影传承人宁曾伟雄无奈地说道。皮影戏工序因繁多,流程复杂,面临着“无人演、无人看、无人传”的“三无”困境,渐渐走向衰落。但近日,在株洲市第八中学,由我校“星火”宣讲团表演的槚山皮影《大国脊梁:邓稼先》剧目却赢得了满堂喝彩。
从无人传到满堂彩,这背后是 “星火” 宣讲团成员们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与执着坚守。
告别“土味”的皮影
一次外出游玩的经历,工大学子杨鹏飞被槚山皮影戏精美的做工和独具特色的唱腔深深吸引。了解到该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时,他决定同青志联的学长学姐们一起为皮影戏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在槚山皮影于学校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立项通过后,“星火”宣讲团的成员每月定期下县向宁老师学习皮影戏的制作和表演技巧,同时不断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文化,对剧目进行创新。
传统的槚山皮影皮纸均为手工制成,工序纷繁复杂。最早的时候,他们完全是凭着一腔热血独自摸索。他们走进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一场皮影戏演出,所有的道具都是亲手制作,手法略显粗糙,台词也是完全由自己编写,没有巧妙的构思。但是这样的表演却依然获得了小孩子们的喜爱。在表演结束后,孩子们会争先恐后的问能不能把小皮影送给他们。那一刻,成就感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这份对皮影戏纯粹的热爱却也因为那份笨拙而显得格外鲜艳与夺目。
后来,宣讲团副团长廖文提出用现代工艺改良槚山皮影的建议,“我们用电脑绘图软件设计人物,用3D技术裁剪、复刻皮纸,用铆钉固定物件活动关节,再用包装设计器具对其每个细节进行上色,同时还要有同学负责编写故事脚本……”
如今的槚山皮影已不再是传统的“土味”,而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热爱可抵漫长岁月
当皮影戏面临无人问津的境地时,是什么让他们勇往直前,甘坐冷板凳呢?他们说是因为热爱,想把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下去。“星火”宣讲团成员说,“这么优美的东西失传了真的很可惜,出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我们觉得这是挺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带着这份热爱与责任,他们毅然决然地决定加入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
在了解到皮影戏难以传承的根本原因在于年轻人认为该技艺不赚钱后,他们向政府机关发出号召去进行宣传。既让大家更广泛认识皮影这一艺术形式,也缓解了传承人收入低的根本难题。他们还用这个项目去参加创新创业的比赛,在学校的帮助与支持下,项目得到了长久的发展。
杨鹏飞在采访中表示,尽管已经毕业,但在未来,他还是会选择继续传递这份热爱。他表示,希望后面继续做这个项目的学弟学妹们都能耐住寂寞,真正做一些能帮到他们的事情。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梦想让我们勇往直前
希望HUTers也能心怀梦想
为了passion全力以赴
奔跑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
(转自 湖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