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全市新闻工作者的慰问信

政务   2024-11-08 09:07   辽宁  

致全市新闻工作者的慰问信

全市新闻工作者:

你们好!值此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谨向全市新闻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大连新闻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战略全局高度,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和现代传播规律,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重大任务。全市新闻战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在系统性变革上谋良策、动真格、求实效,持续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努力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以来,大连聚焦推动“两先区”“三个中心”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六个建设”,积极履行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的光荣使命。全市新闻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2024夏季达沃斯论坛、2024年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2024年(大连)全国职工足球邀请赛,以及文体旅融合发展、文明城市创建、重大项目推进等全市重点工作中努力奋进、主动作为,充分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大连实践的万千气象,推出了大批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并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再创佳绩。全市新闻工作者秉持对新闻事业的坚守和信仰,守正创新、拥抱变革,积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的目标任务,提供了强大的新闻舆论支持。


信息化浪潮发展迅猛,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全市新闻工作者要牢记初心使命,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要坚持走进新闻现场,坚守“内容为王”,主动回应热点、传递温度、彰显形象,让正能量赢得大流量,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


为大连加油,为中国喝彩。衷心祝愿全市新闻工作者节日快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大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

2024年11月8日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

三届5件作品

荣获全国优秀新闻最高奖


让正能量赢得大流量,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近5年来,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连创佳绩。2020年,纪录片《烟火乡国》荣获第3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2022年,纪录片《稻乡澎湃》荣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新闻专题《昨天,风雪中的背影,震撼了大连》荣获三等奖。2024年,纪录片《黑脸琵鹭》荣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系列报道《一颗大连大樱桃的现代化跋涉》荣获三等奖。


脚踩大地 创作与时代同行

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布,大连新闻传媒集团纪录片《黑脸琵鹭》再获“国际传播”二等奖,这是《最美大连行》栏目组近5年来第三次荣获这一全国优秀新闻最高奖。

《最美大连行》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全力打造的纪录片创作团队。多年来,团队脚踩大地,每年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乡村采风、创作,仅在大连的采访里程就超过16万公里,400多位普通大连人出现在栏目的镜头里,成为纪录片的“主讲人”。栏目坚持田野创作,坚持与时代同行,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养分,从人民群众中挖掘创作素材,用具有大连和辽宁特色的故事讲好中国,不断创新纪录片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段。近年来,《最美大连行》推出的每一季节目都有鲜明的时代主题,聚焦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


纪录片被誉为“国家相册”,借助纪录片这一艺术形式实现中国故事“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文化软实力建构的重要抓手。作为城市台的纪录片栏目,《最美大连行》立足挖掘本土题材,将大连的地域作品翻译成英、俄、韩、西班牙语等,栏目创作的10季共40部(集)纪录片全部实现国际传播。


总有人问:“《最美大连行》拍了这么多年,还有什么题材可挖吗?”我们想说的是,只要扎根人民群众,就有“大连行”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创新永无止境,创优从不缺席。让每一部作品都打上“最美”的时代印记,是《最美大连行》的创作宗旨,新一季的作品创作已在路上。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

《最美大连行》栏目组)


《昨天,风雪中的背影,震撼了大连》

阐释新时代中国精神

当时间的指针回拨至2021年1月7日,那是一段“战斗”的时光,忙碌而无倦。


当记忆的影像停留于众人皆知的画面,那是一张传遍海内外的照片,发端于我们。


一张不知作者、不知拍摄地、不知事件背景的照片,经过我们多方探寻并深度挖掘后,塑造出享誉全国的“移动的雕塑”抗疫符号,在全网引起强烈共鸣,打造网络传播正能量,阐释新时代中国精神。

一段300余字的报道,创作于午夜,抢发于全网,图片令人泪目,文字直抵人心,让我们在海内外媒体刷屏之势中占得先机,荣幸收获中国新闻奖,得到中宣部高度赞誉。


海内外超10亿传播量,入选《中国共产党百年述职报告》,成为国家主席习近平新年贺词背景……我们以“移动的雕塑”为引领,打造强势融合传播效能,展现媒体融合改革的大连成果。我们以“移动的雕塑”为实践,精准展现时代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唱响新时代中国声音,讲好新征程中国故事。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融创中心

《大观新闻》微信组)


大樱桃再获大奖的背后

11月7日,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一颗大连大樱桃的现代化跋涉》获得三等奖。

2023年,大连大樱桃入选中国品牌价值榜,产业产值年超百亿元。以“中国式现代化”价值主线挖掘产业故事恰逢其时。策划中心采访组跨越千里樱桃产区,从一粒种子说起,讲述背后的人与事、资本与科技融合,描绘大樱桃培育、命名、研发、品销的全产业链风貌。报道推出后,吸引央媒聚焦,快速“破圈”。


一个好策划,思维与汗水皆不可缺。拍摄大连露地大樱桃“第一枝”时,农户郭成满驾驶“小三轮”载着我们去樱桃园,羊肠小道逼仄颠簸,若翻车后果不堪设想,而如此挑战对农户来说只是日常。大连大樱桃辉煌背后,隐藏了无数这样的艰辛与不易。


从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看,省、市、县级融媒体作品占比不足一成,《一颗大连大樱桃的现代化跋涉》脱颖而出,不仅是对我们的激励,更是对大连大樱桃产业的高度认可。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

策划中心融媒体制作团队)


那一刻,终生难忘


2021年12月15日15:10,那一刻,终生难忘。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协)第十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中国新闻奖颁奖会的代表。我作为大连新闻界代表,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那正是疫情肆虐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依然在百忙之中惦记着新闻战线的同志们,充分体现出党对新闻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总书记的教诲让我倍感振奋,也受益良多。


全国有100万名新闻工作者,而我作为一名新媒体从业者更要牢记党的指示,时刻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热忱服务群众,从群众实践当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内容为王,创作有思想、有品位、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聚焦群众现实利益问题;不断以互联网思维打造更多群众喜爱的新闻产品,让党的声音传得更远。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穆军)


他们获评第17届

辽宁省优秀新闻工作者


近日

第17届辽宁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评出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12人获殊荣

其中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彭杭

获省十佳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

其余11人获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一束微光

跑文化旅游战线的记者很少会遇到惊心动魄的事,有两次还算有点“刺激”。一次是2017年,我采访大连新春舞会,因忙工作没穿正装,被拒之门外,后来我还在《大连日报》上写了一篇评论,并向主办方致歉。这件事教给我:有些报道想做好,就不能做局外人。另一次是2018年去庄河老人石海域采访“经远舰”水下考古收官工作,当时踩在连接渔船与堤坝的悬梯上,几乎与海面平行,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但是,当我见证了珍贵的打捞场面,挖掘了“经远舰”鲜为人知的历史,并在回程的渔船上晃悠着、忍耐着用手机写完长篇综述之后,我的心情就像那天海上的落日余晖一般美。这件事告诉我:能够身处新闻现场,记者的职业特质值得珍惜。


记者的荣誉感更令我珍惜。当自己的稿件被放进大连市申报东亚文化之都的卷宗,当一篇篇文旅综述引起热烈反响并间接“引客入连”,当点灯熬油精心打磨的城市推介词在文旅大会上得以展示……我都会觉得,自己也是一束让城市闪亮的微光。愿大连更美好!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彭杭)


用实践成果讲好

新时代大连全面振兴故事

在新闻战线工作20余年,我始终秉持敬业精神与创新思维,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时代脉动,以深邃的视角解读社会发展。2023年7月,我带领团队深入大船集团、光洋科技、三道湾村等地,挖掘出一个个鲜活的改革案例,党校专家以实地为课堂讲述,系列短视频通过多种媒体平台传播百万人次。今年10月,我参与策划实施首批沿海城市开放40年全媒体行动大连站活动,创新多媒体联动机制,共创作百余篇作品报道大连。


讲好故事、传播好声音,我用坚守与创新诠释使命担当,以新闻人的独特方式,书写着大连的振兴篇章。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琴)


以笔为光,传递爱与温暖

小美伊与妈妈的故事,是我近年来最受震撼的一次采访。在妈妈患癌晚期时,9岁的小美伊用稚嫩的双肩努力撑起一片天。美伊妈妈虽饱受病痛折磨,仍牵挂着女儿的未来。我与滨城志愿者一起,多方奔波,帮助她完成了心愿,为小美伊的未来搭起爱的阶梯。无数陌生人送来帮助与祝福,展现了人间真情与城市大爱,如同破晓之光,穿透阴霾,为人们带来希望与勇气。


从事新闻采访工作近20年,遇到了太多这样令人感动的故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表达方式怎样迭代,新闻工作者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不变——以手中之笔,传递爱与温暖,书写时代强音。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安文元)


记录的意义

作为记者,走进基层,走近百姓,才能真正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频。


在去年的一次特别节目采访中,我有幸结识了几位大连老友,他们的故事令我佩服,他们的精神令我感动。从“铁人奶奶”的坚韧不拔,到60岁“哈雷骑士”的自由不羁;从银龄模特的优雅风采,到退伍老兵的默默奉献,再到“银发篮球队”的不竭热情,让我不仅了解了新时代老友的别样退休生活,也让我愈加坚信,记者不仅是故事的聆听者,更应是社会进步的记录者。记者必须走进基层,用镜头记录时代变化,用声音传递社会正气。身为记者,理当生活不息,记录不止。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于鸣飞)


努力作为

是最好的职业体面

当记者,就意味着承担责任。来自一位读者的感谢,让我深刻体会到,记者是能够帮助到更多人的。


几年前,编辑部接到求助电话,表示蘑菇出现滞销,我与同事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推出报道。报道吸引来了采购需求,同时也有新的滞销线索。我们将这些供需对接,解决了蘑菇销售之痛。报道结束后,一位庄河种植户找到编辑部,捧来大骨鸡表达谢意。虽然婉拒了礼物,但得到的职业尊重却让我铭记于心。


多年来,我牢记职业使命,努力把责任扛稳。有时黎明还未托起朝阳,有时夜空摇落满天星光,我们都穿梭在新闻现场,坚持用工作脚步赢得更多的职业体面。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宋伟)


精品创作 笃定前行

拍摄《遇见大连》过程中,三上旅顺蛇岛的经历让我难以忘怀。这座孤悬渤海的小岛,因不足0.73平方公里却拥挤着两万多条剧毒蝮蛇而闻名世界。上岛后,看到匍匐地面、盘旋树枝上密密麻麻的蛇群时,让人情不自禁打怵,生怕迈出的哪一步不小心惹怒岛上的“主人”。全副武装隐蔽,多达6台设备同时启动,微距镜头“怼脸”拍摄,捕食猎物、双蛇交配等生活场景被采集记录。许多十分之一秒的生死瞬间历经10多个小时的蹲守才捕捉到。倾注心血、下笨功夫,永远是精品创作者们的价值追求。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盛勇)


评论员是带句子打仗的人

2008年入职以来,我一直担任评论员。在我看来,平常心、异常思,即心态和思想的自我训练、自我成长,对一个评论员来说意义格外重要,要求也尤其严格。做不到这一点,就变成平常思、异常心,那就只能沦为文字工了。


所有的意图和目标,最终都要敲进一个个句子里,所以,努力写好一个句子,是评论员的底线要求,也是高级追求。句子里面,动词是骨骼,思想是肌肉。用准一个动词,能让句子跑起来;调动一块“肌肉”,能赋予句子力量与美感。融媒时代,党报评论员更要保持底色、强化本领,致广大而尽精微,努力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刘畅)


我的理想

我的记者生涯中,最难忘的是毕业当年获得了辽宁新闻奖一等奖。当时跟随环保部门检查造纸厂排污,厂长反复说“没钱”。在后院我发现一台进口新轿车,问厂长:啥牌子?多少钱?…… 获奖报道《舍得花钱买轿车 不肯投资治污染》开篇就是炫富和哭穷的对比。后来我陆续获得了30多篇省一等奖,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缺一不可。


3年前,我和记者褚迪搭档跨界主持《她俩的直播间》,一次直播时,聊天中发现嘉宾和我当年都曾在北京见证大船国内首艘VLCC签约。清晰记得稿件第一句“中国几代造船人的梦圆在今天”,我和嘉宾一起热泪盈眶。


想起小学四年级,写作文《我的理想》,我说我要当记者。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韩毅)


记录的意义不止在于当下

我采访过很多特立独行的嘉宾,于振立老师就是其中一位。这个看起来有些古怪的倔老头,花了27年,用废弃酒瓶打造了一座“瓶子山庄”。


最初,于老师没有答应我的拍摄,甚至开玩笑般地告诉我:“说不定我下周就死了,别来。”几经辗转,再次见面时,于老师向我分享了他的人生故事……


半年后,得知于老师逝世的消息。震惊,难过。我的片子成了老先生的最后一段影像。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记录的意义不止在于当下,而是让存在过的人和事物都有迹可循。这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也是我执着于创作的本心。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刘诗瑶)


记者当鸣铿锵之音

舆论监督,往大说是国家治理的有效途径,往小说是替老百姓发声、声讨揭露社会问题和弊端的武器。工作中一个信念已然沁入我心:要敢为群众发出最响亮的铿锵之音!


不久前我们接到线索,市区某处有一黑加油点嚣张售卖私油,给周围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隐患。我与同事冒险“卧底”,深入黑加油点内部暗访。面对不法分子,正是上面所说的信念让我们无所畏惧。报道推出后,黑加油窝点被警方成功打掉,消除了安全隐患,赢取了百姓赞誉。我深知,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我深知,听民声,为民生,是舆论监督的应有之义!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刘源)


用时间体会坚守的意义

1998年10月,我经全市公开招考,成为一名光荣的党报记者,并从此在远离总部的驻区记者岗位上坚守至今。26年来,我有幸见证和记录了“神州第一开发区”、金普新区、大连自贸片区的辉煌发展,而新区建设者们把我视为了自家人、驻区记者的合格代表,这是最让我自豪的。


文字无声,力量却无穷。我相信,如果没有情怀、没有甘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这样的奋斗与坚守,属于所有的大连人民,这是大连向前进的动力之源。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郑鸿)


海岛好人的力量

二十载记者生涯,偶有迷茫。今年,我有幸去长海县采访“中国好人”吕永刚,心中豁然开朗。


长海县税务局小长山所所长吕永刚,两度创造生命奇迹。采访时,他的妻子正好来海岛看他。她说:“我最怕老吕不接电话!”吕永刚独居海岛,有几次妻子打他电话无人接听,都是因为他突发晕厥。吕永刚获得过很多荣誉,我问他怎么看待这些。他说:“我不在意荣誉。剩下的时间,希望多带带年轻人,未来还得靠他们守岛!”


临别之际,吕永刚在车外挥手告别,我的眼眶湿润了。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手中这支笔的重量,渴望能让更多人见证他坚守初心的伟大力量。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殷洁)


本条微信由“大连发布”(微信号:dl-fabu)编辑制作

编辑:王宇

校对:鞠传强 滕永梅

主编:单淼

监制:穆军 侯智良

大连发布
大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最新文章