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从政界到学界,全国上下都在热议旅游新质生产力话题,专家学者们在忙不迭地努力诠释“新质生产力”之于旅游的概念和理论,冠之以新质生产主题的论坛、研讨会一个接一个,其方法论可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听者云里雾里,不摸四至;说者则挖空心思、牵强附会,说明白与否?估计自己心里也犯迷糊。唯独旅游实业界和一线旅游从业者基本对“旅游新质生产力”无感、也无语,“任尔东南西北风”,却在行业内掀不起波澜。何也?
相关链接:新质生产力十问十答
牧青行摄
最近几个月,从政界到学界,全国上下都在热议旅游新质生产力问题,专家学者们在忙不迭地、努力地诠释“新质生产力”之于旅游的概念和理论,冠之以“旅游新质生产力”主题的论坛、研讨会一个接一个,其方法论可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听者几乎是云里雾里,不摸四至;说者则挖空心思、牵强附会,说明白与否?估计自己心里也犯迷糊。唯独旅游实业界和一线旅游从业者基本对“旅游新质生产力”无感、也无语,任尔东南西北风,却在行业内掀不起波澜。何也?
一、旅游新质生产力,科技与文化孰重孰轻?新与旧是否拎得清?
新质生产力对现代产业具有普遍性,但对于旅游业,普遍性中却带有极大特殊性,“旅游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体系是否科学?关键是得到市场检验,重要的是让旅游实业界如何践行?创造出了什么产品?旅游者获得了什么高质量体验?
科技是生产力,文化也是生产力,我们现在强调科技和旅游融合、文化和旅游融合,这在产品、服务等方面都说得通,也做得通,那么科技与文化对于旅游到底孰重孰轻?科技的新与旧、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是否非要“新质”不可?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倡导文化和旅游融合,我们一直在念叨“文化是旅游的额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最近几年“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也已经成为从上到下的共识,并形成明确的文化旅游观与方法论。
很明显,文化对于休闲旅游就是第一生产力,而非科技,这是由旅游业的差异化属性决定的。旅游业不同于现代化产业,现代化产业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邓公于上世纪的1988年早已阐述清楚,这应该是新质生产力的渊薮。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因地制宜,也需要因产业而异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来的,他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3月5日,李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至此,从提出到酝酿、再到作为会议精神提出,新质生产力成为国家意志。
首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初衷,新质生产力主要指由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形成,应用方向主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战略方向和路径。另一方面,中国旅游业发展近半个世纪以来,虽然被国家定位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但已经算不上“新兴产业”,休闲旅游是典型的创意性产业,文化是内蕴,主题是灵魂,因此,科技创新资源对于旅游业应不是核心所在。
其次,按照李强总理的解读,新质生产力主要对应于“现代化产业体系”。而旅游产业具有特殊性,基于旅游的差异化属性,非现代的传统文化是重要文化生产力,构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至于科技,无所谓新与旧,2500年前鲁班发明的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石磨、石碾、石滚、钩强、云梯等可以拿来活化为体验产品,最新的VR/AR、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科技同样也可以拿来加持旅游产品。
另一方面,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现代化产业理所当然地必须研究创新最前沿的科技,而旅游领域顶多是高科技的应用者,不是研发者和创造者,因此,以科技资源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对于旅游业并非十分紧要和重要的所在。
再次,按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其中当然包含着因时而异、因产业而异、因行业而异、因企业而异,绝不能在任何地方、任何发展阶段、任何产业、任何企业都要一拥而上、一鞭赶地去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些地方和行业是研究新质生产力的,有些顶多实践应用就行了。科技对于旅游只是应用,文化才是市场层面的实质性创新。
基于以上几点,旅游业并非以科技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旅游产业、企业和行业应有自己的分析与主见,绝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地去赶风尚、随大流、走过场。贯彻中央精神,关键是吃透精神,得其要义和精髓,把握事物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
三、文旅融合赋能内容,科旅融合赋能手段,不可或缺
3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湖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提出两道“融合命题”:一是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二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守护好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
“旅游+文化”让旅游有了灵魂,可以彰显旅游特色、打造旅游IP、熔铸旅游品牌;“旅游+科技”的深度融合给旅游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可以引发传统旅游业的深刻变革与发展,催生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如:交通技术、太空技术、数字技术、虚拟技术可为旅游业增添无穷的想象力,凭借数字技术的应用打破时空限制,为受众带来全新产品体验,并得以在体验中获得不同以往的乐趣。
现代旅游业,文旅融合、科旅融合不可或缺,旅游业当然可以催发自己独特的新质生产力,但绝然不是非科技不可、非新科技不可,况且传统科技也可以拿来开发旅游产品。
科旅融合是全方位的,但是如果没有文旅融合,科旅融合便没有灵魂和主题。迪士尼是一个经典案例,迪士尼的游乐产品为什么如此有魅力?就因为人家是主题乐园——有特定文化、特定IP的主题乐园,它输出的是体验,而非无脑的游乐。文旅融合在前,科旅融合在后,文化创新为主,科技创新为辅,传统文化是内容,现代科技是手段,传统文化需要现代技术的市场化表达和旅游化实践,正所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结语:
综上,旅游不是科技资源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主战场,但并非说,旅游不可以激活新质生产力,只是旅游新质生产力不只是科技资源,其核心在于文化资源型旅游生产,文旅融合才是为旅游业、尤其是休闲度假旅游量身定制的新质生产力主要发展方向和路径,进一步说,传统文化才是旅游赖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资源,进而成为旅游的文化与科技叠加的新质生产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原出处。
马牧青简介
文化学人,旅游资深专家;
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总规划师;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智库专家;
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特聘专家;
乡村旅居倡导者与践行者,市场定位“倒行逆施”法和旅游规划“四点论”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