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五路大军,我们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为准确掌握东营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有关情况,近日,东营市社科联开展了东营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资源统计工作。
此次统计主要包括东营市党政机关(含所属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单位中从事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领域工作的人员。经统计,东营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总人数为3375人(不含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其中男性1564人,占比46.3%,女性1811人,占比53.7%,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年龄结构合理。35周岁及以下占比32.4%,36-45周岁占比31.7%,46-55周岁占比26.7%,56周岁及以上占比9.2%。年龄结构总体呈现“土字型”,说明东营市社科人才队伍“老中青”结构合理,人才梯队建设有效,有利于保持队伍的活力和创新力。
二是学历层次适中。研究生学历人才占比30.2%,本科学历人才占比57.3%,专科学历及以下占比12.5%。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本科生和研究生是社科人才队伍的主力军,高学历化趋势比较明显,能够为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提供人才支持。
三是职称结构合理。高级职称占比30.4%,中级职称与初级职称分别占比41.9%和27.7%。职称结构总体呈现纺锤状,职称“高中低”分布合理,这对于推动社科人才队伍长远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四是人才分布均衡。从区域分布看,市直(含功能区)占46.6%,县区占53.4%,人才分布较为均衡。从行业分布看,高等院校和党政机关(含所属事业单位)分别占比23.8%和64.3%,党校、科研院所共占比11.9%。高等院校和党政机关(含所属事业单位)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主要聚集地,党校与科研院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东营市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多元化格局。
尽管东营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展现出了诸多积极因素,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与不足,如青年人才成长机制需进一步完善、高层次创新人才相对缺乏等问题。
下一步,东营市社科联将坚持梯队式培育、全方位发展,全力加强社科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社科人才培养。加大现有人员培训力度,根据现有人员知识层次、研究能力存在的弱项短板等方面,有针对性组织业务培训,破解阻碍社科事业发展的“本领恐慌”难题,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社科干部队伍。在社科评奖、课题研究等工作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中青年学术人才尽快成长,形成老中青三代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二是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突出需求导向,不断创新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支持用人单位为引进人才提供薪酬待遇、科研经费等保障。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新思路新办法,实施柔性人才引进措施,对接高端智库,通过理论研讨、承担项目等灵活方式引才引智,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机制。三是搭建高端社科智库平台。立足实际,创新机制,推动建设东营市大河智库·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汇聚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围绕东营市发展战略、社会治理创新、产业升级转型等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供稿:东营市社科联
编辑:李宝兴 责任编辑:潘宏庆
校对:交流中心 审 核:卢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