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剑|| 浮华笼罩下的幽凉——长篇小说《夜深时分》读后

文摘   文化   2024-05-25 14:34   陕西  

点击上方蓝色字“党剑诗歌听雨街2031”可以关注        




       

     浮华笼罩下的幽凉

        ——长篇小说《夜深时分》读后




党 剑


     

       《夜深时分》是俄罗斯作家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一部小长篇。

        小说从安娜死后家人发现的日记手稿开始倒叙,纤毫毕现地刻画了一个不屈服于命运,努力协调自己的责任心与寄人篱下的生活之平衡的中年妇女形象。

       主妇安娜每日尽己所能的苟活,是为了勉强维持关系紧绷、经济拮据的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

         私生活混乱的女儿、不长进的儿子、可怜的小外甥,还有被强制送进神经病院的老母亲,生活的苦难,让主人公安娜沦为妄想症、精神病、受虐狂的混合体。

         后苏联时期的莫斯科,后苏联时期的夜深时分。

        简单地说,这是用死去的安娜·安德里阿诺芙娜死后被发现的《桌边记事》的形式,叙述这个自诩为“诗人”的女人苟延残喘、勉力维持生活的故事。

       安娜只有五十岁,师范学院毕业以后在报社做见习记者,因为婚外情被开除,生下了儿子安德烈和女儿阿廖娜,这只是她苦难一生的开始。从此安娜拖儿带女,过着被遗弃、被唾弃的一贫如洗的生活。

       她靠着偶尔的稿酬、打零工和母亲一点微薄的养老金勉强支撑,结果呢,她的丈夫抛弃她,她的儿子不争气因为与人斗殴被判刑,出狱后没有工作,只知道和狐朋狗友来往并榨干这个母亲。她的女儿“重走”了她的悲惨生活的老路,私生活一片混乱,带回了她的三个外孙却不一定清楚孩子的爸爸是谁。

        安娜带着女儿一家连同自己得了精神分裂症的母亲,拥挤在一套两居室的公寓里安身。由于女儿一家的孩子入住和出狱的儿子回家,逼仄的小屋矛盾丛生,安娜只好把母亲送往精神病医院长期居住。即便这样,住处的狭窄和贫穷的折磨,家庭成员之间矛盾重重,安娜已经心力交瘁。母亲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又被精神病院以装修房屋为理由,赶出门外,送往孤残养老院。安娜将母亲送往孤残养老院后,在风雨之夜回到家里,却发现屋内的所有亲人已经不知去向,唯有赤贫的邻居剁骨头的声音,为了给长身体的孩子一点营养,每天半夜剁一块无肉骨头的声音,伴随夜深时分的安娜。

        故事整体比较灰暗沉重,让人看不到希望,安娜就完全让人看不到出路,有些绝望的悲哀。

        心气极高、个性极强、有着完美的自我期许的安娜,原本应该和每一本俄国小说中的女主角那样,被一种更为崇高的神秘生活所创作、托举,而举世闻名。就像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或者无论哪一个伟大作家笔下的俄国女性一样,具有“某种愿为激情而牺牲世间一切的力量,或甘为责任而放弃一切幸福的道德美,莫如说是由她们的创造者用精致完美的艺术在她们周身营造出的异乎寻常的诗意美”。为激情而牺牲,对牺牲不在乎,担负责任,操持生计,容颜凋零,她如此丰盛,还会写诗……我们的安娜严格照此做了,而且该做的都做了,艺术却欺骗了她,没有使她成为一个感动天地、彪炳史册的理想女性,却让她用戈比斤斤计较着艰难度过每天的生活。

       在一次去冬季少年营的表演之后,作者写道,“表演完故事,我们围着一张单独的小餐桌用餐,孩子们走到跟前来看说书人做的玩偶,我悄悄地拿了三大块夹肉面包,涂了黄油,还有水果硬糖,不露声色的放进装手稿的公文包里:回到家里将有一顿丰盛的宴席来了。我还讨好的要来了这个显然从集市上买来的、抠了两个窝儿、表面粗糙、硕大的良种土豆,装作要给季马重复表演一下故事,其实这是我们的第二道菜,第二道菜!”。这个细节生动地表现了安娜一家的生活窘状,又表现了安娜对亲人强烈的爱意——于读者而言,这又是一个多么令人心酸的细节!

        我不得不佩服这位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俄罗斯最负盛名的当代女作家,用一本小长篇的《夜深时分》,在一个庞大帝国坍塌之后,给我们展示了一地触目惊心的废墟瓦砾。

         这是现实中的沉重“继承”。阿廖娜继承母亲安娜,安娜继承她的母亲,而小外甥季马也已经学会了大呼小叫,用拳打脚踢表达意见。这悲惨的一家,命悬一线,就像精神病院的医生说的,“真正的疯子不在疯人院”,就挤在这间曾经四世同堂的神圣而被诅咒的公寓里。书的结尾处,安娜回到阒然如坟墓般的公寓,不见了亲人,只传来邻居纽拉敲打骨头的声音,仿佛命运的脚步,沉重的喘息……

        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为了塑造这一高大、壮丽的安娜形象,是怎样沉埋于稿纸之上,怀着怎样畅快而饱满的冷酷之情?

       《夜深时分》的作者,一个曾经的新闻人,在目睹了更多更真的现实之后,不再陶醉于俄国文学自诩的高贵,所谓瑰丽的“俄罗斯精神”,没有交出“准新闻特征”的伪作,却以反理想主义,站到了俄国历史上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语言风格采用口语,别于纯粹口语之外的新词、俚语,甚至骂人的脏话,断绝语言与思想逻辑之间的亲缘关系,直截了当,率意而为。

         米尔斯基的《俄国文学史》是这样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他的心智是预言性的,历史地看并不属于他所处的年代,而属于大革命之前的时代。他是最高层面上的俄国灵魂之精神瓦解的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征兆,这种精神瓦解最终导致俄罗斯帝国的解体。即残酷的本质。那些还不够强壮、因而无法抵御这一残酷的人,或那些还不够纯洁、因而难以不被毒害的人,最好不要阅读此书。”

         我以为,这样的评价,出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这位比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出生一百年的没有描写“莺歌燕舞”的作家,也足以担当。



  



作者简介

 党剑,陕西省富平县人,生于1971年,著有诗集《纸上的道路》《党剑的诗》《黎明之路》等




         代表作品                  






人生来孤独

却渴望拥抱相似的灵魂



END




诗歌的听雨街,献给无限的少数人,为不完美的人生写下一个完美。





党剑诗歌听雨街2031
诗歌作品 诗歌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