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雷池诗社|微信公众平台
点歌台
诗文欣赏
【坐黄包车逛胡同】
文/徐明森
这次到北京来,住在一处老胡同附近。于是,寻觅古风情的想法来啦,也便利多了。坐黄包车在钟鼓楼附近逛了一圈,还去了两趟琉璃厂,看了“晋江会馆”原貌,似乎象了却一种心愿,感受自然也是多多的。
北京的胡同可视为一种景观,更是一种文化承载,呈现着底层市民的生活场景,一种多元人文风情。胡同的名字千奇百怪,故事也多,其来历听来引人入胜,写本书都稽考不完。“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数不清”,说的是过去。现在不同了,大厦林立,早已不复昔日的模样。现存几处有名的胡同,是政府作为文化遗存保留下来的,供游人观赏游历。寻觅老北京的古韵,见证岁月的沧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很有趣的。
七月流火,走在北京的街上,就象一个大闷罐,又象一个大大的蒸笼,热得人喘不过气来。导游把我们带到钟鼓楼,叫来二十几辆黄包车,每两人一辆,大约转了一刻钟,回到原地。黄包车很象我们梨树的倒骑驴,只不过有些特殊装饰,多半是黄色棚布镶着金穗儿,配有铜铃铛,坐位用布或金丝绒包着,比倒骑驴高贵些,有的显得古雅些,有的显得简陋些。好在人们不是把它当做交通工具,仅仅是体验,玩玩而已,图个新鲜劲儿,过一过瘾。坐黄包车的感觉,慢悠悠的,能腾出眼神四处张望,指指点点,兼或向车主问这问那,聊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北京的胡同特别逼仄,拐弯抹角的,也非常热闹。过去是市民们实在的生活场景,现在商业化意味浓重,纳入旅游行业管理,也成了一些人谋生就业的契机。两旁的杂食、冷饮店很多,顶数卖纪念品的吵吵得欢,每来一波儿黄包车,他们就忙活一阵子。钟鼓楼胡同比较古老,正是市中心地带,旧台门儿现在都成了旅游景点儿。在那里,八旗遗风,仿古着装,茶馆余韵,京腔京韵拉一阵子,喊几嗓,一堆堆儿,一簇簇,随处可见。光着膀子摇扇闲侃,下棋的,吃烧烤的,七嘴八舌拉家常的,特别是晚饭后,老少爷们,姑娘媳妇们,都出来纳凉,这就象家常便饭,天天如此。
坐在黄包车里,伯超说:这好象是游街。其实就是游街,游和逛没有多大区别。游街就游街吧!逛着逛着老舍先生笔下的老北京就都出现了,祥子虎妞也浮现于眼前,七八十年过去了,北京还有这么多祥子。不过,此祥子非彼祥子,以往的祥子成天从早到晚跑车,是苦命的象征。现在的祥子,他们虽也为了谋生,但他们带着些许商人色彩,还是挺愉快的,收入不菲,混得都不错。
黄包车大概要永久存续下去,因为这个项目俨然成了职业。于是,想起了鲁迅当年坐人力车时写的《一件小事》,也想起了周恩来当年坐人力车写的诗,伟人的思维和境界总是超乎寻常的。
老马恋旧秣,紫燕觅旧巢,据说居住在胡同的人们都有一些怀旧的情结。街坊邻里相处融洽,总愿在一起凑热闹,侃天侃地,侃东侃西,侃古侃今,张长李短,很类似东北人所说的闲扯大谰。可能是生活在皇城根底下的缘故,他们很回避侃国事,大概是一种警觉吧!亦或是不许说。北京不象大上海,老死不相往来。人是群居动物,太孤独了反倒不好。北京人闲情意趣儿多,会享受生活,住的窄,心却宽。胡同文化,要数北京最丰富了,也有内涵。致于别处,我去的甚少,知之不多。老舍写,苏叔阳写,汪曾祺,马未都也写......想到他们,于是我也写写,算是还愿。他们品出了胡同文化的味道,我也来尝尝。
胡同永远是北京的老古董。
作者简介
徐明森,吉林梨树县人,退休赋闲于家,奉行至乐无去读书的信条,以皮黄,东北戏曲,翰墨艺文而遣余遑,但觉充实恬适,仅此聊余生耳。获全国楹联、诗词大赛多种奖项。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LeiChi Poetry Association
来稿要求内容健康,原创首发,有标题、正文、作者简介(含图片)等。若文稿抄袭,文责自负。切忌一稿他投。若文或图片涉及版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雷池诗社
不厚名家 不薄新人
点击关注 分享交流
精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