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太太 | 如果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好
教育
2024-05-27 06:06
美国
——照片摄于圣地亚哥动物园
写前防杠: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安慰那些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的父母。文中的观点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它们不但不一定是对的,并且肯定也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有个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说有个国王没有自己的孩子,所以举办了一个比赛要选王位继承人。他给王国内每个孩子发了一粒花种,说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谁就能当国王。到了评选的时间,其他孩子都端着各种漂亮鲜花来评选,只有一个伤心的男孩端着空无一物的花盆来。最后他被选中了,因为国王看中了他的诚实——国王交给孩子们的种子都是煮过的,实际上就是种不出花来的。如果仔细想想这个故事,故事说,国王选择小男孩是因为想选择“最诚实的人”,但细想一下,这个逻辑是不对的。因为那些手捧美丽鲜花的孩子,可能也会告诉他:“国王陛下,你发给我的种子并没有发芽。所以我就自己拿了一颗种子种下,精心养花,这是现在开出来的花朵——虽然不是你给我的种子,但是这也是我自己花了心血培养的。”但是国王并没有给这些孩子解释的机会,因为他的目的根本也不是孩子们想象的想要“最美丽的花”。这个故事之所以有翻转的冲突情节,是因为国王的比赛,看起来是想要选拔“最会种花的人”,实际上他真正想要选拔的是“最按规矩来的人”。
之所以会想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我家孩子最近出了考试成绩。这件事说出来有一点滑稽,就是他们在国内的时候英语成绩都属于中等偏上而已,但是过来读书以后,英语成绩就都是第一名了。要知道我们这里没有外国人,除了他们以外的其他孩子都是地道的英语母语孩子。他们的英语课也不简单,分成阅读,语法,拼写,写作等等课程——然而孩子们全部都拿了A。老大更是自信满满地认为她的英语水平超过了班级里的其他同学。我觉得她这话很可能也是真的。一方面她几乎每年都有参加美国的标准化考试,结果显示她英语确实是超过了大部分美国母语孩子;另一方面她拿起一本书就能读,读得比英语母语的孩子读得还要更快一些,她同学看她读书都瞋目结舌。她的老师对她赞不绝口。她和我去百宝书学习小组,聊到为什么骄傲是祷告的阻碍,她举手回答了法利赛人在路上祷告给别人看的例子……于是我的问题就来了:如果一个孩子在美国的英语可以考到全A,甚至水平超过了母语孩子的平均水平,但是她的英语成绩在中国却只有中等偏上……那么我们中国的英语考试,到底在考什么?
我有一个朋友手手君(体制内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也常看她的公众号。她经常说大实话,比如如果孩子要在什么什么时候就需要决定是否要继续体制内模式的学习,因为体制内的英语和体制外的英语,实际上是两种东西——不是原话,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分析一下,原来在上海的学校里,为什么孩子们的英语成绩不好呢?- 因为单元测试的英语都有重点的单词的,他们有时候忘记复习,完蛋,考试一塌糊涂了;
- 因为他们的英语考试是不考口语的,只要会做选择题就行了,他们的优势展现不出来;
- 因为英语阅读的测试程度非常浅,主旨考个选择题,他们虽然也读懂了,但是一不留神一个粗心,成绩又比人家差了。
- 因为英语考试也基本不考写作,甚至完全没有什么思辨性的问题——所以大部分中国孩子的英语写作都一塌糊涂,这真不赖孩子。
这个英语考试,这个也不考,那个也不考。在国内英语成绩很好的孩子,出国学习反而是不能无缝衔接的——那这个英语考试到底在考什么呢?我想,和大部分其他体制内考试一样,我们的英语考试就像是最上面写的那个国王找继承人的故事,表面看起来是考孩子的“英语学术水平”,但实际上考的是“孩子和家长的服从程度”。简单来说,如果孩子是听话的,家长也是听话的,那你在这个系统里,就能够游刃有余了。但是但凡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状况,家长又不能完全顺服老师来帮忙监督,那孩子的考试成绩,就是好不起来的。
想明白了这一点,就真的不需要那么焦虑了。因为在我们的系统里,孩子成绩不好,真不表示孩子学习能力不行。我想举一个例子,手工耿,很多人都知道。我看他的视频已经看了好多年了(如果不知道就赶紧去B站搜来看哈哈哈哈)。我之前一直以为手工耿至少也是大学毕业,说他是硕士毕业我也不会怀疑,他看起来充满了学术的气质——就是学习能力很强,做什么事情非常认真,也非常有想法。但是手工耿实际上小时候读书完全不行,读到初中毕业就读不下去了,后来就去做焊工了。但是我看他的视频,他完全不是只会焊工啊,他会设计,会木工,会电工。而且他脑子里的那些主意,要落实到最后的产品,那中间是会有很多坑(比如机器人要考虑重心的问题),他都能一一避过——说明他既有学习能力,也有思考力和原创力,而且动手能力也是满级。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读书竟然是不行的。这不是很让人惊讶吗?但是转念一想,这也很能理解。动手能力,学校不考的。自己琢磨的学习能力,学校也不怎么重视——学校重视的是你能够跟上大流,而不是自己摸索的能力。至于原创力和想象力,那就是在我们这里学习的大忌了。我小时候是很有想象力的(我现在也仍然是一个对生活有想象力的人呀哈哈哈),我在课堂上经常走神。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个兔子,别人哈哈一笑就结束了,我就还沉浸在这个兔子故事的各种细节和想象力。但是老师根本没打算给有想象力的孩子一点发散的时间,等我回过神来,老师已经不知道讲到什么地方去了。好在我小时候是聪明的,虽然上课也走神也没听,但是学的东西也不难,我经常这么断片儿,但我也勉强跟上了——很多同学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断片儿以后就跟不上了。虽然他们也好学,他们中的很多人还充满艺术气质,有想象力,爱画画,但是他们就是被归为了“差生”一类了。
我也听过很多家长说,他们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没办法啊,中国社会就是竞争激烈,选拔制啊,所以孩子就一定要被裹挟前行。孩子考试考得不好,他们就开始焦虑。但家长朋友们要知道,我们这个选拔系统的要求是非常苛刻,几乎要磨光孩子的棱角。除了上面说到的有想象力的孩子基本被淘汰了以外,孩子有各种特质,都可能会被排除出去。比如孩子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经常要问为什么的(其实是件好事啊),他们基本也不适合这个系统。因为这些孩子不愿意做重复性的枯燥的练习,如果搞不清楚做题目的,他们很可能选择不做他们认为的傻事,而把精力花在他们认为更有意思更有意义的事情上——那这样的孩子成绩在体制内也不会好的。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学习机制,有很大一部份目的是为了培养公务员的。我周围的同学,从小读书很顺的,有一大部分进入了体制内为人民服务。他们听话,顺服度好。他们家长也懂事,懂得体恤老师。虽然老师的教学进度忽快忽慢,有时候还跳脱,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一心就想要跟上老师的节奏。如果他们有一段时间成绩不好,他们只反省自己,不去质疑学习的知识本身是否有实用价值……写到这里,读者朋友请一定注意,我完全没有批评体制内教育的意思,也没有要否定这些读书很好的同学的意思——公务员多好,人家羡慕都羡慕不来——我只是想说,体制内的学习选拔目的,和很多人想得不一样。这些同学最后也被选拔出来了,他们的个性也确实适合这个,这都挺好的。但是如果你的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就也完全不需要焦虑,因为这充其量就是在说,孩子可能不适合做公务员,仅此而已。360行,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早点知道自己不适合做什么,也是一件好事。我自己最后成为了一个律师,我不喜欢朝九晚五一板一眼,不喜欢周末放假还要被什么事情召唤去加班,我喜欢自己安排自己的工作,我觉得现在的工作挺适合我的个性,虽然我小时候成绩一直一般,但这并不影响我现在的幸福感。回到上面那个国王找孩子种花的故事,是的,孩子没有选上好像也有点可惜,但最后选出来的新国王只有一个,大部分人也当不了国王。但是如果在这个比赛过程里,孩子发掘了自己的兴趣,我们做家长的也发现他是那个真的热爱种花的,那不反而是一件好事吗?他可能是做不了国王,但他还是可以给国王种花,做自己喜欢的事——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闪闪发光,种出一朵朵美丽的鲜花——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