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特例的猫”,关注后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新华社10月8日电,吴邦国于当天凌晨4时3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吴同志逝世的消息公布后,广大群众纷纷转发官媒讣告,以表哀悼之情。
昨天许多文章,介绍了吴同志在上海推动改革的故事,引起舆论关注。
今天老猫给大家讲讲,吴同志在中央的一些轶事,希望让更多朋友了解:这位有杰出领导能力的老同志,如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 天津企业重组★★
1995年的1月末,刚任副总理不久的邦国同志,就受时任总理李鹏委托,去天津钢管公司研究重组问题。
天津钢管公司,俗称“天津大无缝钢管厂”,是天津辉煌一时的拳头企业,由于时代浪潮冲击,正陷入负债累累,举步维艰的困局。
吴同志到企业后,并不着急重组,而是安排工作人员,测算天津钢管公司所需注入资金的数额。
数据出来后,他起草了一份“关于解决天津钢管公司债务问题的函”。
中央最初的方案,是由宝钢兼并重组天津钢管公司,所以把宝钢的企业领导也一起带去了。
但在重组会议上,天津的领导同志表示:大无缝钢管厂是天津一张名片,如果被宝钢兼并,无法向天津人民交代。
而宝钢的企业领导则表示,如果不兼并只注资,自己也无法向集团交代,现在每拖延一天,企业的损失就大一天。
面对互不相让的棘手场面,吴同志既没有强制推进宝钢兼并的原方案,也没有接受“只注资不兼并”的天津方案。
而是把两个方案搁置起来,重新研究各方都能接受的新方案:由冶金部、天津市组建一家控股公司,向宝钢借钱进行注资。
以后经多次反复,最终几方利益都得到了保证,天津无缝钢管厂也终于迎来资金,走出了经济困境。
★★ 上海的洋山港★★
对吴同志来说,天津的企业重组只是牛刀小试,他的得意之笔,是上海的大小洋山港。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自鸦片战争开埠后,靠着以港兴市,从黄浦江两岸发展起来。
当时长江口受"拦门沙"的影响,水深只有7.5米,不能过吃水重的大型巨轮。
所谓"拦门沙",是指在河流入海处淡水与咸水相逢,河流带来的泥沙,在“絮凝效应”下沉积在河口,缩减了整体水深。
过去大型巨轮较少,这个问题还不突出,可随着时代和科技发展,远洋船舶越来越大型化。
大型船舶开不进长江口,上海没有深水港,成为限制上海发展一个重要因素。
周边的神户、釜山、台湾高雄,凭借拥有临海的深水码头,逐渐成为集装箱的编组港,上海却逐渐要沦为“喂给港”。
上海的历任领导,都在谋划如何建设上海深水港,并设计了很多方案,代表性的有两个。
一:把对岸的南通港利用起来,但南通也处于长江泥沙的沉积地区,并不适合做一个永久深水港。
二:建设上海组合港,以上海港为中心,以宁波港和太仓港为两翼。
宁波有建设深水港的条件,太仓港水深也具备条件,但是这个方案形成上海组合深水港,显得有些分散。
更麻烦的是,几个港口的行政管辖权,分属上海、江苏、浙江,跨省跨区协调难度大。
经过多次探讨,专家组给了一个建议:临近上海的舟山群岛上,有大洋山和小洋山两个小岛。
这两岛之间的海域水深,高达90米,可以建非常理想的深水港。
但它们距上海陆域,有30多公里的距离,而且要进行一定的填海作业。
此外,大小洋山在行政上隶属浙江省,给统一规划造成了管理难度。
但经过反复比较,这个方案是能找到的最佳选择,因此要不要在大小洋山建设上海深水港,成了核心问题。
最开始的时候,几方意见并不统一:
洋山港行政隶属浙江省,浙江担心洋山港的建设,会影响宁波北仓港;
交通部最初的想法,倾向于打通长江口拦门沙,在外高桥五号沟就可以建设深水码头。
而上海则希望尽快建设洋山深水港,彻底解决上海没有深水港口的问题。
这个问题争论得很激烈,而且在中央层面上,究竟是长江口整治,还是洋山港建设,也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时任副总理吴同志亲自带队,带领相关人员乘船前往大小洋山,进行实地考察。
经过实地考察,吴同志认为上海“洋山港”应尽快立项建设,并给出了具体报告。
他在报告中首先明确,几个方案各有好处,并不冲突:洋山港的的建设,不影响长江口治理和北仓港的改造。
为处理好上海和浙江的协调关系,加快工程启动,他提出四条意见:
一、大小洋山的隶属关系不变;
二、当地的税收留给浙江;
三、由上海安置有关劳动力;
四、浙江可参与洋山港的投资。
这四点兼顾了交通部、浙江与上海的三方利益,取得了大家的一致支持。
后面浙江省还加了一条,引航仍由浙江省航道局负责,收益归浙江省。
为了尽快启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召开由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交通部、水利部等相关部门和省参加的协调会。
吴同志在会上的协调意见,由于照顾了各方的关切,使得建设洋山港的意见,得到了中央、地方和各部门的统一支持。
洋山港的建设方案,最终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历史的新篇章就此掀开。
2005年洋山港顺利建成,成为东海上的一颗明珠,也成了上海市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现在的洋山港,已超越香港、新加坡,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为浦东开发和国际贸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有参与洋山港论证决策的同志们,看到洋山港今天的成就,都能体会到当年吴同志协调建设洋山港决策的正确性。
斯人已逝,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