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信仰之炬,育时代新人!《河南日报》聚焦我省思政课建设

文摘   2024-11-15 17:22   河南  

11月15日

《河南日报》刊发

《擎信仰之炬 育时代新人》一文

聚焦我省思政课建设



全文如下

↓↓↓


擎信仰之炬 育时代新人


信阳市第十三小学北京路校区一年级新生在鄂豫皖革命纪念馆接受思政课教育。郝光摄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五年来,河南思政教育躬耕不辍、创新探索,聚焦发挥好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阵地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建强师资队伍,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擎信仰之炬,育时代新人。


“大比武 大练兵” 锻造思政课“大先生”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


“从一棵树走近一个人,感受焦裕禄精神历久弥新的力量……”11月14日,郑州工商学院的河南省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里,一棵泡桐树下,一批批大一新生重读焦裕禄的故事,内心被深深触动。


几个月前,就在这棵树下,进行了一场全省思政课教学“大比武”——场景即考题,手边、眼前尽是“教材”,来自省内大中小学的24个团队、近百位思政课教师,在这里同台竞技。


这场“大比武”,是我省“一月一主题”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线上直播“云课堂”的一个缩影,也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次创新探索。


自2021年起,我省已连续4年开展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练兵、大比武、大展示”活动,启动实施了以“大比武 大练兵”为抓手的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以“大听课 大调研”为抓手的思政课质检行动,以“大研讨 大备课”为抓手的思政课教材编写使用,以“大培训 大集训”为抓手的教师培训体系重塑,不断加强河南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和教学水平。


千锤百炼之下,河南走出一大批思政教育名师。今年3月15日,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评选结果公布,我省23位教师获奖,获奖人数全国第一。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传好“接力棒”


“故事中的焦书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11月10日,在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教育集团郑东思贤小学课堂上,教师马宛俊正在讲述焦裕禄的小故事。


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教育集团郑东思贤初中课堂上,学生们通过线上研学的方式体验焦裕禄纪念馆。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在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思齐实验中学的课堂上,同学们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找寻“穿越时空的答案”。


郑州工商学院课堂上,引导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焦裕禄精神,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同一主题,每个学段各有特点,我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现了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打破了思政课的校际和学段壁垒,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激活了全链条思政育人的“一池春水”。


在一场育人接力跑中,大中小不同学段如何衔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研一体化是核心。


早在2021年12月,我省就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集中力量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一月一主题”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通过线上直播“云课堂”,面向全省学校组织开展主题思政课集体备课,通过常态化开展教学展示、听课评课、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等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彼此沟通了解,高校的“大手”拉住了中小学的“小手”。


行走的思政课让课堂“活”起来


11月初,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云商学院的师生走出校园,走进新县开展红色之旅。许世友将军故居、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同学们边走边悟,近距离感受大别山革命精神,在伟大精神中汲取奋斗力量。


“行”在路上,“走”进内心。文博场馆、红色基地、田间地头……河南学子的身影无处不在,一堂堂思政课穿越历史、照进现实,在行走中开讲。


今年暑假期间,我省“青春豫有引力”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在中原大地上开展得如火如荼。10余万名学子近距离品味厚重历史、了解红色故事、接触大国重器、感悟时代精神。


从2021年开始,我省结合每年寒暑假,以大学生返乡、开展社会实践为契机,以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为窗口,以直播、图文、短视频等形式连续开展了“镜头下的家乡”“豫见新一代”“壮丽河山说”等主题教育实践大思政活动。


6次主题活动、1880余所大中小学,110余万名学生……“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已然成为我省卓有影响力的活动品牌。河南学子用脚步丈量中原大地,在行走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感受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


思政课还能这样上丨一堂“立体书本”中的思政课


“当年焦书记种下的就是这样的桐树。”11月11日,郑州工商学院一堂“正确的人生观”思政课正在进行中。不同的是,这堂课不在教室,而在一个“立体书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馆中进行。在这里,一个个折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人物,通过声光电技术,穿越时空与师生们对话。


课堂开始前,该学院思政课教师吕凤娟问了学生们一个问题,“假如拥有什么,会让你感到幸福?”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钱买喜欢的东西”“有时间能环游世界”……


“人生在世屈指算,不过三万六千天。如何更有意义,我们去找一找吧。”吕凤娟话音刚落,随着学生们踏入长征精神展厅,大屏幕上缓缓展开一幅长征图。绵延的雪山间,一支红军队伍正艰难行进。


“谁来冲锋?”“我!”几名学生走出来,演绎一首长征组诗,饱含热泪的呐喊,把大家一同带入历史中。


原来,每堂课前,老师会布置预习作业,学生们分小组进行自主创作,通过朗诵、角色扮演等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历史人物的故事。


“在平凡的岗位上,该追求什么呢?”来到焦裕禄精神展厅,一棵泡桐树开满了桐花,在光影中摇曳。树下,几名学生演绎着焦裕禄的小故事。“焦书记,您的病不能扛着呀!”“这病就是欺软怕硬,我用手压住,它就不敢欺负我了。先别管我,雪下得这么大,多少大队还没联系上……”在一句句对白、一个个细节中,焦裕禄精神如花香浸润每个学生的心灵。


在一步一史一景中,灵动、生动、感动的互动体验,让一堂45分钟的思政课“活”了起来,对于课前那个问题,答案也发生了变化,“我想学好专业,让社会变得更美好。”“我要用所学帮助更多的人。”


“学生精神面貌变化很大,更积极、更沉浸其中。”吕凤娟说,借助场馆动态化的情景设置,在可视、可听、可感中增强课堂代入感,同时用学生演绎代替教师说讲,用亲身体验去探寻历史的细节,更容易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精神内涵真正走入学生心中。


思政课还能这样上丨在行走中触摸黄河历史


“一封家书抵万金,是心系人民的责任,是挂念至亲的担忧。2021年秋,面对极其严峻的防汛形势,河道修防工、高级技师李才及抢险队员连续奋战在抢险一线,故事从这里开始……”近日,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治黄历史故事情景剧大赛上,一部《大河家书》让2023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张鑫热泪盈眶。


如今,每每看到关于黄河的故事、听到关于黄河的消息,张鑫都会比以前更加关注、更有感触,这源于她暑假参加学校组织的“绿色守望”行走的思政课堂。


张鑫是郑州人,从小在黄河边长大,黄河对她来说熟悉得有些平常。然而,经过这一次的活动,从嘉应观、黄河博物馆,到花园口,再到兰考东坝头,张鑫感觉自己真正走近了黄河,触摸到真正的黄河历史。


一部嘉应观,半部治黄史。“嘉应观留下了很多治黄的历史记载。尤其是,我们在里面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治黄工程,比如新中国最有标志性的治黄灌溉渠人民胜利渠,打破了外国专家‘黄河不能治理’的论断。”张鑫回忆说。


在嘉应观里,张鑫和同学们还有意外发现。“新中国首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首任‘河官’、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都曾在这里办公,而王化云还是我们学校的首任校长。”张鑫忽然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似乎自己与黄河治理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


在兰考东坝头,同学们不仅领略了黄河的宏伟景象,更深入了解了曲折的黄河治理历史。2023级酒店管理专业的白宏恩回忆,站在黄河岸边,他仿佛与母亲河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那里是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弯,见证了新中国治理黄河的成效。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黄河变成了一条生态文明的‘幸福河’。”白宏恩说。


行走在黄河岸边,同学们在这堂特殊的思政课上,深切地了解了黄河的历史,感受到了治河的艰辛和不易,更感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作为水利院校的学生,我们不仅要继承前人的智慧,也要勇于创新、开拓探索,为黄河的永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白宏恩说。


思政课还能这样上丨跳出小课堂 实践悟真知


“那堂课上,我第一次穿上法袍,站在诉讼代理人的席位上,第一次感受法庭审判,紧张得话都快说不出来了。”郑州市第十一中学2618班学生张婷婷在她的作文中写道:“那一刻,我心中油然而生出责任感和自豪感,这是对法律的敬畏,是对正义的坚守,也是对真相的追求。”


回想起这堂思政课,张婷婷记忆犹新。10月26日,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法学院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身穿法袍的张婷婷和同学们一起,在模拟法庭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或原告,或被告,或法官。“我作为诉讼代理人,在努力保护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张婷婷说,通过这堂课,感受到从立案、调查取证、开庭审理到最终判决,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法律的严谨和公正。


“这是我首次对法律有了系统的认识,以前只是在课本上、电视剧里看到过的法律,有了活生生的样子。”她从中也明白了我国现代法学家江平先生的名言,“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对法律的公正无私与法治力量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这样的“行走”课堂,在校园里备受同学们的喜爱。


郑州市第十一中学团委书记、政治教师陈盼盼告诉记者,学校打造了一系列“行走的思政课”,通过沉浸式体验和活动性课程,带大家跳出书本和固有的课堂,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感受新知识,把课本上比较抽象的内容,在现实中具象化体现。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新体验。


走进郑州地铁,探寻地铁的“秘密”;走进水文化馆,感受多彩的地理;走进社区,探究社会管理……“行”作为课程的载体,该校摸索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红色基因传承等三条精品路线,分类型分层次分时段进行,覆盖所有学生。


陈盼盼介绍,学校还增加了寒暑假自主课程,向学生提供思政课研学“菜单”,推荐省、市内外的研学地点,要求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全员参与,自选菜单中感兴趣的地点自主探究学习,在开学后以团支部为单位,进行照片、感悟分享等活动,在切身感受中真正有所获得。


思政课还能这样上丨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老师,我接到入伍通知书了”“老师,我考研面试通过了”“因为您的课,我考研方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每每收到学生发来的信息,感受到他们内心的信任,是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珺倩最幸福的时刻。


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从教10年来,张珺倩总结出了上好思政课的三个“法宝”——真诚、专业和热爱。


面对如今“Z世代”的学生,张珺倩深知,要想让学生们乐听、想听思政课,首先是要用真诚的情感和态度去对待课堂和学生。“我在课堂上更多地运用‘朋辈讲述’的方式,尽量把道理、学理、哲理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乐学、善学。”11月14日,张珺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想要和学生成为朋友,教师备课不仅备知识,还得“备学生”。“通过了解专业特点、课间聊天等方式提前进行学情分析,找到学生们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包括他们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思想迷茫点,在课堂上讲到一些知识点时,有针对性地解答他们的疑问。”渐渐地,张珺倩发现课堂上同学们更活跃、更愿意参与进来了。


用真诚换真心、动之以情的同时,更需要专业,“用原理讲道理——晓之以理”。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何把道理讲到同学们心里,真正实现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是个“技术活儿”。


在张珺倩的课堂上,她会运用结构化研讨、课堂思辨等方式方法,帮助同学们厘清知识脉络,让他们从已知、熟知到真知,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有次给大数据专业的学生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我就让同学们发挥专业优势,课前在网上找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数据,在课堂上边对照数据,边讲授理论,效果很好。”张珺倩说,立足各专业不同之处,调整教学方法也很重要。


从理论到理论,就是架空了现实。张珺倩带领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更引导学生把学习知识和关心社会、关注时代、完善自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努力做到思政育人润物无声。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永远在路上,将用心用爱帮助学生在思想上解疑、学习上解忧、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陪伴学生成长,真正成为学生的身边人、知心人和引路人。”张珺倩说。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豫教思语



来源 《河南日报》(记者 樊雪婧 曹萍)

统筹 杨晓谜 刘   棒

审核 黄发强 赵浩男 孙诗文

编辑 彭宇晴 郜玉乐


思政课建设↓↓

豫教思语
传递思政资讯,服务河南师生:把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意思,把有高度的事情讲得有温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