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服务产业,产业带动就业。
一家企业的成长,意味着产业发展多了一份活力;一个产业的壮大,意味着群众有了更多更优质的就业岗位。
今年以来,肩负着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就业工作新使命,我省各级人社部门积极探索,以“让就业长在产业上”的新理念谋篇布局、精彩作答。
10月20日,襄阳市襄城余家湖化工产业园,全省首家“人力资源集链服务站”正式挂牌运行。
襄城余家湖化工产业园是以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和航天化学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是当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
园内有4家中国500强企业、6家上市公司、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3家省级“瞪羚企业”,2023年园区工业产值突破300亿元。
今年以来,随着该产业园发展不断加快,入驻企业对人社服务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面对来自产业一线的需求,襄阳市人社部门将“人力资源集链服务站”办到了园区。
何为“集链服务站”?襄阳市劳动就业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就是将人社部门在服务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就业链、价值链上的职能集中打包,搬到企业门口,提供全方位服务。
站点虽然不大,功能却很齐全。在站内,241项人社“线上办”业务可一窗受理、集中出件,59项线下办业务可通过服务站信息化平台形成工单转办。
“之前,办理劳动员工备案事项需要2天。有了服务站,半个小时就能办完。”来服务站办事,一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点赞。
更令园区企业暖心的,是服务站人社专员主动上门服务。
服务站入驻一个多月,23批次75家园区企业进站观摩。人社专员收集企业就业招聘、工伤认定、职业技能培训、中高端人才猎聘及发改、科技、经信等部门服务需求150余个,形成了一份详尽的园区企业需求清单,并逐一解决或转办。
一系列细致入微的人社服务随之而来——
4场主题沙龙,为65家企业、120余人次答疑解惑,涉及劳动争议化解、工伤认定预防、惠企便民政策、税务医保标准等企业普遍关注的话题;
3场直播带岗,募集70家企业近600个岗位,吸引6万余求职者观看,收到求职简历800余份,为企业发展与群众就业搭建起了精准对接的桥梁。
“人力资源集链服务站”是我省促进就业与产业深度融合,让就业“长”在产业上的一个缩影。
今年,襄阳市人社局就加快推进就业与产业深度融合实施“百千万”计划。“百”即每年支持100家以上个体经营者实现“个转企”、100家以上小微企业实现“小进规”;“千”指每年组织1000场(次)以上重点行业、企业劳动用工精准招聘活动;“万”即每年实现产业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每年实现产业稳定就业8万人以上。
今年8月底,宜昌市发布的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中,实施“五业联动”职业培训提质计划位居重点任务榜首。
“五业联动,就是聚焦产业、对接行业、服务企业、优化专业、促进就业。”宜昌市人社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当地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从破解“有活没人干”入手,解决“有人没活干”的探索和实践。
五业联动,如何实施?以宜都为例,当地人社部门采取“大数据+铁脚板”模式,共收集企业培训需求2600人次,群众培训需求1800人次。
针对两份清单,当地就业训练中心增设无人机植保、收纳整理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手工编制等培训项目,将培训工种增至109个,并提高了培训补贴标准,深受各方欢迎。
在企业,订单培训、定向培训轮番上演,2000多名职工参加在岗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新技师培训,既提升了技能,又壮大了队伍。
在村镇,32期“技能培训村村行”将柑橘茶叶种植、中式烹饪、养老护理、电商等实用性培训班送到家门口,惠及群众1000余人。
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宜都根据主导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训需求,大力培育“宜都焊工”“宜都圆梦叉车工”“宜都电工”“宜都橘工”四大劳务品牌。
其中,“宜都圆梦叉车工”入选湖北省重点劳务品牌资源库,并制定了焊工培训省级地方标准,群众参训积极,就业增收明显。
如今,宜都已形成“需求+培训+招聘+就业”的闭环。24岁的马俊杰,今年初报名参加“五业联动”焊工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后,经推荐入职宜化公司从事电焊工作,缴纳五险一金后月薪达6000元。
宜昌市人社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将探索建设以“用”为导向的新时代工匠体系,健全“五业联动”培训机制,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育行动,开展“银发经济”护工、乡村工匠、数字技能等特色培训。计划到2025年,全市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3.2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3.3万人、占从业者总量达到33.8%。
长按识别二维码
了解最新人社资讯
↘点赞+在看,我动力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