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医生专栏】谢永标:如何看待孩子沉迷于“买买买”?

健康   2024-11-15 23:57   北京  

图源:Pixabay



在讨论解决方法之前,首先要明确的是,哪些行为属于病理性的,需要通过心理学方法加以干预的过度购物。


一般来说,会从购买的频率,花费的金钱,以及这个物品是否对你有确实的使用价值。有群友分享,青少年一次花几千块钱买手办、看演唱会,已然给家庭造成相当程度经济压力,可不买就会非常难受,这种情况确实属于值得关注的过度购物行为。


孩子过度“买买买”,而家长不能接受时,构成了亲子冲突,所以今天的重点就是,面对由购物导致的亲子冲突,家长处理时的风格与模式。


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孩子面临的心理困扰是什么。


一般来说,过度购物的心理原因,首先是一时的快感,还有就是群体归属感与精神寄托,还有买东西时的控制感、自我满足感——当售货员向我介绍商品时,最终决定买不买的人肯定只能是我自己,从而拥有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而这些动机背后的一个要素就是价值感的匮乏,价值感匮乏背后有什么问题?孩子有什么隐藏的创伤,有什么现实的困扰,家长是否有关注过?


价值感匮乏的一个原因,是在成长时没有得到应有的爱,那么,是什么部分的爱没有得到满足;如果他孤独,他的孤独是什么原因是社交关系的孤独是吗?他交不到朋友吗?是因为社交能力的问题吗?还是有更加复杂的问题?


大体上,我认为,作为一个青少年,如果沉迷于买买买,源于很多方面的没有得到满足:学习成绩不满足,人际关系不满足,对自我认同的不满足:例如,长得帅不帅、漂不漂亮,身材胸部发育好不好?是不是太胖了,还是太瘦了?


然而父母对这些困扰,没有给到恰当的反应,孩子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应对,就很容易通过购物来获得归属感、自我控制感。



怎么应对呢,我觉得,首先,要让这种痛苦被说出来,被我们看见。


例如,孩子说我长得不帅,我长得不漂亮,我太矮了,妈妈我想追求一个女孩子,她又看不上,她说我长得矮。这些要被说出来、被家长看见。孩子当然理解,家长也没法改变这些,但你看到他的痛苦和你不看到他的痛苦是不一样的。


当这种痛苦被表达、被理解,青少年才能够痛苦而哀悼。哀悼不是单纯难过,更意味着虽然难过但接受了现实——就像哀悼亲人的前提是接受亲人已经离世的现实——然后才能想办法去弥补,例如,通过其他的努力,在别的地方有所成就,来弥补遗憾。


还有,培育可以替代“买买买”的其他爱好。例如,绘画、跳舞、运动、摄影……只要可以获得自我价值感、自我认同即可。不一定局限在一个方面,如果能看到,自己可能还有其他可以努力的地方时,往这个方向去努力,那么这个孩子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接诊过的一个患者,因为孤独症或者一些相似的症状,大学没有读完就退学了。这时候他的父母想到他小时候学过围棋,水平不错,就让他来来少年宫教免费小朋友下围棋,结果他的围棋的天赋就在这个地方被发挥出来了,之后他努力提升棋艺,并通过棋艺获得了收入。


另一位小患者,总是跟父母吵闹着要花高价买宠物,这时他们家想了一个办法,既然喜欢宠物,可以去宠物店工作,孩子听了,做得很开心,通过照料宠物,获得了价值感。


还有一位女孩,因为对身材感到困扰,于是疯狂买减肥产品,结果让身体太瘦了,甚至影响到了发育,又要想着怎么增肥,于是通过学习营养调理,不仅恢复了健康,还通过帮助他人制定调理方案,获得了收入。


如果孩子能够这样获得价值感,也就不会再沉迷于“买买买”了。当然,亲子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也容易导致孩子沉迷于于购物,但如果亲子关系改善后,沉迷购物依然没有好转,那么主要原因就是内动力不足。



很多家长为之困扰的另一个问题是,孩子因为沉迷于追星,买了很多明星周边、看演唱会……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


事实上,孩子追星,可能是为了我前面所说的归属感和情感寄托。例如明星周边,买了这位明星的周边,就意味着我和这些人都是这位明星的粉丝,从而有了群体的归属感;而追星对于很多青少年来说是重要的情感寄托,通过追星,可以有更加接近偶像的感觉。


所以,听演唱会也好,买明星的周边也好,其实都是在寻求一个认同。希望自己有某些明星的特点,提升自我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


所以,如果孩子追星的消费,在家庭经济能够承受的范围里,我觉得是可以允许的。而且根据研究,大多数人18岁、19岁后,对追星的需求会有显著下降。


当然,如果家庭经济确实难以承受,可以和孩子谈一谈,你去看明星演唱会,我们是支持的,但家庭经济不允许,所以体谅一下家里的情况,一年就看几次。


如果孩子违反约定,要以“温柔而坚定”的态度,除非孩子存在自杀风险可以应急从权,其他情况下都要绝对守好边界。


当然,守好边界是不容易的。父母在咨询师和医生那里得到的反馈经常是,原生家庭有罪。虽然很多患者的原生家庭确实存在严重问题,但这样的信念让父母更加的内疚,因此很容易无限制地让步讨好孩子,于是孩子会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使得那种不良的行为变本加厉。

作者简介:
谢永标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心理治疗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医患关系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广东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首批认证巴特林小组组长,广东巴特林联盟创建人



本文整理自2024年10月精神卫生日主题直播:如何应对孩子“买买买”的行为,点击收看回放。

编辑整理:瑞宽



关注渡过,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寻找更多帮助

渡过
抑郁科普平台 抑郁患者康复社区 青少年抑郁完整解决方案平台 知行合一 自渡渡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