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参加第十一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的11名优秀记者近日在京开讲。本次演讲于11月8日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他们通过讲述自己的采访经历,展现出全国广大新闻工作者坚守报道一线、讲好中国故事、记录伟大时代的动人场景。
好记者离不开好故事,好故事像是一道光,故事里,他们发现光、记录光,也成为了光。
新华通讯社记者张扬讲述了自己16年职业生涯里多次采访国家航天事业的故事,在这些“追光”的故事里,展现了一个国家迈向星辰大海的铿锵步伐。
“在神十三发射的现场,我为了抢拍火箭升空的最佳位置,一路小跑到天台的观测点位——我真的抢到了。”
当时周围都是“长枪短炮”,挤满了人,张扬却把手机掏了出来,尝试拿着手机带着大家看。
“后来这28秒的内容被发到了某短视频平台上。这个作品既没有高清画质,镜头也不稳定,但网友却说看得头皮发麻,直起鸡皮疙瘩。”张扬说,“我很幸福,能以中国载人航天这个背景讲述中国故事,我很幸运,能在传统媒体转型这个场景探索新闻故事。故事一直都有,观众一直都在,而我也会一路走下去。因为时代淘汰谁不会事先通知你,我们只有勇毅前行。”
不同于火箭升空只需一瞬,有些“追光”的日子很漫长。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鄢婧雯深入深中通道这一超级工程建设现场,进行了长达4年的采访,为的是让广大观众直观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干出来的。
“在跟总工程师宋神友的对话中,我第一次见识到什么叫‘超级工程’。是的,一个超级‘难’的工程。”鄢婧雯说。
困难重重,但最终被中国工程师一 一化解。鄢婧雯带来的世界最长、最宽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海底对接成功的画面,引来现场掌声雷动。
“我们记录的这个现场画面里,宋神友很平淡。但平淡的背后显示着1.5万名通道建设者的自信从容和坚定。”鄢婧雯说。
为了采访梅学谦追随父亲足迹从事援外医疗工作的故事,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季洁也开启了执着的追寻。
第一次邀请采访被梅学谦婉拒,季洁并没有气馁。她在阅读了大量资料并做了充分准备后,和梅学谦微信、电话又聊了一个多月,再次赶往安阳。
季洁说:“那几天,我和他一起坐公交车上班,跟他一起散步聊家常。真诚是一把利剑,我觉得他在慢慢接受我的采访要求。”
直到季洁和梅学谦一起去了梅庚年纪念馆。季洁说:“当他看到我向梅庚年的雕像三鞠躬时,突然开口:‘我爸爸的这个雕像,就是以我为模特的。’在雕像前,我们的报道刚刚开始。”
一场关于跨越时空与山海的医疗援助故事随即浮现。带着强烈的感动,季洁完成了新闻访谈《我和父亲在非洲》,节目播出后,短短两天,全网点击610万人次。
季洁说:“好记者,不仅要犀利,还要温暖,要让靠近你的人,都能感觉到温暖。”
以百姓心为心。人民日报社记者李婕的经济报道故事,从3家街巷小店讲起。
“都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那时候,我真实感受到: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李婕说,“这一家家小店,像毛细血管般遍布城乡、承载万千家庭就业。在这里,我看见中国经济最迷人的烟火气和最顽强的生命力,我要把它们写出来。”
她用以小见大的报道,展示了人民群众在经济大潮中不惧风雨的乐观,探寻了中国经济的坚韧底色。
李婕说:“今天中国有1.8亿多户经营主体,他们的故事拼在一起,就是奋进中国的缩影,是烟火中国的图景。”
好故事,往往都是这样从一个个最小单元讲起,最终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正能量。
士兵的肩头,担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记者王玉带来了“宽肩膀”“铁肩膀”的动人故事。这些关于肩膀的故事,是全军官兵向着实现建军100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行的一个个小缩影,却激荡着钢铁雄师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的铿锵足音。
一位战士的留言,深深触动着王玉:“谢谢你,王记者。你的稿件让我知道,‘祖国知道我!’”
在祖国各地,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建设者,为汇聚这些光,就要到记者罕至、观众罕知的地方去。
新疆塔里木石油报社记者王川几度涉险,却从未退缩。他通过讲述采访报道地质勘探员九死一生的故事,展现了边疆建设发展的奋斗历程。
王川提到这样一个故事:石油工人易加明在生日当天,不慎掉入冰河,他用双肘拼尽全力击打河水冰面才爬到岸上,这时,他的儿子打来电话,要祝他生日快乐。易加明从同事手中接过电话,用尽全身力气使自己平静,小声地说,爸爸在开会,而后闭上双眼,泪水夺眶而出。
讲到这里,王川哽咽了,台下的观众潸然泪下。
在故事的结尾,王川动情地说:“钻探万米深井的很多人的家距离新疆三四千公里。为了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他们在生命禁区书写下最动人的故事,那就是离家最远,离国最近!”
江西省乐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许光平通过讲述采访乡镇干部朱如新勇救落水者不幸牺牲的故事,展现出基层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
“今天,如新同志走了,但他并没有离开,他的精神已化作千万棵青松的种子,播撒在这片他深深热爱的红土地上!”许光平坚定地说,“什么才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呢?就是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要勇敢地冲上去!什么才是一名记者的使命呢?我要用镜头去记录这种精神,把它传递出去,让世界更加美好!”
光明日报社记者王斯敏在井冈山采写乡村振兴风貌时,发现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神山村村民曾冒死收留红军伤员养伤,其中7位伤重牺牲,被村民含泪掩埋于村头山丘上。
于是,光明日报社发起“为神山村烈士寻亲”活动。该活动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帮助烈士找到了亲人,还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团圆”。
“我们要用新闻的力量向所有为祖国奉献的人致敬!让那些为新中国牺牲的烈士魂安!”
说出这番话的那一刻,王斯敏眼中闪烁着信仰之光。
吉林省延边广播电视台记者刘家福的故事是从自己讲起的。在惊险的34秒里,他凭借经验快速救起坠入冰窟的男孩,在确认男孩安全后,便默默离开。他的凡人善举一时间被各大媒体报道。
在20多年新闻生涯中,刘家福曾多次采访各行各业见义勇为的模范,他说:“在对这些正能量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动和震撼。在这些道德楷模的示范引领和激励下,我心中也早已种下了见义勇为的种子。”
发现光、记录光,这一次,他自己变成了一束光,照亮了有担当、有责任、有使命的新闻工作者的模样。
“这7年,我扮演过很多角色。为了打入传销组织,我扮过文化水平不高的家庭妇女;为了能混进非法拼装厂,我提着破包,扮成买车的工地会计。”新华日报社记者杨昉讲述了参与舆论监督报道的经历。
杨昉说,做舆论监督,不仅要揭露问题,更要帮助化解矛盾,推动解决问题。
面对一个2008年交付的商品房小区,616户业主,居然13年都不通自来水时,杨昉带着疑问,和同事展开了追踪。稿件刊发后,镇政府多方协调,筹措400多万元资金铺设管道。3个月后,自来水通了!
杨昉说:“7年的调查报道经历,有过不少艰辛。无论多么危险,通过我的笔,制止了一个可能引发更大危险的隐患,做记者值得!”
“在巴黎,有一天,我起得特早,因为要迎接从北京远道而来的8K超高清转播车。夏奥会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出现8K公共信号,由我们中国人制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张宏达言语中流淌着中国媒体人的自豪。
演讲中,他展示了从巴黎奥运会带回的西班牙代表团徽章:“羽毛球女单半决赛,西班牙名将马林膝盖重伤被迫退赛,中国姑娘何冰娇跨过球网,主动拥抱并安慰马林。转过天来,何冰娇特地手持这枚徽章登台领奖。”
张宏达当时写下记者点评:“这枚徽章不只代表马林,不只代表荣耀,它比胜利更伟大,它比拥抱更温暖,而这恰恰也是体育的价值和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光环闪耀奥林匹克赛场。”
透过张宏达暖心的视角,一个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此刻更加具象化。
“不负人民无愧时代,永远写在我生命里……”伴着中国记者之歌《我的名字》的歌声,这11位优秀记者的故事讲完了,但一个个新的故事刚刚开始。在这些故事里,全国广大新闻工作者擎着新闻之光,点亮万家灯火,记录伟大时代,凝聚信心底气,奔赴每一个新闻现场,一路追光,一路发光。
编辑:路滢月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我! 其实只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将我置顶起来——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
↓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
版话儿
版人版语
传媒瞭望
发行观察
广电家
好书品读
印业独家
中国农家书屋
中国出版
↑喜欢我,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