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贾樟柯的生产力

美体   2024-08-30 00:34   重庆  

中宣部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在第七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指出,中国电影暑期档与去年同期相比,观众人次、票房下降均下降22%,凸显出中国电影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

毛羽说我们首先需要好看的电影,我们有世界上最专业、最宽容的观众,如果他们不爱电影,为什么今年还有《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抓娃娃》《第二十条》《熊出没10》那么好的票房?如果他们爱之不深、爱之不切,为什么电影的热搜一个接一个?归根到底,还是我们缺少了好看的电影。所以,我们希望中国电影新力量回到电影的本源,从故事入手,发现更多值得讲述并且观众也愿意观看的好故事。

关于我们有世界上最专业、最宽容的观众”这句话,我持保留意见。另外,从我的角度,毛羽举的几个收获好票房的例子,《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抓娃娃》《第二十条》《熊出没10》并不算是优秀的电影。这些电影最多只能算是爆米花电影,属于看第二遍就腻了的那种。

其实,中国电影的问题大家也都清楚,说的通俗一点,那就是解放解放贾樟柯的生产力。拿贾樟柯作为举例,是因为他在第六代中国电影导演中,是对批判现实主义题材处理的比较好的一位。当然,也包括娄烨,王小帅等人的电影,也都不错。相比较于爆米花电影,他们的创作更加接近于电影的本质。但是出于一些理由,他们的作品,我们在影院里看不到(或看不全)。我们只能看一些爆米花电影。

在我的概念里,不追求票房的独立电影与高票房的商业电影,其实是两个东西。但是一个健康的市场,必须要有好的内容。一定程度上,电影市场要去养那些不赚钱但是内容好的电影。

因为这些拍出我们现实处境,并且对于人性有深刻挖掘的电影,才有资格为一个电影市场树立标杆,他们负责把高度做起来。如果高度没有,整天想着如何下沉,如何取悦观众,肯定是做不好的,最后的局面就是劣币之间的互卷,直到卷的一无所有。即便是纯粹追求票房,也会达不到目的。

好的电影会把你当成一个人去对待,它揭示的是隐藏在皮肤之下的血肉,挣扎和内心的孤独,通过闪回等电影技法,让我们遗忘很久的内心记忆,被重新唤醒。看完电影之后,如同发生了回光返照。它让你内心深处的黑暗,能够被理解。

它展现的形式会让很多一心沉迷于大团圆结局和“秀才”式趣味的人民群众不太喜闻乐见。但是正如同贾樟柯自己说的,(拍这样有点灰暗的题材),“不是表达对生活的失望,(因为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但是现在,我们的这种文化氛围没有了。

当然,不完全是审查机制的问题,我甚至觉得,哪怕尺度放宽了,短期之内,也很难做出十年前,二十年前的高水准电影。

就连电视剧,现在也拍的越来越短了,于是出现了短剧。而文学小说类题材,也以短篇小说集卖的最好

最受到年轻观众喜爱的文化产品,变成了十分钟左右的脱口秀,one liner的一句话幽默,成为脱口秀潮流。

这些现象都越来越反映出,消费市场的耐心没有了。

最近我在做视频号,我通过后台数据发现,大部分视频阅读量最多的地方,都是前七秒钟,言外之意,如果你在七秒钟没有办法吸引观众的注意,他就不会接着往后面看了,哪怕你后面做的再好也没用。而鱼的记忆也是七秒钟。

内容制作者,为了做出这样的爆款,不得不压缩创作时间,运用one liner式的技巧,不断抛梗,来赢得更多的票房。身为内容创作者之一的我,其实也能理解,因为创作者也是人,也要生活。

但是解放贾樟柯的生产力,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它决定了一个电影市场的审美趣味。如果我们的观众和内容制作者,关注的都是《热辣滚烫》这样的爆米花电影,那么大家的预期也自然变成是这样的。这就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创作生态,时间久了,大家就会远离影院。

真正热爱电影的人,还会通过他自己的方式,来寻找贾樟柯,娄烨们的电影。这有点朝圣的感觉,也可能他们只是拒绝吃垃圾食品。让这一类电影的内容制作者和受众被主流电影市场被边缘,这才是有问题的。

我始终相信,受众还是喜欢真正好的内容的。未来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定是真正有水准的东西。这也是一个历史规律,所以我们才有了《唐诗》《宋词》,才有了《红楼梦》,有了《教父》和《肖申克的救赎》。

而那些爽文爽剧,可能赢得了一时的票房,但正如它们的本质,爆米花电影一样,很快就被更加广义的人民群众抛弃了。

关尔东
时评人。国产博士,全球视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