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文化|处暑: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学术   2024-08-22 09:00   江苏  

处暑二十四节气文化

《咏廿四气诗 ·处暑七月中》

唐·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元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这个季节开始,老鹰等动物开始大量捕食并存储食物,为漫长的冬季做准备;随着温度继续降低,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在古代,农民要在处暑时节向天子进献五谷,天子品尝新收获的谷物,奉献给祖庙。在传统社会,五谷丰登意味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我国北方地区,处暑的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已经结束,凉爽的秋季正式开始。不过,南方地区却是“立秋处暑正当暑”,天气闷热,最高气温有时会达到33℃以上,民间称之为“秋老虎”。处暑期间,天气变化多端。此时,北方冷空气逐渐南下,若遇上暖湿气流,则会带来大风和秋雨,风雨过后,人们会感受到明显的降温,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

祭祖迎秋

处暑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或者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正值中元节,也叫做七月半,这个节日最早是上古祖先们的“农作丰收秋尝祭祖”的活动。在古时候,民间认为自己的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有了祭祖的习俗;恰巧,“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又赶上了小秋的农作物收获,所以这天的祭祀活动就成为“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此刻,晚辈还要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此外,黄河流域的民间还会有河中放河灯的习俗,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开渔节

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地区都要隆重举行一年一度的开渔节——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当地渔民此时常举行“祭海”等民俗活动——是为渔民出海捕鱼时祈求平安,祈祷丰收而举行的一种仪式。

吃鸭子

处暑过后天气温差增大、昼暖夜凉,此时饮食应遵照润肺健脾的原则,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老鸭性甘味凉,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脸觑厝

福州人有句俗语,叫作“处暑一过脸觑厝”。“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人们的饮食起居就要有所变化。此时正值福州地区龙眼成熟的时候,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福州人会将龙眼剥皮,然后用米汤冲热吃,也有配稀饭吃的。人们认为夏季消耗了不少能量,吃龙眼可以补充热量。

处暑之后,天气渐凉,秋意渐浓,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云彩疏散开来,不像夏天成块的浓云,民间因此有“七月八月看巧云”的说法。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暑气隐遁入草丛、山林中,在黑暗处无声枯萎,像一记休止符,点在乐章最合适的段落,秋日的大美景色在大地上悄然出现。处暑之秋的厚重,能让时间变短,能让岁月变长,生活的快乐和生命的价值会在季节的演绎中悄然升华。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澎湃新闻、央视看点、中国科普网等网页

图片来源:免费素材图片 (pexels.com)

撰稿:徐逸菡

微信编辑:徐莉

校对:来向红、沈丹、李海中

终审:尹才祥


 

往期推荐

二十四节气文化|立秋: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二十四节气文化|大暑: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中国气象文化 | 季风气候与古代气象文学抒写




阅江学刊
办刊目标: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办刊理念:阅百家风采,刊理论精粹,揽思想潮流,观学界气象;办刊方针:以全球视野和多学科视角,聚焦学术前沿动态,重点反映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观点新、理论新、信息新、角度新、资料新、方法新”的理论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