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逐渐进入秋天,古人有俗语“秋冬进补,来年打虎”,此时正是进补好时节,然而此时秋燥仍然非常明显,不可盲目进补。
西洋参不仅是名贵上品中药,也是高级滋补品。
西洋参从哪里来?
“西洋”二字,顾名思义,并不是中国原产。西洋参最初来自北美洲,自然分布于北纬30-48°,西经67-95°的美洲森林中,即加拿大的东南部和美国的东部,包括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和魁北克、美国的纽约州和密苏里州等地。
最初,法国人为寻找中国人参,在加拿大找到了这种与人参相似的野生植物。1720年,西洋参飘洋过海进入中国,价格一度非常昂贵。
清代儒医汪昂著《补图本草备要》中首次将西洋参以“法兰参”的名字收载入医药文献。《本草从新》也记录了西洋参:“苦,寒,微甘,味厚气薄,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
《中国药典》中记载西洋参功效为: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用于气虚阴亏,虚热烦倦,咳喘痰血,内热消渴,口燥咽干。
①从性味和归经上,人参性温,西洋参性凉;
②从功效上,人参的功效为“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西洋参则是“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③从产地上,人参,以长白山人参为佳;西洋参原产于北美,则以美国和加拿大的为更好。
实际上,近现代的医学家们早已经对人参和西洋参的不同有了认识。
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言西洋参:
“能补助气分,兼能补益血分,为其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 《医学衷中参西录》
《增订伪药条辨》中称:“西洋参滋阴降火,东参(人参)提气助火,效用相反;凡是阴虚火旺劳嗽之人,每用真西参则气平火敛,咳嗽渐平……”
市面上,西洋参的规格形态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有西洋参枝、西洋参粒、西洋参片、西洋参粉等。
产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生长环境对于植物的影响非常大,美国和加拿大为西洋参的原产地,因此这两个地方的西洋参更好。
原料:一般认为,西洋参的参龄越大越好。另一方面,主根比支根、须根品质更好。
工艺:西洋参粉的优点在于更方便且易吸收。因此,选择采用低温、超细技术的西洋参粉品质更好。
外观:好的西洋参片呈黄白色,有辐射状的“菊花心”,气味自然清香,味道微苦回甘,参味较为浓郁,可久留口中。
同仁堂这款西洋参,便是产自美国的西洋参,精选5年以上参龄的主根为原料,匠心品质,自用放心,送礼有面。
①气虚阴亏者:一般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脱肛,子宫下垂,脉弱等。
②虚热烦倦者:一般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五心烦热、腰酸背痛等。
③口燥咽干者:一般表现为口干咽痛、大便干燥、舌少津液等。
④西洋参还适合咳喘痰血、内热消渴等人群。
西洋参的吃法很多,吃西洋参时不可与藜芦同时服用。
【注意:若要使用西洋参治疗,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常见的西洋参使用方法:
①冲粉法:将西洋参粉(或将西洋参片研成细粉),冲入沸水中,加盖约5分钟即可饮用,可冲服冲服几次,直至无味为止
②含化法:将西洋参片含于口中,细细咀嚼,也可将其蒸软化后再含服。
③泡茶法:取西洋参片泡水喝,可加入菊花、枸杞子、铁皮石斛等搭配泡茶。
④炖服法:取适量西洋参放入碗中,加水浸泡一段时间,再将碗密封,放入锅中蒸20-30分钟。
⑤入菜法:西洋参粉可煮粥,西洋参粒/片可炖汤(如鸡汤、瘦肉汤等),做药膳。
⑥泡酒法:取适量西洋参粒/片,加入米酒,浸泡7日后即可服用。味尽后可取出西洋参咀嚼食用。
【注意】常用量为3~6克,不宜用铁质器具加工。
1.不要饮茶和咖啡:因茶叶和咖啡中含有多量的鞣酸,会破坏西洋参中的有效成分,必须在服用西洋参2~3日后才能喝茶。
2.不要吃萝卜和梨:因为萝卜味甘,性偏凉,有降气作用。西洋参和萝卜一起吃时,可降低西洋参补气的药效,所以西洋参不建议跟萝卜一起吃。
3.警惕不良反应:有的人服西洋参后,会出现畏寒、体温下降、食欲不振、腹痛腹泻;也有的会发生痛经和经期延迟;还有的会发生过敏反应,上下肢呈现散在性大小不等的水泡,瘙痒异常,停药后,水泡可自行吸收消退。
4.西洋参空腹喝效果最好:因为这样有利于肠胃吸收营养更充分,建议一般就是中午饭前饭后2小时喝,因为西洋参有抗疲劳作用,所以不建议晚上喝。
5.西洋参搭配上菊花、枸杞、蜜枣等辅料进行烹煮饮用,可以起到滋阴生津,清热明目的功效。
✦ +
+
西洋参膳食推荐
西洋参瘦肉粥
【原料】:西洋参10克切片、瘦肉250克、白米250克
【做法】:用焖锅将水滚后放入已洗净的米,猛火煲约5分钟。加入瘦肉及西洋参,待滚后再收慢火煲。煲半小时后取出瘦肉,有手撕成肉丝再放入煲约半小时即成。
西洋参山药炖鸡
【原料】:西洋参6克切片、山药30克、鸡肉半只、食盐适量
【做法】:西洋参、山药洗净,将鸡肉洗净后切块焯水,再将所有食材放入锅中,武火煮沸后文火煲半小时,加入盐调味,饮汤食肉。
小编后语
☆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图文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往期回顾
扫码关注
用心分享健康知识
做一个有爱有温暖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